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新嘗試




應車耀漢先生意作畫《臨老入花叢》



    近年學習工筆有了一點進步。60年不變的老同學,也想享受一點工筆花卉的樂趣,欣然提出《臨老入花叢》的構想。不好推淌,只好迎難而上。



    構圖是畫中出現芙蓉、牡丹、荷花與萱草,還要有一人物。要很好的表達其中的細節,至少也要大型的三開畫。一直熟習的花卉還算有點的落實感,人物的表現卻是一個從未接觸過的新課題。



    我想人物採用不染色的白描,一種落差對比大的方式。兩個的層次衝撞會不會出現一個新的效果?以衣紋的構圖為主,還是以簡單的寫意虛出?………都在思考之列………



    試圖用人物立像照片繪出白描圖,由於受制於畫面大小的約束,面貌五官表達不了。如用半身像,則遇上了“主懷安慰”的大忌,最後兩者都只能放棄。



對於從未畫過工筆人物的我,唯有到中央圖書館求救,找了幾本中國人物畫的書作參考。



    回家翻呀翻呀,看到了一幅李可染的水墨畫[布袋和尚]。那不是大笑和尚彌勒佛嗎?原畫是意筆,把它改為工筆如何?萌念一生,我就向著此路摸下去。從“正路思維”向著藝術意境提升,嘗試著新的歷程,引入點生氣象如何?



    憑著以往的習慣開始印拓,衣紋卻要“無中生有”,第一張的稿出來了。看來看去都不是味兒,此稿改了又改,於是又畫了第二張,還是不滿意。我開始留意人們衣著的摺紋,漸漸產生了一種固有的印象。無師真是通不了。



     

 

   布袋和尚 衣紋鉛筆稿

 

    專程北上深圳書城,找到了一本夢寐以求的[一學就會
白描人物畫法]。再細細的領略[白描人物畫法],繪出我第一張的鉛筆稿。這一次是有點像了。一邊用心的描一邊修改,最後完成“以心出畫”的白描稿。



 



    禁想起了“愛拼才會嬴”這首歌,經過構思、夢想與領悟,一下筆竟能生輝,連我自己也覺驚奇!



    這一幅《臨老入花叢》的最大難題終於解開了,迎接挑戰的人生是最大快樂,這就是工筆畫最引人入勝的所在。



    衣紋變化圖

一幅
[臨老入花叢]的白描創作自此完成了。此畫諧趣之處在於布袋和尚的得意忘形與不修編幅,一隻鞋掉了還罔然不知!
臨老入花叢 白描圖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破解世界末日之謎



讓歷史說話



     美國1元鈔票上的斷頭金字塔



    在公元前1500年之前,中美洲就出現過瑪雅文明。公元1000年左右,它又神秘的湮沒了。最近的三幾百年,探險家在中美洲叢林發現了瑪雅人遺留下來的“斷頭金字塔”。陸陸續續也找到了無人能夠解讀的瑪雅石碑,上面像圖畫一般的“瑪雅文字”究竟說了些什麼?一股研究瑪雅熱席捲全球,把“瑪雅文化”捧上了天。甚至有人提出瑪雅人是不是太空來客的地球再現?



    世界末日又與瑪雅人扯上了關係,實牙實齒的是在20121221日 ,一場“大龍鳳”使整個地球都翻騰起來。全世界都在闢謠。



    古代的文明對宇宙的認識莫不出自觀星,通過星象來解釋自然。解決不了就托附神話,使得一段認識獲得終結。地球使人類能夠生存,除了空氣和水之外,就是有泠暖的四季對氣候進行調節。



    古文明的中國對宇宙的認識是天圓地方,星座的變遷指導著廿四節氣以務農。日出東方而歿於西方,日日如此。



    歐洲人的文明卻衝破了“地球中心說”,哥白尼就敢冒宗教神權的大不諱,提出了“太陽中心說”。其基礎依據也是來自觀星。



    現代人都知道,北半球的四季星圖與南半球的四季星圖是完全兩樣。也就是北半球的人永遠都看不到南半球的星座;南半球的人也永遠看不到北半球的星座。赤道國家卻能看得到南北半球合起來的星座全圖,這就造成了瑪雅人獨特的觀天文化,觀星視野使他們看到了“新的宇宙中心”。



    生活在北半球的中國人,晚上觀星的結果:一切的星星都圍繞著北斗星作360∘旋轉,北斗星指示的是正北方,這便是古代中國人心中的一個座標。(南半球的澳洲指示正南方的是否是南十字星座?)



