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白描的吻合度你有多高

工筆畫一般都是從白描圖過渡到大稿白描圖可以是別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其目的是充分的表現合理和構圖的美。對初學者而言,拓印臨摹是一種學習方式。而拓印的吻合度能達到多高,充分的反映出你的功力。

以前看到輕雲老師和師姐們的拓印是如此完美無暇,縱有羨慕之心,但怎麼也學不會。是功力未到悟性出不來?

在向老師請教花卉點蕊時,我問點蕊用什麼筆?老師答用“小松針”。怎麼妳行我不行?關鍵在哪裡?老師作了詳盡的講解:筆肚水份的掌握,筆鋒可硬可軟。掌握得好,畫細線就沒有難度。

以往我的線條畫不好,總在想我是不是選的筆不對?凡是書本上提到的都買一枝,一大堆還是不行。

為了趕回畫牡丹的計劃,一連畫了幾張牡丹的白描,筆肚水份掌握也納入試驗之中。多番嘗試摸出要領。牡丹花瓣越畫越順暢,管她如何彎彎曲曲,筆鋒都緊緊的貼著不出位。在練習的過程中,又發現了原作者的筆順走向。跟著她,效果的吻合度竟達到90%。這是一個何等驚人的進步!啊,筆法是決定線條走向的規律,這是不是一“人體力學”呢?

 
     更使我意外的奇蹟是:在畫細長線時,全身的力都可以落到筆尖上。線條流暢的滑行、一點也不抖震,這一“特異功能”真是太玄妙了。筆肚水份掌握是一門技巧呢,多耕耘就多收獲。

[ 提升  ]

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你了解錦田麼


〔元朗風土誌之二〕

你了解錦田麼

        赫赫有名的元朗錦田不論在地圖上還是馬路中大大的指示牌上都標注為錦田市”。究竟“錦田市”有多大?我專程的繞了一圈。在“錦田市”只找到了一間“錦田中心”,市長大概也不必問津。周邊是沒有圍牆的╳╳圍,村長辦事處倒有一間。鬧市是沒牠的份了,連墟市也夠不上。圍的名稱依舊,村屋都變成別墅花園。

 
 別墅荔枝出牆來
 

        鄧氏大族世居錦田,在水頭村和水尾村卻是留下了不少的古跡。幾百年民間保留的族譜可算詳盡,是難得的歷史。廣瑜鄧公祠、清樂鄧公祠、鎮銳鋗鄧公祠就保存良好;教育本圍子弟的鄉村私塾如二帝書院、泝流園、力榮堂、長春園、周王二公書院等雖幾經修繕,有專人管理、完好地為遊人開放,這是如假包換的真“歷史”。這裡的故事一定很多,有待研究史者整理出一部“元朗風土誌

 
 
 


        一般人只知錦田有一樹屋”,對於源遠流長錦田的過去”,是不應與水逝去的。聽說有一個錦田導賞團的活動,也不乏為此作出貢獻。我一直都想找一些關於香港歷史上關於“封海遷疆”的史料,“樹屋”前的一段說明可以看到當年的慘況。

        《錦田樹屋

        “錦田水尾村,有一株古榕樹,根幹之間夾纏著一古老石屋的磚牆及麻石門框。此樹盤根錯据,氣根橫生,幹與幹縱橫交錯。據說,樹屋原址為一間天后廟( 有稱為一書齋 )。其主人清初遷界的緣故,離開錦田,從此一去不回。石屋世遠年湮,數百年來無人清理,業成廢墟。屋側之榕樹不斷長大,把石屋包圍,誠為造物之奇觀。”

        錦田人的見於廟堂牌扁,也有一古蹟“便母橋”。水下游魚悠悠,為你憶述著往日的故事。鄉民新建了亭台為遊客小憩,新舊兩石碑銘文中的真摰,也使人留下腳步、駐足細看。

 
 

 

