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犯罪的哲學


鈔票防偽知識要普及

        正當年底的購物高峰期以及大量國內同胞的自由行,是假鈔襲港有空可鑽的時機。國內同胞大把大把的鈔票,專掃高端產品或者是大量的物品,是假港幣可以魚目混珠的機會。5張“不明不白的”2003版中銀千元大鈔,當即引起社會的關注。傳媒的大量報導使香港市民特別的警惕,再有行使假鈔者,便會應聲落網。

        香港傳媒過份的渲染與搧風,金融市場不為所亂、人心不會惶惶,也是香港值得嘉許的地方。發現偽鈔即時報警,已成為香港市民的良心義務。

        香港人是善忘的。假鈔襲港也曾多次:如199410月的假匯豐銀行500元事件;20073月的假匯豐銀行1000元事件曾哄動一時,每一次掀起的漣漪很快就平伏了。今年( 201212 ) 2003版中銀千元假鈔又來一次考驗香港人。

        回歸前後發行有中銀(香港)參與的香港鈔票共三版:1994年版;2003年版和2010年版。自2010年版的新鈔推出後,香港人對2003年版警覺便蕪糊了,這也是假鈔能乘虛而入的原因。

1000元是港幣最大面額的鈔票,除銀行能提供外就是私人的大宗買賣的現金往來。所以一般的市民也不必太大的驚恐。以前存下的千元大鈔,真實度一定是100%,非要到銀行換500元不可。傳媒的渲染也無必要,市面的一些市商舖拒收千元大鈔以自保,同樣是無必要,最根本的辦法是使人們懂得識別偽鈔。這些基本常識應該納入學校的通識科內容,普及到全社會就一定會水到渠成。

如香港的某一中學願意開辦普及講座,請聯繫我。
E-Mail : kwokwaikeung2013@gmail.com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快速識別假鈔中銀2003版



手感的妙處

最近香港被2003版的中銀假鈔鬧得沸沸揚揚,甚至傳金管局要求回收。香港人的知識面是很不足的,碰到事情只有大喊大叫的份兒,傳媒也樂得大做文章,5張假鈔票成了各報張的頭條。不過也好,這種“人民戰爭式”的警號一吹,第6張的假港幣就沒有市場了。

港幣對於香港人來說是既熟悉又默生,有誰說得出一點的常識?香港有三間發鈔銀行,自回歸後又分別出了三個版本,加起來同一面額就有9種鈔票。全世界都沒有現象,使外國人甚至是海外華人都感到驚奇。香港人識別鈔票的面額靠的是鈔票的顏色,也是僅此一家。一種共同的約定: 100元是紅色( 俗稱紅衫魚 ) 1000元是金色( 俗稱金牛 );……

港幣是一種流通的有價證券,當然具有大量的防偽措施。( 請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考資料室查閱我的專著《港幣 人民幣 美鈔真偽圖解》香港中華書局出版 )

 


全世界的鈔票印刷技術雖然是五花八門,也不斷的向高新發展。成本不斷增加的負荷,只有委託外國印製。如澳大利亞就是得天獨厚印製塑料鈔票的國家。

發行紙鈔票的國家防偽技術也達登峰造極,以致作假者難以模仿。我告訴大家的一個方法,就是人的手感是最有效的鑑別。越是基本的東西越難作假。

印鈔紙是一種近乎塑料與紙之間的東西,配方是絕密。由專門的工廠特製,有一定的手感性。多摸幾張就有感覺。

鈔票的凹版印刷模版是純雕刻後的高複製技術製品,不能偽冒。從主體圖案的刀法雕刻到微縮字體的完整性,本身就是一件超級的工藝品。凹版印刷的主體圖案在鈔票上表現為凸紋,假鈔上的所謂凸紋是無法做到與主體圖案一致的。

凹凸感最強烈的地方


只要把母指快速一掃,真假港幣就有答案了!