    地球上任何一個古民族為適應生活的需要,都會創造出一套自己的曆法,其理法的基礎也是源於觀星。古中國人的水平只達到了解月亮,便創造了以月亮為“中心”的曆法以指導農耕。運用天干地支的算法,60年為一個周期。也就是60年後可以使用同一套的農曆。



    歐洲人的科學水平比古中國人進步得多,他們發明了太陽曆,以耶穌基督降生作為年的起計點公元元年。(實際上公元元年比耶穌降生日要早得多) 對宇宙的認識是“有限無邊”,被全世界所承認作為“公曆”。由於沒有一個“絕對的”0存在,所以公曆不存在周期,年年的日曆都是“新的”。



    瑪雅人由於看到的星象與今天科技發達的北半球人不一樣,瑪雅曆法更是今人難以理解。瑪雅人把人生的生老病死規律擴展到宇宙,深信宇宙能遺存至今是有其誕生之日,也一定有終結之時。是全世界僅有創造出“絕對0” 的民族。他們心目中的宇宙原點究竟在那裡?恐怕也是瑪雅熱的一個研究題目。

    瑪雅人看世界

 



    瑪雅人發明的20進制頗為奇特,也為後來的羅馬數字表示有所啟迪() 。中國人數數用十隻手指,瑪雅人數數連十隻腳指也一併算進去,才進入到下一個循環。哈哈,是清清楚楚還是過份的固執?



  瑪雅人的20進制符號
 

    瑪雅曆的周期是5125年,也就是宇宙於公元20121221日 回到瑪雅人的宇宙起源的原點,宇宙將會重組。好事之徒把它視為“世界末日”!



    瑪雅人的國家是以神權為中心,祭師是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他們對宗教的信奉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現時遺存下來無數的斷頭金字塔,就是屠宰生人以祭神的地方。荀道成為瑪雅人至高無尚行為。他們認為上天的世界末日對世人的懲罰,倒不如自己先歸天。集體自殺(荀道)的結果,使瑪雅人“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連祭師也不例外是最後死的那一個!



    把瑪雅文化忘記得一乾二淨的那些號稱為瑪雅後裔的人,怎麼能與瑪雅人扯得上關係?現代人的科技發達到變得無事可做了,套用一句流行術語“產能過剩”就是思維過剩,非得胡思亂想創造出一個世界末日來!



    天啊,當今世界還不夠亂嗎!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新風

希望


        自跟隨輕雲老師畫牡丹後,工筆畫的質感的表現問題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首先是牡丹花瓣邊沿的超薄通透;繼而是荷葉淌著的水珠;荷花上掛著的水滴,由此我悟出了蜻蜓透明的翅翼的表現手法。



        其實國內的工筆畫發展飛快,遠遠拋離了以往的墨守成規,表現從平面向立體的過渡,把西畫中光線的運用借鑒過來。



        工筆畫畫面的用光,一般都使用散射光。圖形輪廓是清晰的,意似重於形似,透視更是用不著。中國人對量的要求向來是十分寬鬆的,也反映到繪畫上來。長軸的清明上河圖,視覺的水平線是經常在變換著,也無法找到在那裡進行過變換。整體的看起來,也都十分自然。關鍵是視覺跟著畫軸走,一氣苛成。



        當你明白了質感的表達方法後,不外乎就是在適當的地方,引入一虛擬光源所產生的效果,再用顏色染化出來。使之模擬透明感;使之增強反差;………或是淡彩與重彩的互相輝映,以產生獨特的效果。



        中國的工筆畫不能畫成水彩畫。構圖風格與色彩的運用不可照搬,否則就成四不像了。



        我要從這方面摸出一套技巧,形成自己的新風。我聽到很多人對嶺南畫派的微言-墨守成規、千人一面。相對是北方畫派新手輩出、異軍突起,好不熱鬧。要創新才有發展。



        工筆雞蛋花一畫我希望表現的是:葉脈有瓦脊般的凸起;花瓣有毛茸茸的質感。基本上都收到了成效,是一件頗為滿意的習作。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畫畫的靈感

畫雞蛋花記


        博友碧蒲嚷畫雞蛋花久矣。忙裡偷閒,找資料、搜實物、構思構思也都時刻記在心上。雞蛋花平常得很、人人都熟悉,此一花種很少在畫中出現,究其原因是難於入畫。



雞蛋花花雖清香,有花無蕊。不像牡丹之華麗;不像蓮花之多采。連蜜蜂蝴蝶也不來揍趣。



        我努力地揣測著倡議者的意圖,這是創作人要思考的問題。因為這已跳出了依樣畫葫蘆的階段,要形似也要神似。



        雖然雞蛋花盛開的季節已經過去,疏疏落落不時還有幾朵。我站在雞蛋花樹下細心的觀察著,希望能找得出一些靈感。毫無優美線條的樹身似一根木棍;粗大的葉片伸得直直,光禿禿的樹梢使人很難想像它在哪裡開過花。



