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舊事重提

兌換劵——一種中國的特種貨幣


 


        要不是最近在香港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從錢莊到現代銀行》的展覽,很多的香港人大概也會忘記了兌換劵這一回事。年青一代的香港人,倒會覺得新鮮。


        19591961年的一段日子,中國官方稱為三年的自然災害時期。老一輩的中國人都不會忘記,那時萬物由政府統購統銷。一切都是憑證供應 ,而且遠遠不止是“ 米票( ) ”、“ 布票( ) ” ,連手錶、鞋襪以至鐵鍋……也都有票證。沒有相關的票證,一切物品都會與你絕緣。票證比鈔票顯得更加重要。在黑市的市場上票證有價,用鈔票換到票證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在這種萬物匱乏、百“ 證 ”纏身的處境,是“ 大躍進”政治運動的一個後遺証。


        國家動用大量的外匯進口物資以緩解市場的需求,政府鼓勵海外同胞( 包括香港和澳門的人們 )匯款國內。“ 華僑商店 ”的設立以及中國銀行1979年發行的“ 外匯兌換劵 ”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


        外匯兌換劵是一種變相的外幣。它可以在特殊的地方,如中國境內的國際機場、碼頭的特種商品供應店或“ 華僑商店 ”便可以買到國內奇缺的物品,也使出口商品內銷成了變相的“ 出口 ”。這多種含義的出口轉內銷 ,連運輸費用都賺了。推銷殘次商品都亮出了“ 出口轉內銷 ”的旗號,用以招徠。在物資匱乏秈情況下,狂熱的人們還是樂於撐場。


        外匯兌換劵的面額有100圓、50圓、10圓、1圓、5角、1角等數種,它是在一段時期、一定範圍使用的短期貨幣。在外匯兌換劵的背面就有它的中、英文字的使用說明。


        雖說明外匯兌換劵與人民幣等值,但它所能交換得到的貨物與人民幣卻不等值。從現實環境,百姓對外匯兌換劵喜愛遠勝於人民幣。不要斥責人民不愛國,外國的月亮怎麼還是比中國的圓。這就又是它的後遺症,也是解決問題的一代價。


它發行了多少不見資料,從外匯兌換劵的流水號碼  ZT 777236  大概也可推算出每款面額發行了:


        25 × 25 × 1,000,000 625 × 1,000,000 ( 62 . 5億張 )


        隨著國內物質的豐富外匯兌換劵早就退出了市場,這一段歷史也會使人感慨萬千。


兌換-100A.jpg


兌換-1A.jpg


兌換-1B.jpg


1 則留言:

  1. 汪洋中的一葉扁舟2007年12月19日 清晨7:22

    謝謝分享!提起外匯券,又想起很多往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