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9日 星期三

早有打算 ( 四 )

( 續三 )

大清大皇帝

大英君主各用  硃筆批准後即速行相交俾兩國分執一冊以

                                  親筆

        昭信守惟兩國相離遙遠不得一旦而到是以另繕兩冊先

        由大清欽差便宜行事大臣等大英欽奉全權公使大臣

        為定事蓋用關防印

                    主

        信各執一冊為據俾即日按照和約開載之條施行妥辦無

        礙矣須主和約者                                      

 

        道光二十二年              即英國紀章之

        一千八百四十二年    日由江寧省會行

            註:正式簽署《江寧條約》是1842829(即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在英艦“臬華麗號”進行。1943626日 欽差大臣耆英到香港與砵匐乍(Henry Potinger)舉行《江寧條約》換文儀式。砵匐乍隨後即日宣布為第一任香港總督,可見英國人也是自知理虧。香港有總督是英國人佔領香港29個月以後的事了。

   

        英國人在第一批600(銀圓)賠款到手後,馬上就展開香港島的開路填海造地工程。不費一分一毫而用他人的錢財來發展香港,其計劃不是一日可想得出來的。對於香港,從海域水文、土民狀況英國人比清朝道光皇帝熟識得多。招募賺價的華人苦力開山劈石、修路蓋房,用的也是滿清政府的錢。

        令人驚訝的是:英國人1841125日 強佔香港,184167日 就公佈為第一次香港土地拍賣日。因技術上的原因推遲了一周,在1841614日 舉行。可見土地的丈量和測繪,也在佔領香港之前已有甚為詳盡的資料。皇后路(土稱“群大路”或Queen 大道)的開闢其如火如荼的進度,也令人刮目相看。只有公告了發展規劃以及延期一周的解釋工作,才得以使土地拍賣順利舉行。

        從拍賣地段分成四類:海傍地段(Marinot lot);市區地段(Town lot) ;郊區地段(Suburban lot)和市場地段(bazaar lot)各自編號。以年租金代替一次性投資,使政府維持穩定性的收入;減少投資者的風險投入亦可算計劃周詳。從1842年璞甸乍地圖的記錄,皇后大道(Queen load)已從西環延伸至銅鑼灣,各拍賣地段亦有清晰表明。

        1841年6月14,香港政府將維多利亞灣劃出40幅地段公開拍賣,每幅底價10英鎊。獲得每年地租3,032英鎊。開創了香港政府以賣地為主要財政收入的先例。把香港的土地賣()給私人,又是一起慷他人之慨的發明。以後賣地成了香港政府的一項穩定的收入,也是既定的政策。(參閱《地換山移》何佩然著 商務印書館)

        1842年6月7義律宣佈香港為遠東自由港。也就是告訴全世界的人,大家都可以來香港發展,香港是一個免稅區與賣地之舉互為呼應。

        1843年,第一條海傍道路建成,英文冠以“   QUEEN LOAD”。為不致中國人反感,中文名是“皇后”大道而不譯成“英女皇路”。

        為了使賣地更具吸引,以後把土地的使用權限訂為999年!

        一步一步……,英國人都有一套計劃。


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童言無忌

叻仔

 

小子“點解啲大人捉明棋叫做開明車馬嘅

大人“捉明棋即係冇花冇假考實力,有本<梅花譜>就係教人摶奕技巧。

小子:“捉暗棋又點?”

大人:“捉暗棋全部棋子冚住,考人陳兵佈陣。估算對方帥藏何處,車馬如何設

              防。調兵遣將,破陣直搗黃龍。係好考智慧架。”

小子:“大人打麻將全是打暗將,有冇人打明將架?”

大人:“冇播,第日你寫本四方城明將譜啦。樣樣都打開個肚腩比人睇晒,人地

             吾鎚你才怪。”

小子:“好!麻將數減半,兩人對打。個書名應該叫<一對一明將譜>啱啲播。”

大人:“吓,叻仔!”


2007年8月24日 星期五

回复香港昔日的光輝 ( 一 )

沉思

 

        在《女皇頭的大細超》一文中,我帶出了“劣勝優汰”的概念,並試圖從多方面去闡述它,包括笑話與幽默。我將發表系列文章進行概念性的探索,指出今後的香港應如何前進,提出一種“陽謀”論。歡迎讀者批評指正。

        我的文章既寫給特首看( 他有沒有時間看,已不屬於我寫文章的範疇 ) ,也是寫給七百萬的香港人看。

        香港回歸10年對比,大家也還記得,原來是P超市的貨品檔次比W超市的貨品檔次高,現在都降落到同一水平,有時甚至與╳記貨品不相上下。嘉╳的餅乾與10年前的大陸餅乾也差不多,有時甚至還比不上。這都是不可爭辯的事實!