 
[鈔票雜談.假的真不了]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小學生也能畫工筆


工筆畫並不難

 

        工筆畫給人的印象是其“精”,就算是成年人也難以入行

自數年的學習經驗,使我有志在香港推廣工筆畫,讓這中國的藝術精華後繼有人。其實這一想法早已有之,考慮的是如何進行而已。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醞釀,終於如願以償――說服了一間小學的校長,交出了[給美術老師介紹工筆畫]的小文章,希望籍此改變小學的美術畫僅限於“填色的遊戲”。

        希望加上野心促使我默默耕耘。最初,校長也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學習的時間安排在非主流的時間。我自編講義以適應學生的接受與不足,基礎要講、基礎要講貫串著整個的教學過程

        白描從畫葉片開始。對於很多還未摸過毛筆的香港小學生,我也預計過不少的難題。第一篇的作業真是令人不堪入目呢,指出問題作示範、鼓勵他們試著比較、重作一次。不要為交作業而畫畫,每人再發兩張空白的蟬衣畫紙,以畫得最好的一張,下一節課時呈上。

        壓力不是來自老師而是自己。我的理念是:“自己與自己比”與“自己與別人比”以促進學習的動力。每一件事能重作一遍的話,一定能使謬誤不會重犯,也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與別人比,就是在同一起步點上為什麼別人能而自己不能,找出自己今後的努力方向。這種教與學的方法,一直鼓勵著我走上工筆畫的路

        第三節課的作業[茶花白描]同學們完成之好,竟讓我驚喜若狂。只上了三節課呀,便能畫得出這樣好的白描畫!!

        第四節課上課前,小五學生葉曉婷說作業忘了帶來,正補畫白描圖。在我眼皮之下,看到了真實的她―紥實線描畫。幾個同學的白描也都畫得不錯,我拿照相機拍下了可喜的作業。是同學們的成績也是我的成績。

        全班同學一時為大家的成績而鼓掌!場面也實在感人!
 小五    葉曉婷
 小六      戴籽言

 小六      鄧卓琳

        一般人對香港學生都存有較多的負面印象。香港社會的多樣化、模疑是對學生有著深刻的影響,學好學壊在乎一瞬之間。香港學生很難教育,是不少人的呼聲。但有沒有人去發掘他們的潛能與天聰?只要引導得法,難題就成了香港人的優勢。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現實


月亮還是外國的圓


        早些年如果說月亮還是外國的圓”,一定給人罵死了。帶著這個這個話題,我曾經詢問過很多在歐美生活的華人,他們都說是真的。從物理意義上來說,除了高緯度外( 比中國的南方 )就是污染少,月光也特別的清晰。世人看事物,心理的因素卻是很主觀的。

        完成了[柿子成熟時]一畫,這些漂亮的柿子真是可愛。近日在市場上看到了這些 Made in China 的柿子106;那邊廂 Made in Korea 的柿子206個。都是一樣的稱“富有柿”,有人告誡我 China 的不好吃,要買就要 Korea 的。我試食過後還是買了 Korea 的,它比我記憶中的水柿還要清甜。

 


        在我的記憶裡,國內就有過很多名牌水果。什麼北京水蜜桃啦、蟠桃啦、天津鴨嘴梨啦( 今日只有像沙梨一般天津雪梨 )、四會鬆皮柑啦……,凡此種種,都在眼皮下消失了!

        中國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功利,要不都把樹砍了搞房地產?要不是為了高產都改壞了果樹,使之不能復原?否則如何解釋中國名牌水果的消亡?

        日本叫富貴柿的也屬“富有柿”的同一系列,能賣高價就是好吃。日本、韓國、台灣的水果品種好,就是人家有研究改良品種。中國人要不就是墨守成規,要不就是急功近利、歪主意多多,好事也就變成壞事了。

        如果我現在再說月亮還是外國的圓”,恐怕很多人都有同感了。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用腦去臨摹



臨摹有感

[柿子成熟時]最初染色的兩個步驟,我還是忠於原作。為的是感受一下清秀(淡彩)的工筆,進入葉片將枯黃的表達時改變了染色的方式,使更接近真實――像水彩也像粉彩。師姐清虛尤覺原畫葉片的立體感強些,也真是見人見智。藝術本身就不可能只有一個答案。

    工筆畫的誕生,其理解過程比著色更花時間。同一的工筆畫稿的染色因人不同,反映出臨摹者的一種思維,也可能是完全的脫胎換骨。

要知道學習工筆畫的人,永遠都不是“工匠”一個!!