 
        錦田值得一遊

2014年6月20日 星期五

元朗風土誌一


元朗風土誌之一

吉慶圍

        很少查得到有關元朗的史料,特別是地方誌之類的東西。為此希望梳理一下,寫下一點歷史的印記。

        元朗區包括錦田、八鄉、十八鄉三部份。而八鄉又並不是十八鄉當中的一部份,但八鄉卻是納入錦田平原之中。歷史的元朗卻是由錦田發展起來的,自五代十國時的後周王朝就有人在此耕種定居。今天的錦田在地圖上還是標上大大的一塊,地名上一樣保留著圍村的名稱。現時的錦田已變成了別墅式的村落與稀疏的店舖,顯得有點荒涼。看來那裡的人是富裕了,錦繡良田卻是絕了跡,留下的吉慶圍僅僅只是一個地標而已。

        入選香港古蹟冊的吉慶圍,在史料中曾有過引以為榮的一頁,現今除僅有的圍牆之外還剩什麼?近馬路傍圍牆邊的小水池縱有幾片睡蓮,也掩蓋不了它的悽然。圍門的牌扁沒有了,要不是一塊石碑銘記,有誰認識此就是赫赫有名的吉慶圍!


 路牌
 
 圍門

 圍內

 

 

碑文為:

        “本圍村之居民悉數為鄧氏族人也。考其先祖八百年前避亂,自江西省移殖至此聚居,時值公元十二世紀。鄧氏族人有護宋末皇族,並與宋帝皇姑成婚者。所誕後裔,適為近區各鄧氏支族始祖。迨至一八九八年,中國租讓新界。本圍村良民閉閘自守,遂招致本圍唯一門路之鐵閘蒙咎掠去。及後幾經追尋自愛爾蘭境內覓回,壁歸本圍以表友善。並於一九二五年治儀式典禮復設重生,光輝今之鄧族居民。仍有事農耕耘,圍週之禾田__地者所居。圍村尚具護城河,圍牆無缺矗立如故,誠二百年。前廣東盛行之典型防盜自衛設備,最完整之古跡也。”

 

        立碑日期沒有,上下款也不完備。為何如此粗糙,百思不得其解。

        圍內建屋已到針插不入,有些乾脆橫跨圍牆。宗廟看來也許沒人照料了,對聯都沒了半截。古蹟的保育,官府與民間的差異太大了。

 
 出牆
 
 

        圍門傍一告示,入圍訪客捐出三元以助保育。入鄉隨俗,一於照辦。

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衝破用色這一關


回望

        屈指一數系統學習工筆畫不覺三年多了,最大的得著就是敢於用色。從最初水彩著色的一塌胡塗到工筆畫的染色技法,真是一個飛躍。一層一層的染,看著色彩的變化,是感受也是享受。

        看到一些學習工筆畫對配色謹小慎微的人,離開配色“指引”就顯然束手無策了。夠其原因是缺乏創意,尤甚是失敗之後的創意和突破。我一直是帶著這一理念往前衝,有理論有創意就一定能闖出一個所以然來。

 

        《魚樂》的完成及後期的調整,最大的滿足感是“用色”自如。對涉足“對臨”増加畫意邁出了一步,給二次創作賦予新的生命。工筆畫的路是學無止境,興趣與滿足感一直引導著我登上高峰。

 
〔三年一瞬間〕

2014年6月12日 星期四

夏日畫荷涼三分


娛樂無窮

        牡丹點蕊因找不著要領而停下了,對於以前曾看過的“牡丹點蕊”卻是過眼雲烟,怎麼也點不出來。帶著《荷花小品》往輕雲求教。工夫未到、悟性不出來倒也是真的,能“入心入肺”卻說明是有所求。虧得老師毫無保留一絲不苟,眼明心也明了。


 

        為了不拈污半成品的《牡丹》,另起爐灶畫了一幅荷花領略一下點蕊技巧。荷花畫成之後覺得餘紙尚多,二次創作念頭即起,加上幾條“路雨年的魚”如何?

。這一幅後來被命為《魚樂》的畫,就是想表現荷葉百態和白色蓮花的清雅。輕雲老師對《荷花小品》的不足,提出中肯的意見,也希望在新的畫幅中加以克服。

 
 


 
 

點蕊”學到了。對著路雨年作品的魚尋求畫法,也掌握了一些。雖則如此,還未學到“路雨年畫魚”的通透。魚樂是余樂的諧音。真的我很快樂,也很有滿足感。

 
〔情到濃時不自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