( 續一 )
從香港開埠至1935年,由“ 1圓”至“ 5仙 ”硬幣的質料都是銀。“ 1仙 ”及“ 1文 ”硬幣的質料是青銅。1863年開鑄了香港的“ 1文 ”銅錢。它的命名沿於清朝的“ 1文錢 ”,也仿傚了中國銅錢的風格,把預留方孔的地方用了圓孔。
根據權威的渣打銀行發行的《香港錢幣圖冊 1979年版》指出,曾大量鑄造了1864年標識的香港“ 1文 ”銅錢,因不受市場歡迎而未正式發行,流入市場甚少。1865年香港“ 1文 ”銅錢才再度進入市場,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就展出了1865年標識的香港“ 1文 ”銅錢。
當中的一個原因是,清朝的銅錢還可以在香港廣泛流通。對應這一個時期的道光通寶直徑就有Φ28 . 8 ㎜ 比只有Φ15 ㎜ 的香港的“ 1文”大多了,也便利携帶,加上當時的香港華人對英國人在思想上也有抗拒,也造成香港“ 1文 ”銅錢不受市場歡迎的另一原因。
1863年,師爺們就把“ 1文 ”錢改成 ( 一錢 )的諧音“ 1千 ”開鑄香港的“ 1千 ”的銅錢( 英文 ONE MIL 未變 ),並以1866年標識。究竟發行了否不得而知。至少在《香港錢幣圖冊 1979年版》及香港金管局的錢幣資料館上也找不到它的痕跡。
由於通貨膨脹的原因,“ 1文 ”銅錢的流通時間很短,最少的幣值由“ 1仙代替了 ( 1仙=10文 ) 。“ 1文 ”銅錢可以回收鑄造成1仙銅幣,市場上就絕跡了。
“ 1仙 ”銅幣還是挺大一個的,它的直徑就有Φ27 mm ,它與道光通寶的大小相當 (直徑Φ28 . 8 mm ) 。它的鑄造精美遠勝於清朝的銅錢,很快就被人們所接受,所以鑄錢也是一門學問!
維多利亞女皇的“ 5仙 ”銀幣由於直徑過小容易遺失(Φ14 ㎜ )( 只有一粒恤衫鈕扣大小 ) ,同樣受到市場抵制的命運。“ 貨 ”與“幣 ”等價碰壁了,說明當時“ 5仙”採用銀質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回顧歷史真是很有趣的。
前些時候,一位朋友送我一幀國內剪報。標題是《 一兩 銀“ 值 ”八十萬》,並附有看不清的圖片。撰稿人為 李明。我且把它抄錄下來大家欣賞:
“ ……去年底一枚面值‘紋銀 一兩’ 的香港錢幣,在未拍賣前就有人估計會拍到60—80萬元。相信這已經是香港錢幣之最。
這枚銀幣的正面是維多利亞女皇側面像,旁邊有“維多利亞 ”和“ 皇后 ”(原文把Queen 錯譯成皇后,其實應譯成女皇才對)英文字樣。背面有中文“紋銀 一兩 ” 及英文“ 一兩‧香港‧1867 ” 的字樣。據分析,這種銀幣發行量極少,連香港錢幣收藏家亦極少提及…… ”
一看這篇文章就知是錯誤百出了,香港從來就沒有使用“ 兩” 作為錢幣的單位。1867年,香港的銀幣發行已經較健全了,這應該是一些好事之徒的惡作劇罷。這篇文章的作者對香港錢幣真是一片空白,稍一用腦就知道是中、英制的碰撞上的笑話。
貿易銀圓和銅錢在民間流通了一段很長的時期。市場上曾一度出現“鷹洋”與“本洋”比值失衡的風波,一度使“鷹洋”貶值 ( 市場上“鷹洋”逐步取代“本洋”,有人便乘機進行炒作 )。
1895年2月2日維多利亞女皇頒令以銀本位的貿易銀圓與“鷹洋”等值的公告以穩定社會。1895年英國貿易銀圓面世,逐步取代了墨西哥銀圓( 鷹洋 )的地位。
1913年10月香港正式宣佈“禁止通用外國銀幣及一切貨幣”的禁令。制定了15款“禁止輸入及通用外國銀圓貨幣之條例( 包括中國銀毫及墨西哥銀圓 ) 。1914年3月1日 正式施行,真正的統一了香港貨幣的混亂情況。
(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