 

        學習工筆少不了臨摹別人的畫。在臨摹的過程中並不是依樣畫了葫蘆就算完成。要從中理解到作者的心態,他想表現什麼?有哪些你要學的東西?工筆畫的細膩、畫家的注入也特別的多。

        近日看到了路雨年畫魚的資料,決意提升畫魚的技巧。我摸索到的“虛擬魚鱗軌跡”,對整齊魚鱗的畫法頂有效。在體形標準的鯉魚上,學到了路雨年畫魚的變化。在體形肥大的金魚中,有意引入“一些亂鱗”以保持視察上的整齊,真也別開新面。魚聖路雨年畫魚的爐火純青,中國僅一人矣。

        單看別人的畫只知是上品,經自己的臨摹才知其內涵的豐富

        內行人一看工筆魚的畫法,就知你是否師從路雨年。如果就此停筆、那就未免有點自卑,熟能生巧定會有所突破。當今的工筆畫也在宋畫的基礎中得到了飛快的發展我開始注意到路雨年畫魚的教材上,出現了工筆線描基本功的練習元素。如眾多的蘆葦葉、鵝卵石、多凹孔痕的石筍……等。除是訓練學生外,也指出線條是工筆畫中技巧的重要一環

        石筍凹孔痕中,我們看到以平視為主的工筆畫有著輕微俯視的表達。這種擴寬視野方式的萌生,就是吸收新的概念。輕微俯視與仰視也不致破壞工筆畫規範

 


        工筆畫大有壓倒意筆畫的勢頭將會更甚,就是工筆畫已衝破瓶頸不斷創新

 

[工筆畫不斷在進步]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工筆畫的好處是享受



滿足與成就感

        一幅[柿子成熟時]完成多時,印章也終於來了。鈐上心愛“怡樂齋主人”的閒章,享受就是一流

 柿子成熟時
 
事事大吉原圗

 

        我並不滿意原畫的最終效果圖,認為色澤過於單薄、不適合我喜歡的重彩工筆,於是乎大膽的改了。改為更加成熟的柿子、更加老黃的葉片,摧促人們柿子該摘了。一對鳥兒的相依相傍享受其中,更是情趣盎然。把48 x 49 ㎝ 的原圖擴大更多的空間,引入的是擴展視野。

        灰喜鵲試畫過一幅效果不好,改過缺點從新上路。雖則還有很多改善的地方,例如“絲毛”就要多學習。第一步的踏出不能自滿,克服錯誤才能使人進步。

 
[探索工筆.二次創作]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鹹蛋黃也來豐胸



中秋有感

        月餅成中秋節的傳統食品,相信也有幾百年的歷史。時代變化月餅新品種日新月異,什麼冰皮啦、雪糕型啦、朱古力啦……千奇百怪,惟經典的雙黃蓮蓉卻是永恆的主角。香港月餅產量之大能獨佔鰲頭、成了大陸人必選的送禮佳品,靠的是貨真價實和質素的保證,尤其是標示100%的香港製造的產品。要創此名牌並非能一朝一夕,誠信或者稱作是“信託責任”是香港人的品德。所謂的“信託責任”,就是別人能相信你言行的一種擔保。因此香港的月餅名牌,什麼“美心”啦、“恆香”啦……,中秋節前都會門庭若市。

        我這個守舊的人並不崇尚新潮月餅,經典的雙黃蓮蓉月是必不可少。只有牠再加上一壺濃茶,能體會到倍覺香甜和對月休閒、是人間的一大享受。其實快樂就是這麼的簡單,知足便樂!