        經歷了金融風暴,香港人的風光不再。口袋裡的錢本來就是不多,買東西從從不講價也墮落到要貨比三家,行匀港、九、新界才買一點點。對產品的質素要求已是次要的選擇,最重要是價錢平、能用就行。

        通貨膨漲的結果是“將貨就價”。日本貨在香港人的心目中變得越來越貴,但它的質素就是不會掉下來!荷包又是有限公司,只能投以羨慕的目光而離去,一間又一間的日資百貨公司在香港消失了!

        究其原因是香港工業全北移了,沒有了會生金蛋的鵝。

        有人疾呼,香港地價、租金貴,工資上漲得快,不移只有死路一條也不全無道理,但他只是說對了一半。

        明白歷史,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問題的徵結是香港回歸已提到議事日程中來時,中、英兩國都在爭奪香港。英國人撒手不管了,任由香港自生自滅。香港工業的北移,又為中國的談判增添籌碼。

        試想一個沒有工業的地區( 香港人賴以生存的所在 ),如何飬得起700萬人?吃老本又能維持多久?縱然沒有金融風暴又如何?有句古諺語:

        家有二千,每日二錢。全無生計,﹙問你﹚用得幾年!

        現在香港是中國大家庭中的一員,總不能老是攤開手掌要這要那。最終還是那一句“香港要有自己的工業”!但是,重新打造香港的工業又談何容易!

        香港一定要跳出“劣勝優汰”的怪圈,社會才能前進!

2007年8月22日 星期三

早有打算 ( 三 )

( 續二 )

        一因

大清       欽命大臣等向大英國民人等不公強辦致次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軍皆洋銀一千二

                                 

百元                                                             

大皇帝准為償補准自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因贖各城收遏銀兩之數大英全權公使大臣為君主准可按數扣除

           以上三條酌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元應如何分期交於左此時交銀六百萬元

           癸卯年六月間交銀三百萬元十二月交銀三百萬元共銀六百萬元

               甲辰年六月間交銀二百五十萬元十二月交銀二百五十萬元共銀五百萬元

            乙已年六月間交銀二百萬元十二月交銀二百萬元共銀四百萬元

           自壬寅年起至乙已年止四年共交銀二千一百萬元如有按期未能交楚則酌定每年每百洋加利五元

        一凡係

大英國人無論本國屬國軍民等今在中國所管轄各地方被禁

           者

大清大皇帝准即釋放一凡係中國人前在英人所據之邑居住 

          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有跟隨及伺候英國官人者

          由

大皇帝     俯降  諭旨謄錄天下恩准全然免罪且凡係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 恩釋放一前第二條內言明開關俾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等五處應納進口出貨餉稅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由部  頒發曉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納今有源定英國貨物自在其港按例納稅後即准由中國商人通運天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例只可按估價則例若干每兩稅不過某分一議定英國住中國之搓管大員於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大臣批覆用扎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若兩國商賈上達官憲不在議內仍用章明字樣為著

        一俟奉

大清大皇帝允准和納各條施行竝以此時准交六百萬元交大英水陸軍士當即退出江寧京口等處江南竝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賈貿易至鎮海之招寶山亦將退讓惟有定海縣之舟山海廈門縣之古浪嶼小島仍歸英兵暫為駐守迨及所議洋銀余數交清而前議各海口已開關俾英人通商後即將駐守兩處軍士退不复佔據以上各條均關議和要約應俟大臣等分別奏明

( 待續 )


2007年8月19日 星期日

衰咗

習慣成自然

 

        亞福在粥舖專司煲粥舖頭生意好食粥之人甚多亞福常受老闆“疾”,一時氣頂就往粥煲加了勺水,這是亞福唯一能發洩的方式

        過咗骨。

        以後逢聽到大叫“亞福”,順手就加多勺水。

        久而久之,成了習慣。

        一日亞福在家煮飯,忽聽到老婆大人在前廳大叫亞福。褔丫嗱,順手就加多勺水。

        一睇。弊!

        今餐飯變咗一钁!?

2007年8月18日 星期六

早有打算 ( 二 )

( 續一 )

        《江寧條約》副本在香港歷史博物館中公開展出( 但還是以南京條約稱之 )

      

不知什麼原因,《江寧條約》的原文很難找到。為了便於閱讀特將原文抄錄於下(《江寧條約》議樣 )

 