        終於在互聯網上找到了盛開時雞蛋花的玉照,清楚地看到在樹梢的頂上,插香似的佈滿花枝。花掉了,花枝隨後也甩掉了,一切都好像沒有開過花時一樣。



        雞蛋花樹一般都長得很高,很難看到它的花枝結構。人們看到的只是大大的葉片和頂上滿佈盛開的雞蛋花,只知道是好香啊!大家都熟悉的東西,原來卻是如此的生疏。要不是互聯網的幫助,我的畫作真是畫不成呢。



        雞蛋花可愛之處是花瓣白而聖潔、花芯蛋黃,清香沁人。難能可貴之處是掉到地上了,一點都沒有凋謝的徵狀,仍然依舊的清香。這一品格,是其他花種中少有的。



        清晨,人們在地上檢起一堆雞蛋花。放進屋內擺放,除了一屋清香之外,更使人心境舒暢、氣氛祥和。想到碧蒲篤信基督,心中的境意正也如此。在腦海中努力營造出這一氣氛,貫徹著創作的主題:《咏雞蛋花



        花開花落,



        無慾無求。



        泠香惹發千人愛,



        溫馨沖淡萬戶憂。



        感謝世上造物主,



        何需奇艷奪風頭?



 

        白描畫圖

        未完成圖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突破

雨後荷塘


        從意臨周中耀的《新綠》變成自己的《雨後荷塘》,是經過一番思考的。蜻蜓變為廣東品種;荷花帶雨露又都是別出心才。這樣一改,整個畫面變得生動活潑,更具南方特色了。





        用盡一開三紙幅的“大畫”特別的有氣勢,畫起來也感覺到心情舒暢。看來是提升了一個新的台階。曾經望而生畏的大畫現在已不是問題,突破一個瓶頸來之不易,功夫也不負有心人!



        這一習作大體格調已經完成,還欠修飾閏筆。迫不及待地與眾共享,歡悅是一個滿足的回報!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歡樂

畫展餘韻


        畫展第一天因相機出了點問題,一張相也照不成,第二天才拍了幾張。谷主有幸,立此存照。



 






        沙田畫舫博友茶敍,歡聲笑語。碧蒲獻詞,葉子揮毫。



 

詞中畫    (太常引)


城河冬日拂微風    花架下晴空    仰望紫荊紅    郭老子    歡顏悅容        葉殘志在        心荷未殞        魚樂戲池中    雪浪繪芳叢    擅工筆    圖佳意濃



 



新朋舊友共集一堂何等熱鬧。留下芳名佐證,後會有期。



 




2012年11月8日 星期四

欣慰

踏上新征途


        一連兩天的長者國畫展完美結束了。這次的畫展分意筆畫和工筆畫兩組,我是工筆組的成員。本來每人都入選了六七幅的畫,而每人只分派得兩塊的展板,能展出的只是兩三幅而已。雖在畫冊上仍保留下來,缺少了臨場感,還是有點遺憾。世事只能這樣,不能要求十全十美。



        這次的展覽除對自己已往的肯定外,也從師兄、師姐的畫作中學到了不少的新知。人無先後,達者為師。啟蒙老師梁兄女士,是我要值得感謝的。



        多導謝各位至愛親朋、以及觀眾之參觀指導,也應感謝主辨機構給予機會展現自己的成績。這次畫展的作者均是業餘,最高齡是83歲。73的我,算老幾?學工筆一年時的習作獻於人前,確實有點羞愧。展出三幅畫的命題道出了我的心聲[葉殘志未殘][朝晨木芙蓉][何止娛樂],學到老活到老。



        在參觀者中提出了不少有關工筆畫的問題,我都作了簡明的回答,為的是讓更多的人認識工筆畫。他們很滿意的離開,問我是不是老師?我說學生而已。向前一指,那就是我的老師!



        一朵襟花、一張感謝狀,是對自己的肯定。



 




        至愛親朋中有來自加拿大的朋友、有幾十年的老師和同學、詩詞高人、工筆畫友、也有善書法的、善素描畫的……,各路神聖,他們都來捧場,怎不令人欣喜!