        今年的月餅卻是來了點“新意思”,鹹蛋黃也有“黃中皇”!一個堅韌的核是如此的完好。我吃了四盒同一牌子的名牌月餅,中簽率超過80%。可能也不會是偏偏給我遇上!

        最大的一個的可能是,鹹蛋黃也來了豐胸”顯示人前!嗟乎,今天的“強國人”“發明創造”可謂多矣!

 




        按過往的傳統,造月餅用的鹹蛋黃都是餅家自制的。到市場買幾羅鹹蛋回來,用人手將鹹蛋打開單取鹹蛋黃,餘下的鹹蛋白倒掉。把鹹蛋黃蒸熟作為月餅的俻用材料。蓮蓉也是各餅家自行“剷製”,此一過程十分之考師傅。名牌也就由此而生。

剷蓮蓉用銅鑊目的是受熱均勻、色澤不會變黑。火用“慢火”,才會不致成焦。出現焦味的蓮蓉就要整鑊報廢,因為誰也接受不了焦餅的氣味。聽說後來改用了雙層的不鎸鋼的絞伴機以代替,這是進入大量生產的進步。內行人說,味道是差一籌。

現今生產月餅,蓮蓉是買現成的、鹹蛋黃也是買現成的。分工行業的出現,使蓮蓉月餅質素趨於平行,成本下降、利潤不是更多嗎?以往聽內行人說,一“造”月餅半年糧。

鹹蛋黃既然有市場,成為一個新興行業也就順理成章。鹹蛋黃的質素是決定貨價的主因,鴨子生蛋也不可全遵人意啊。“聰明的中國人”竟能與現代隆胸技術掛上了勾,注入凝膠一類的東西,全部鹹蛋黃升CUP ()一碼。或許再加色素,保證鮮艷嬌美。賣相好自然價高,暴利又可由始而來。

月餅廠被騙了,或許由於商業原因而失憶漏報。總之雙黃蓮蓉月餅是流到市場被消費了,受害者當然廣大的消費者。

雖然吃了也未必死人,奇聞共賞也是我們的責任。慎之,慎之!

 

[雜文.人性]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好印章一方難求


印章的樂趣

 


中國的水墨畫,作者一般都會鈐上朱紅的印章,頓時使整個畫面生色不少。寫書法的人,多會刻章。習畫之人,多找人代勞。一般而言能繪畫者書法並不會太下苦功,兩樣都是頗化時間練習的事,只能專注其一。尤其是習工筆畫的人,更不希望雕刻之力影響日後白描的發揮。

筆畫中能蓋上一個精美之印章,也是夢寐以求。近日經友人搭橋找到一位刻印高人,得到幼篆幾方。鍾意之物,樂也無窮。

一款清秀的[怡槳齋主人]的“閒章”,蓋在[柿子成熟時]的畫上堵添了幾分的秀氣。大芬村的裱畫師傅一看便認出是出自名師之手,連工筆畫的工力也被多估了十年。雖則是逢迎之語,卻也樂在其中。

遙想“完壁歸趙”故事中的和田玉壁,是一件稀世奇珍。這一和田玉壁後來被秦始皇得到,切割成4x 4寸方形高36的“傳國玉壐”。他自以為一世、二世……可以永久相傳。秦朝的1尺相當於今天的23厘米,換算出來即9.2 x 9.2 x 8.28厘米由此看來這塊和田玉壁是直徑56、厚36的圓餅。

 
 
 

這個寶壐上面所刻的字為“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由丞相李斯設計和篆寫印文。文體是鳥蟲篆書,今人能寫的幾稀矣。上雕五螭相盤紐式。由著名玉工孫壽雕刻。秦始皇也愛不釋手,用五彩絲線編織成綬帶將寶壐佩挎在肩,整日在宮中炫耀。玉工因琢壐有功稱為玉王,史稱王孫壽。
      那知秦朝二世而亡,子嬰降漢交出“傳國玉壐”。王莽篡政逼84歲的太皇太后交出寶壐,老淚縱橫的寡婦一邊罵一邊把寶壐摔在地上。寶壐缺了一角,後來鑲上了金螭成了螭缺一角的玉壐。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新居探路