和約

茲因

大清大皇帝

大英君主欲以適來不和之端解釋息止事釁為此議定永久之約是以

大清大皇帝派命  欽差便宜行事大臣太子少保鎮守廣東廣州將軍宗

                                                                                       室耆英頭品頂帶花翎前閣督部

                                                                                       堂乍補副都統伊里布

大英伊耳蘭等國  君主特派  欽差全權公使大臣英國所屬印度等處三等將軍世襲男爵璞鼎查公同各將所奉之上諭便宜行事及勅賜全權之命互相校閱俱屬善當即須議抄各條陳列於

一嗣後

大清大皇帝

大英君主永存和平所屬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

                                                         英

                 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一自今以後

大皇帝恩准  大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

             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

             礙

大英君主派設領事副領事等官住該五處城理商賈事宜

                     住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今英人按照下列開叙之

                     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

            一因

大英商船一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

大皇帝准將香港一島給予

大英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自

                    理

            一因

大清       欽差大臣各憲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經將大英國

               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

                  以為贖命

大皇帝准以洋銀六百萬元償補原價

           一凡

大英商民在粵貿易向例會歸額設行商亦稱公行者承辦

大皇帝准以嗣後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該口貿易

            者弗論於何商交易均聽其自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

            內有累及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三百萬元

            為商欠額准乃由中國官為償還

( 待續 )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好似佛偈


唔怕亂影相

        有日揸住部數碼相機週街亂影。好在唔使買菲林,唔係就“赤”甩脾嘞。回家在部電腦中印番出嚟,連晒相錢都慳埋!

        行到一處小廣場池邊,三對鯉魚嘖水很有此意境。

       

        問鯉魚哥哥日日噴水,是否很有詩意。

        鯉魚答曰:“人顃日日話地球溫度變暖,我地日日噴口水,會唔會有啲幫助呢?”

        嘩,咁深奧嘅。好似佛偈咁播

        Bye bye 一聲,走頭。


2007年8月5日 星期日

早有打算 ( 一 )


英國人對開發香港早有一套計劃

        其實在未有《南京條約》之前,1841125日 ,英國人在香港島的水坑口強行登陸,1841126日 舉行升旗儀式、宣佈佔領香港,在地圖上寫上了“佔領角”(Possession)的地名。已往英國人把這一日說成香港開埠之日,中國人卻只承認《南京條約》簽署生效( 1842年8月29 )香港才算屬英國殖民地。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清朝建都北京,筆者以為一直中國人對《南京條約》稱謂甚為不妥,應恢復到清朝國家檔案中的《江寧條約》的稱呼。一國何來兩“京”(),這不是自找笑話?清朝的辱國條約簽於英艦“臬華麗”號,該艦當時停泊在江寧省會的長江水道上。江寧府的省會是當今的南京市,《南京條約》沿用南京是中華民國首都的一種延伸,也有違反歷史的當年真實的一種描述。今日的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是它未立國之前的北平市,其道理同出一轍。

      

                      《江寧條約》在英艦“臬華麗”號簽字時的照片   

        金陵曾為多朝國都,也多次易名。史家以此為鑒了麼?《南京條約》一詞,可能是始於民國之時“不承認清朝的一切”的一種思維反應,殊不知連辱國條約也冠以《南京條約》,而成為歷史的笑柄。歷史就是歷史,還應該以國家檔案記事為准!以後我都會以《江寧條約》替代《南京條約》的稱謂,亦希望國人慎之、慎之。

        水坑口這個地方原是無人居住的海邊平臺。面對戰艦強兵,香港的土著刁民當然不會與之為戰;腐敗的滿清政府為了向洋人乞和,卻把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砲臺設施都拆卸了。英國人佔領水坑口用不著放一槍,後來在附近建立了一個砲兵陣地也就是“西營盤”軍營。

        清朝庭把廣東的戰將都換成了草庖,礙於面子而對英宣戰。虎門之戰雖然載入中國史冊卻也扭轉不了大局,以《江寧條約》割地賠款的結束收場也在預料之中。也是英國人算計之中矣。

( 待續 )


2007年8月1日 星期三

這又是為什麼 ( 二 )

( 續上 )

 

        中國也曾發行過100圓的千禧年的塑膠紀念鈔票,可能也是一種嘗試。

      

        台灣曾發行過塑膠鈔票,但全息雷射圖像經不起搓揉產生不可容忍的變化而擱置了,可見塑膠鈔票也是一種在摸索中的新興技術。

        香港發行10圓塑膠鈔票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向世界先進的印鈔技術接軌?是為了印制其他高面額的鈔票舖路?

        據傳媒報導,第一批的香港10圓塑膠鈔票印自瑞士而非香港印鈔廠。以後香港印鈔廠的整套設備的命運如何,都是香港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每一事都涉及到財政支出的合理性和前瞻性!

         如果僅僅是為了提高技術含量而投入印製10圓塑膠鈔票,就是花不來的一個舉措。以舊版10圓紙鈔為藍本引入太多的細緻條紋,也顯得不大相宜,它對成本的上漲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用0 . 56圓的成本印一張10圓塑膠鈔票據說比紙10圓鈔票貴30%,又何苦來呢?

        試看目前使用塑膠鈔票的國家,除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外都是落後的地區或經濟小國。如尼泊爾、越南、羅馬尼亞……等。

        為什麼美、英等大國不參與角逐,是因為他們的印鈔技術日日進步,承受得了印紙幣高成本的因素,使作偽者仿製越感困難。

        香港在想什麼呢?是節流還是擺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