        禮品當中,亦師亦友的輕雲送來大紙鎮,就是冀望我今後多練大畫;網友葉子精心為我篆刻了一枚印章,……,也都一一感謝她們。



        學習工筆畫是一漫長的路,興趣的著迷一直帶引著我向提升的路跑。願與大家共勉!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重新認識工筆畫

色彩的認識


        從自學工筆畫到拜師學藝,不覺也兩年了。從模仿不了畫家的色調到漸入佳景,顯然已跨了一大步。總結能把成績更加的牢固,經驗之談是利己也利人。



        工筆畫是中國水墨畫之一種。顧名思義是包含了水與墨的元素。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今工筆畫分成墨彩、淡彩、粉彩和重彩四類。究竟誰優?則是見人見智。



墨彩純粹用墨色深淺變化作圖,宛如黑白沙龍照片。也有一定的風味,處理得好也可成一件好作品;淡彩和粉彩宛如西洋的水粉畫,帶點清雅。我倒喜歡重彩型的工筆畫,除了色澤觧明之外更容易展現出細膩的表達。



最初的踏入工筆畫是被它的色彩吸引,繼而就是艷麗得不可收拾。這些“不可收拾”的不能自制,是初學者的必由之路。刻意的加墨,將會是一塌糊塗的結局。



工筆畫除要呈現白描線條之美,還有一條“色不蓋墨”的原則。如畫中不出現墨線者謂之“沒骨畫”,與寫意畫相近。



工筆畫上彩不稱“填色”而“染色”是它的奧妙。用一層一層的薄顏色通過各種的技巧塗上去,漸漸形成不同的顏色效果,不像水彩畫中的一次調色那麼直接。



中國畫中的色彩多為天然色,也就是沒有化學合成的“純色”。所謂工筆畫的三原色都與墨扯上了關係:



曙紅=紅+淡墨



藤黃=黃+淡墨



花青=藍+中墨



近年中國畫的顏料也有化學的色彩了,如:大紅、檸檬黃、酞青藍……等色。亦有為人方便而調制的:牡丹紅、翡翠綠、焦茶、青蓮紫……等,幾乎都可以向水彩色種看齊。但一定沒有:湖水藍、淺綠等加白的色彩,因為可以通過技巧來實現。如果你以為用曙紅+白調出粉紅畫牡丹,則是大錯特錯了!



        其實,發揮自己的調色控制能力的樂趣,是工筆畫中的一種享受。七彩的自然界也沒有像彩虹一樣劃分等那麼清晰,千變萬化的組合形成了奇幻色彩的世界。



        色彩過艷的工筆畫,行家的話是“火氣重”、有一種輕浮的意味。把火氣降下來要不斷的多看名家作品,反覆思考和探索,才可摸出自己的路。



        ……………………



 


     終於,有點像了。



 






2012年10月20日 星期六

工筆畫展



長者國畫展於2012116~ 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堂舉行,歡迎參觀指導。
其中工筆畫班師生展為一部份。導師梁兄女士;學生 王綺文 李笑紅 劉偉兒 湯志勳 郭為強 譚杏賢
等。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畫乎 照片乎

畫畫與照片的不同


        進入工筆畫的對臨”,又一挑戰是如何表現場面與氣氛。小品[朝晨荷露]是一個嘗試,簡單來說遇到複雜的“大場面”又如何表現呢?我選中了畫家周中耀的作品[新綠]的著眼點就是:有荷塘的氣勢、有露珠和蜻蜓的優雅,而且是一次複習的好機會。



        主角荷花本已熟悉。凌亂的荷葉卻是一大挑戰,它們誰也不讓誰的生長著。一直被工筆嚴格薰陶了的我,一時便顯得不知所措。互相之間的相對位置稍一偏離,以下的就是畫不下去。



        有人告訴我,打格仔畫不就可以了嗎。驟然一想,蠻有道理。好不容易找到了有方格的透明膠片,又在稿紙上畫上了方格。



 

        方格圖像

        多此一舉




        一陣的興奮作起畫來,一落筆便停住了。由於畫作的線條多。用這種綁手綁腳的方式,畫了幾筆只得放棄。記得小學生上圖畫課時,畫人物肖像畫用過此法,僅此而已。



回心一想,如果真是以此方式畫得一點不偏,不如照相!



對臨以意臨方式為好:主角部份要認真,配角可以隨意些。繪畫是一種藝術,是把生活提升了一個高度。撇手撇腳的畫縱使完成,無法表現出自由操作的線條之美。況且工筆畫拓印本身就已經引入了習作者的一種心境(在染色處理多方面),更何況是意臨呢。



 

        回復自我



        意臨更多的是沁入了習作者個性的表達。我看過不同的畫家臨同一宋畫的一本畫冊,表現出完全不同的效果,很多的手法我還是接受不了呢!藝術審美觀沒有統一的標準,能得到“大眾”的認同應該是一種主流。



以自己的意識和習慣意臨,可以鞏固已掌握的技巧,一些偏離大的地方可以用“認識”來彌補。大體看來是一樣,也不必處處依從。



靈活處理發揮得好,就不枉此行了,這應是我今後走的路。



 