老人寫Blog已七年,從胡裡胡塗到認識一眾網友,其樂趣確也無窮。老來才學後生事,是以為“子”也。“老子”一名由此而出,一時記不起道教的老祖宗也叫老子的。由於已在網上註冊,將錯就錯罷。後來翻了幾頁老子的[道德經]不知他言什麼,總的印象是說了等於沒說,連孔子也聽不明。

七年之飬,對網誌還是有感情的。雅虎另求高就、限時搬遷,不捨與無奈也困擾多時。搬屋其實也是一件煩惱事,時而世易、唯有擇“屋”而居。

Google 新居下榻、一切都顯得新鮮,一時也摸不著頭腦。像劉姥姥遊大觀園,走著瞧吧。


 
[雜談]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不能獨沽一味




體會工筆山石


    大畫幅的工筆畫除了花鳥蟲魚,自然也會涉及到山石。工筆的山石,青綠山水是一典型的表現方式。雖然顯得有些誇張,從視覺效果來看還是有其新穎之處。


    找來了一本 [青綠山水畫法] 的畫冊,選取一幅較簡單表現夜色畫意、石青色的山水畫法。山石對我是外行,這次的目的全是體驗與培養感覺。心想:白天與月明之夜,表現的方式大概也會萬變不離其宗。


    翻開工筆山水白描畫,除線條之外還夾雜了一些墨染,增加了拓印的困難。在熟萱紙上看不清晰細緻的部分,又是想當然的“畫成了”白描一幅。


老師輕雲一看之後,指出畫工筆山石的步驟要用勾勒皴( 音詢 )擦四種筆法來完成,並當場作了示範。以我的理解是先用線條勾勒出輪廓,再用沙筆擦出紋理。最後用水筆染出效果……與我熟識的花卉畫白描截然不是那麼一回事!


雖則是一幅“胡亂的”白描圖,我還是把牠完成染色。不求別的,目的是培養感覺而已。


 


 
 



 
漢字起源於像形文字,像形文字又是最簡單的繪畫。當然不能要求我們的先人具有真實的描述,地域的不同可能還有一些約定,但創造出來的像形文字也會因人不同。直至秦始皇才統一了中華大地上的文字( 篆書 )


繪畫從文字分離出來而自成一體,是秦漢魏晉後的南北朝花鳥畫。無用置疑,這都是寫實的工筆畫。直到宋朝,發展致登峰造極的境地。跨越宋畫的門檻確是不易,再加上戰亂不斷而形成斷代。


蒙古族統治下的元朝,對中原文化興趣不大。新興文人的水墨畫應運而生,除花鳥魚蟲外也涉及山水。此種意筆畫誕生從“遊戲”,逐漸向畫的體系變化。可以發現:越往前推的意筆畫,牠的文字說明就越多。早期的意筆畫多是個人對世俗的一種渲洩。文同把直竹扭曲成S形;八大山人把人的頭顱畫成三角形、而且都是眼睛朝天………如此種種都是曉諭世人的一種反抗。


工筆山石是從學習意筆發展出來,再加上自己的元素而熔成一格。雖然工筆與意筆山石畫法有著很多共通的地方,脫胎換骨是工筆的進步!為畫工筆山石,就非要學習勾勒皴擦了。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未完成的完成畫






當蒲公英遇上仙女



    曾已何時,為碧蒲畫了一幅雞蛋花。卜友蒲公英也嚷著要為她畫一幅什麼的。一時口快,答應畫一幅“真實的蒲公英”。一笑之後就是半年了,其實畫稿早也想好,唯真實的蒲公英是何等的形狀?天啊,到哪裡去找蒲公英啊………