2012年10月5日 星期五

畫花點蕊

試驗


        成語《畫龍點睛》人人都聽過了,《畫花點蕊》更使花朵變得活潑。



        初學工筆花卉的人,花芯點蕊往往最後由老師代為完成。學生的一幅習作是經過一番的勞動,為花蕊而成廢品是對初學者的一大打擊。老師的後補閏色(修飾)完善了很多畫作上的不足後。畫花點蕊是最後的一步而已意味著整幅畫作的完成



        別看“花點蕊”這一動作幾個小“水點”,要做得好卻要花上一番的揣摩。老師很容易的完成了,輪到自己上陣,花蕊只是小裡小器的小點。筆尖的顏料珠怎麼都長不大,顏料的水份多寡其實是一個決定的因素。光埋怨也沒用,真要下功夫鑽研一番了。



         老師畫的花蕊

        我畫的花蕊



        以前的老師花點蕊用了水粉畫的廣告黃。我一直在想:水粉畫未傳入中國時究竟用什麼顏色?中國畫顏料沒有“檸檬黃”而只有偏紅的“藤黃”,輕雲老師用了“藤黃”+
“鈦白”調出了“檸檬黃”,真的有違知識常規了。這一種視覺上的“謬誤”,也使我們信以為真!異曲同工目的,只是表演出同一主觀願望而已。



        水洗後的花蕊試驗


        工筆畫中所使用的一層一層的複色,乾後用水洗也不會掉色。“水洗”畫面也是其中的一個工序,單色是過不了這一關。我特意的做了試驗:在牡丹花中點上花蕊,在空白的紙上同樣畫上花蕊。乾燥後用水洗,白紙中的黃色幾乎全退色了;牡丹花中的花蕊卻能很好的保留下來!紙是同一張,關鍵是一層層複色作用的奇妙。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滿足感

工筆畫隨想


        完成一幅工筆畫而又自己感到滿意的,是一種莫大的喜悅,一口氣拿了三幅畫到大芬村托裱。雖遇天雨,絲毫興趣不減。



        每一幅畫的完成我都習慣題上一些字句,這是從心底裡的一種感受。不是賣弄於人前,而是留給自己看的。繪畫技巧上的進步,每一幅的習作我都努力做到最好。能與人分享亦是一種享受,希望能拋磚引玉學到更多的東西。



        經托裱後的畫作視覺效果又是一種提升,越看越愛。畫稿雖是臨摹別人,著色與畫風卻是自己的,這也是工筆畫百看不厭的一個原因。染色的千萬變化是一門揣測技巧的學問,是牠一直帶領著人們不斷的攀高峰。



國內近年工筆畫發展飛快,各類的國畫展中牠的比重越來越大。有關工筆畫的書籍淋廓滿目,一片欣欣向榮。工筆畫的真,人人都能看得明;工筆畫的細膩,也謂眾人所讚嘆。在國人生活提高之時,文化的品味尤然而生,畫就是最直觀的一種藝術。



        [豆綠牡丹]原紙是穿了一個洞,經托裱後真的不易察覺;[鯉魚牡丹]更是活躍;[朝晨荷露]水珠更逼真了。環境與心情的相得益彰,內心的滿足感真是達到了頂峰!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投入有感

真挈的師生談話


        輕雲老師常說“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工筆畫的學習,心裡就會十分快慰,也就是有更多的人認識了工筆畫這一門藝術”。



真的,她自己就是一個工筆畫迷,不斷在探索新的領域:從中國畫顏料“水色”與“石色”運用的配合到光線景深的表達……源於宋畫而高於宋畫。從花鳥魚蟲到人物佛像,領域中不斷的充實自己,再確定今後的路。



        雖是學生的我,也不時提出我的看法:佛像工筆畫是另一流派,太投入就容易擠掉以往之所“得”
。說樣樣都得的藥油,結果是冇樣得 。



她笑了:“我心中有一條線,學習是有所適從”。



我相信老師的執著,也感覺到一種新風格在形成。



“妳自己可能未感覺,我已感覺到了”。



        “是麼?”,老師笑了。



        看來,我們的談話使老師今天的心情特別的好。本來約我來是專門示範反葉的色彩表達,很多注意事項都提到了,一邊口授一邊示範,結果卻是得到更多的學識。



 



當然我也提了很多別的問題,她都一一的回答了。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認識是水漲船高

昧力
  全無立體感的圖畫



        習工筆畫的自我的要求會是越來越高。一幅畫的完成時間會變得較長,況且我還是在摸索的階段。



        學工筆畫與學別的東西最大的不同,就是把人的思維帶向完美。“完美”的滿足感是繪畫人的極大享受,它一直帶著你勇攀高峰、也更珍惜自己的作品。



        雖然我對色彩的調配還是有點悟性,更上一層樓的整體色調,老是跟不上輕雲老師的示範。老師常叮嚀的是我用色的不放膽。



膽子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拚出來的。一幅好好的畫卻不忍心的亂塗鴉,它是你一段漫長努力的成果。不斷的思考和探索,老師的教導你能領會多少?無不都有著莫大的關係。



        色彩調壞了如何救回來就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一通百通的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人都會說。但你的“工”達到幾級?你的“器”應到那一級才有意義。剛學寫字的人給他一枝千元靚筆,也不可能寫得出秀麗的字來。



        工夫不負有心人。“練習”多了,提問題就變得有的放矢。



        我老懷疑紙張是不是質量不好易起毛垢?水洗[豆綠牡丹]時洗出了一個洞。



老師說:學習是一個投入的過程,不必計較要交作品。畫紙上出了一個洞,只要不是關鍵之處,裱畫後是不易察覺到的……。於是鼓起勇氣繼續餘下的功夫。





        何時“搞”出了一個洞來,一直在努力的思索著……。當看到示範[朝晨荷露]水洗時,即時浮現出我是用錯筆了。……



 



我在學意筆畫期間,剩下了一枝“小京提”。大大的筆肚,充作水洗筆罷。



突然想起老師多次的水洗示範,都是使用柔軟的排掃。是“小京提”的硬筆毛對輕薄的工筆專用“蟬衣”紙磨損造成的,於是急急買了柔軟排掃偹用。慳吝超出了“常識”,受害的還是自己。知識以外的錯誤,是需要時間來認識。



著色時筆桿的拿捏方式,也是從不斷的“練習”中感悟過來。這個老師不刻意提醒的事,卻是我們要處處留意的地方。白描提到的中鋒、側鋒用筆原來全不適用,“水彩畫式”的用筆,才是工筆畫著色的最佳拿捏方式,對紙張的磨損最少。



“看與想”的學習方式,是技巧的提升最有效果的一環。



一天在火車上碰上了輕雲老師,在報告習作進展的過程中、說到色調的接不上示範部分時,她明白了我想說的東西。馬上說用8元一枝的花青色吧。我這個編外學生從來沒有在老師面前用過筆,她看了我的習作就了解到我的用筆如何。老師的過人之處是她的良好基礎與經驗,一語中的。



 接近老師示範色調(中部)的畫



回家一試,全都解決了。我的習作部分與老師的示範區域基本溶合起來,一句說話的昧力只在一瞬間,能理解他卻是經時間積累後才易明白。功力才顯得珍貴。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品味原來值千金

耐人品味的誠品


 

八月份我到過三次誠品書店,其中一次是帶朋友去的。它是香港人休閒的一個新去處。對它的情有獨鍾是它的品味。



        香港的書店越辦越小,禮頓道1號四層樓的新華書店早成了歷史的回憶。除了因陳守舊的經營外,誰還管得了弘揚中國文化!以後知書識禮的中國人只有越來越少,錢字當頭那管他人說我是大老粗。



        書不旦能增長知識還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古今如此。誠品書店給人的印象是造就了一個閱讀的氛圍有坐著看書的環境20~30㎡舖有地毯的閱讀角,方便大人小孩席地閱讀。書的分類按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而不是圖書館式的分類;同一類別的中英文書混放,英文書並不另架擺放,以顯示能看英文書的人並不就是高人一等。別看這少少的不同,其實也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中文與外文一樣平起平座。



        書種的多是香港書店不能比擬的,它以介紹人文台灣為大宗,幾乎沒有大陸出版的書,為的是不與同行相爭。香港書店中大陸書佔了相當的數量,一河之隔差價太大,要買大陸書的很多人寧可到只是幾步之遙深圳,這也是香港書店生存的死症。



        誠品書價比匯率適度的高,以質量及服務贏得了顧客,這是它的經營之道。是的,在這裡買書與看書都很舒服。不要忘了,台灣的高山茶以及潮流香薰……也加深了這裡的清雅。



        誠品書店的上三層是富有特色的台灣品味美食,越上層次越高。中等的消費、高尚的享受,令你一試不忘。為什麼能人之所不能?原來是雙生的誠品生活公司相助,食品的進口零售……餐飲經營都屬它的範圍。沒有了中間的進口商、一桿子到底、省卻了不少的成本。



        品味二字,餐飲飬活了書店;書香帶活了飲食文化。所費無幾、吃到和牛的口味,當然是下次再來。和風的氣氛給人以新鮮感,漢字傍的日文注音又使你忘卻是在香港。



 






        誠品書店帶旺了希慎廣場,還是希慎廣場造就了誠品這是台灣人創業的傳奇



 