    ………………



對著蒲公英去找蒲公英,經常都困擾著我。一天,一小女孩告訴我,路邊的一堆花不花草不草的不就是蒲公英嗎!白色毛茸茸圓球的標記,使我確信是找到了真實的蒲公英。



心有靈犀不放過,第二天重回舊地,畫下了速記的白描圖畫。折下了一株花枝有待留心觀察,回到家裡怎麼也飬不起來,牠始終還是低下了頭。蒲公英是那麼的嬌小而脆弱,隨遇而安、到處飄揚的人生哲理卻是為人們而傳誦千古。



    卻原來:蒲公英初成長時,的確是不為注意的一棵小草,只有兩片如大葉蘭一般的葉。隨著葉片的不斷長大,才長出一枝長長的幼桿。兩片小而尖的葉生出,就意味著開始步入“人生”了。再往上分成若干細枝條,花蕾也陸續出現。花蕾的成長及醞釀的開花期較長,真正開花只有一天。



    毛茸茸白色圓球的成長,是蒲公英最值得炫耀的時刻。除天仙般潔白的心靈,還有是兒孫們將要展開長途的遠行。牠多麼渴望柔和的風,為兒女送上祝福踏上征途,一直到那遙遠的地方………



    ………………



為配合蒲公英這一願望,找來了一位西方的仙女。我也不知她姓甚名誰,反正也頂合襯。一幅中西合壁工筆畫,這嘗試也別開生面呢!



卜友蒲公英是正科水彩出身,特留待仙子一角與她著色,以試驗她的虔誠!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擴大視野的練習





果實上畫



從深圳買回原大畫學習的畫書中,首先選上的是一幅李俊才的[事事大吉]。真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想得出如此命名來,是“柿似大桔”嗎?如果是我猜對了,也未免太牽強了些。柿與桔都是水果,但怎麼也拉不上關係啊。



這幅畫吸引我的,除了氣勢之外,還有一對相依相傍的喜雀,我的目的是為畫鳥而來。畫中的柿,廣東人叫“京柿”。其食法像“水柿”和大紅柿的一個過渡品種吧?京柿乾我是食過的,韌韌清甜的果乾很是好吃。



畫中的樹上掛滿即將成熟的柿子,樹葉逐漸變黃。葉子的付出,是為了讓柿子得到更多的飬分。其情景的壯麗,何止是一對鳥兒享受其中!大畫的意境比小品畫廣闊得多,也是習畫之人的一個方向。



染色的過程,我就不拘泥於原作。鳥的工筆是主題,葉的表達更顯氣息。雖然我正嘗試學習面的擴闊,但已掌握的東西還是尋找著用武之地。或許這是我與眾人的不同之處,也是老人學習的一種方式。



 

柿子成熟時白描
柿子成熟時墨柒 1


未完成


現在,每一幅習作都是練習與索求。完成的時間會長一些,但知識的積累是來不得半點的虛假!我願意,千萬個的願意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魚越畫越活



 
 

給“原大”騙了

 



 



    “原大”(45
x 37 cm )
的白描
畫了一幅路雨年的[清澈水底],無疑一切都顯得很順暢。但回頭一看路雨年白描稿上的印章,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太小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刷上的局限,無法拓印太大的紙張吧。不過作為初學者,這樣的畫幅亦以足夠。他的原畫應該是二開四尺紙所畫,最後裁去部分。



    學畫大畫明白此理是今後應有的一種潛意識,作為工筆畫的學習工具,亦不失為一種好教材。



    路雨年的[清澈水底]是休整期的習作,但也不敢馬夫從事。正因為沒有步驟的一二三四,靠的全是自己的心得。沒有依賴的習作,全是真刀真槍。從中感受大不一樣,有掌握了的,也有不足待改進的。



    魚是兩條,縱是多片的魚鱗,一股氣便完成了。眾多的鵝卵石,一百幾十粒要畫得圓滑也很考功夫。我發現要臨路雨年的魚不難,背景的水墨白描才顯功力。魚用多重的染色以分散注意,單一的墨跡線線條無可遁形。評價工筆畫的優劣,白描的功力是重要的一環。而我只是領略到少少的染色技巧,對初入工筆畫的人已是一種很大的欣慰。