2012年9月1日 星期六

真假難辨的水珠

一次難得的示範


小品[朝晨荷露]本來是一次對描的嘗試,於是就使用了早期買下用剩的紙張。我知道此紙有“走矾”的毛病,為了不致浪費,權作草稿試著用吧。



        究竟“走矾”點落在那裡,只有染色後才知道,這是一種冒險。



 

    [朝晨荷露]的初染色畫出來了,僅有的一點的“走矾”落在荷葉上,不免大煞風景。異想天開,能不能用深厚的色彩蓋著它。經幾番的嘗試,最後都是無功而還。

        於是乎向輕雲老師求救。老師問明我的來意:希望表達朝晨荷露。她看了看畫稿後,問露珠要不要忠於“原作”?我說不必。她就在荷葉上勾出露珠來,並說小技而已。



        啊!“走矾”點變成了一顆露珠。再補上幾顆水珠,用清水洗淨畫面的毛垢,等它自然乾吧。



        幾小時過去了,怎麼水還未乾?真想用手把它彈去。哎唷,一時也被水珠的立體感騙了。深深感受到輕雲老師“刁蟲小技”的功力。





2012年8月30日 星期四

鬼是一樣 人卻不一樣

盂蘭節有感


近日屋邨周圍到處都烟火嗆鼻,究其原因乃農曆七月十四期間。農曆七月十四日是中國人的“鬼節”―盂蘭節。相傳這些天、陰府之門大開,一切的冤魂野鬼都放大假、跑了出來。



        中國人是最怕鬼的人,一聽到“鬼”字就腳軟。管它是日還是紅毛鬼,游魂野鬼更是不得了。到處擺下食品、燒紙錢以求水陸平安。其中有一食品是不能少的就是豆腐,有一成語是“泵鬼食豆腐”。說的是鬼最歡喜是吃人腦,以豆腐來充數騙鬼吃。可見呃神騙鬼也是香港人的一種通識。



        沒有“環保團體”敢站出來說燒紙錢污染空氣。一眾什麼都反對的一群,原來也是怕鬼的。



        外國人也有“鬼節”―萬勝節,他們就敢於與鬼同樂。每年的萬勝節是他們狂歡的日子,扮鬼扮馬。血淋淋的造型真的使人毛骨悚然,蘭桂坊不時踩死人也一樣熱鬧非凡。



        魯迅筆下的假洋鬼子,阿Q就是不怕他。



        中國也有喜愛鬼的人,就是蒲松齡。他筆下的巨著[聊齋],眾多的女鬼其心靈都是美的、都是如花美麗的淑女,多少的書生也曾為她們傾心、為她們的沉冤申訴。



 


2012年8月29日 星期三

人間無情天有情

笑話



一個漫不經心的香港人,就是喜歡搵著數。看到電視廣告:“雅努阿圖,我響往的地方”,於是他就想辦法得到了一本雅努阿圖的公民護照。



        一天到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天公就是不造美,遇到了雪崩。最後被救出送往醫院。



        警察到來要求他出示旅行證件,他隨意就拿出一個護照。



        “啊,你是雅努阿圖公民,依慣例你應到雅努阿圖領事館求助。很遺憾,這裡沒有雅努阿圖小島國的領事館”。



        一下子,這個香港人慌了。急忙從背囊中倒出十多本的護照出來。偏偏沒有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究竟有沒有領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護照,他說不准。究竟他拿什麼證件離開香港?也記不清。



        警察看了他一堆的護照全是別國的公民身份。很禮貌的說:“抱歉,你到聯合國總部甄別一下你屬那一國的國民?那裡有一個機構,也許能幫助你……”。



        香港人昏了過去。……



        很有幸,他見到了上帝。馬上就向上帝訴說人間的泠酷和不近人情,那一國都不願收留他。上帝很溫和的對他說:“你有福了,歡迎你到天國來”!



        混身泠汗的香港人一下驚醒了,口中還喃喃自語地說:天哪,我該是哪一國的國民哪……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心意的牡丹

工筆牡丹與我


看過一本叫《中國牡丹檔案》的書,自牠的起源、分類、以至分佈、詩詞、繪畫……詳細之極。原來當今牡丹之艷麗,皆出自世世代代的人工栽培與育種。古人對牡丹與芍藥的混淆不清,可見以前的“原牡丹”並不顯得特別的美麗。



        書中大量的牡丹圖片總不及畫家筆下來得嬌艷,工筆牡丹又比意筆遠勝得多。多次在香港的花展中看過牡丹,亦沒有艷壓群芳的超然感覺。書中介紹:大多數的牡丹都沒香氣,國色天香又只是詩人的抑想。可見藝術的提昇,是人類美好的一種祝願。藝術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處處流露著人性的美。



        高超的園藝師才可培育得艷麗的品種。唐朝的牡丹開始盛行、成了富貴仕宧園中的寶貝,皆因育種難度之高,牡丹就成了“富貴”的代名詞。當然牡丹嬌艷的付出,也使牠實至名歸。



        近年國內大面積的種植成林、一片花海,氣氛當然不同。陝西洛陽、山東澤荷一年一度的牡丹節大招商,盛況更是空前。於是乎牡丹失去了昔日的光環,成了大路貨的商品,東北也辦起牡丹節來了……



        我更愛工筆畫家筆下的牡丹:牠保持著自己的風韻和寧靜!線條之優美、色彩的合宜,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豆綠牡丹就是以牠的清雅、與宮粉牡丹的高貴氣質徊異,成了我習畫牡丹的又一題目。



 

            未完成的豆綠牡丹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文化沙漠中的暇想



誠品風



        在香港台灣書給人的印象,除了深水涉黃金商場的電腦書和最新的攝影書,就是一百元幾本的陳年特價書。深水涉黃金商場的書目中,又有不少是授權大陸印刷的。台灣究竟是不是文化沙漠?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台灣書是不是只照亮別人,像蠟燭一樣在自己的腳下留下一個暗影。



誠品書店為香港人旅遊台北的的一個景點,就是希望能在台灣找到一些在香港找不到的台灣書。年前的台北自由行,這也是我希望尋找的一個題目。



台北最大的誠品書店是找到了,由於時間的關係只能在那裡兜了個圈。令我驚奇的是:出位的反共書籍沒有,研究台灣本土的書卻不少。消除了幾十年間在大陸所受的教育,台灣是一個極端反共的地方( 或許幾十年前確是如此 )!



那次我僅買了一本高質彩印《跟著媽祖去旅行》的書跟著她遊遍台灣南北、了解一下台灣的媽祖文化也好。台灣人最直接而親民的人間神仙是媽祖也從心底裡敬服她誠品書店在台北的印象,那不過是在商場中的書店而已,與香港別無兩樣。



台灣人最樂道的是現實生活的平靜與休閒,從我的[台北自由行]專題Blog中都處處都表露無遺。



誠品書店在香港希慎廣場開張,被香港傳媒形容到“倒瀉蘿蟹”。究其原因在815期的[今周刊]介紹誠品店的專輯中,毫不諱言曾與一些行家有過過節。它將以闖關的恣態打造“華人文化的第一品牌”,敢於在香港刮起一股誠品風



希慎廣場找不到的大型廣告,差點兒覺得自己是不是找錯了地方?如不是一個小小的指示牌:直上再直上,如此低調的處理既增加了它的神秘感,把錢花在廣告上倒不如以自己的氣質感染顧客,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這次展現的兩個主題,台灣的文化氣息是如此的蓬勃,文藝作品之多使人目不暇給;另外就是翻譯過來大量的日本文化書籍,這也是台灣人的強項。一種文化氣息的氛圍使人平靜與寫意,佈置的氣氛亦增加了人們的投入,這真是一個休閒的好去處。有點人文氣質的香港人,時尚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到過誠品書店未



這裡所賣的台灣書均是香港其他書店所沒有的,是第一的賣點。其次是書要有質素的,那怕比別人貴的誠品書店價”也用品德取悅於人。



 



其實好書之人貴他一兩元也不太在乎,主要是物有所用。知識有價,社會才有進步。香港普遍的書空有標題而內容空泛,漸使人們為之遠離。快食麵式的香港文化,不萎縮才是奇蹟。



誠品風會給香港人帶來反思,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臨摹的兩種境界

對臨


今天開始學對臨”,也就是練習物件空間的重組。



往日是對著別人的大畫稿印描,練的是筆法、其他就全無負擔了。“對臨”對應西洋畫的素描,但又僅僅是線條畫、而不是完整的素描,用行家的話來說就是白描對臨。



因為是新鮮的事物,就先從簡單的“小品”做起。“朝晨荷露”一直都掛在心中,由於自己的“任務”都安排得滿滿的,於是乎都壓下了。在“空檔”之中,終於對臨了第一幅A4紙的“朝晨荷露”白描稿。



            把它放大到合適的尺寸後,畫成了最後的白描圖。這是一次十八描線條的總練習。雖然原稿子是自己畫的,經放大了的長線條也對自己“發難”起來。無他,十八描的基本功底子淺,不經常的練習也會日漸生疏。

以我目前的進度,一幅工筆畫需時是一個月。遇上一些拖延,那就更長了。所以間中插上一些十八描的練習,很有必要。由於放大稿的線條變形,白描的線條的修正就顯得要很有用心。畫出一幅一氣苛成的白描畫,原來又是一個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