 分染魚鱗後的效果



    我還是努力的把魚畫活。



 清澈見底閒游盪



    先用淡淡的曙紅作“墨染”,目的是打出魚的亮光變化。為了出現金紅的鯉魚,取消了墨的染色。紅比墨更難掌握,寧可多染 一兩 遍。若太紅了便很難表現出魚鱗的層次。



每一片的魚鱗也應順著光暗規律,用大紅至胭脂分全染和半染豎行進行。通過分染和統染的互相配合,實現合適的視覺效果。



用淡滕黃罩染魚身兩三次,一條金色鯉魚躍然而出。再用胭脂交叉十字提染魚鱗,也就立體得很。最後我的畫幅變成了44 x 38 cm ,比原畫是顯得焗縮了些。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知識的趣味



 

寶藏



    真正的自找原大的白描稿畫大畫是第一次。選路雨年的[清澈水底],是領略畫家內心世界與技巧為第一目的的一次嘗試。



    曾使用了有關資料畫了一幅路雨年的[蘆葦紅魚]有所收獲,但因畫幅過小只有四尺的一開八(33 X 33 cm ),顯得是小理小氣的。又教學範本與原大白描是有分別的,原因是問題的有所側重。我一直都為如何畫好魚鰭而費心,就是不得其門而入。



    使用了路雨年的原大[實用白描畫稿]圖集[鯉魚小品],受益實在匪淺。一幅[清澈水底]原圖是45 x 37 cm 以擴寬四尺紙的視線,我用一開三紙裁成44.3 x 37 cm 以取代。雖然少了一些邊沿的鵝卵石無關緊要的襯托,還是能忠於原作主角紅魚的原汁原味。



    我選擇此畫的原意是學畫石頭,眾多的鵝卵石又是一次往返練習的機會。雖然圖冊中並未有鵝卵石畫法的指引,憑已掌握的技巧模仿卻也能實現出來,只是墨色較重而已。我深信探索加領悟的異曲同工,亦可殊途同歸。



    另一收穫是驗證了我命名的“虛擬軌跡魚鱗畫法”的正確性,同時發現了路先生這一“虛擬軌跡魚鱗”變化的多樣性。其爐火純青的地步,反映在多端變化的魚態上,以實現美感的連續性。



    魚鰭的畫法是不出現在白描圖上,而是最後補上去的。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這樣才會顯得細膩而工整!



    臨摹原大白描圖一連串的寶藏,有待有心人去挖掘呢。

 

廣義墨染的細膩一直是我堅持的步驟,紅色的運用比墨色更要小心。所以對紅鯉魚先用淡曙紅,後用大紅、牡丹紅以保持金紅………的鮮明形象,是一次挑戰。

清徹水底的廣義白描圖


    經輕雲老師指點,後托白粉使石頭,更顯得清澈的水感和沖淡了黑暗感。魚鱗交叉分染技法使魚變得更生動,又是更上一層樓呢。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學畫大畫




 

正途



 



為了熟識工筆雀鳥的技巧,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專門畫了灰喜鵲、閃藍翠鳥、麻雀、白鴿、太平鳥等五幅練習。除純黑的鳥沒有畫之外,基本也有了點認識。餘下的時間要好好的總結,有哪些得著與不足。擱一擱也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可以請教老師,又可舒緩一下沉迷的壓力。對著自己的習作甚感不足,但又說不出突破的方向,蠻幹是不行的,找老師才是正途。



 

閃藍翠鳥







現在有關工筆畫的書籍已成浪潮,說明市場的欣求甚大,尤其是原大的白描畫稿浪接一浪的多。除了畫紙大小的使用以外,畫家們的“主角”構圖究竟要多大?一直又是我關心的問題。在眾多的學習者中,可能亦碰到同樣的事。原大白描稿圖大量的應運而生,說明就是有市場!是學習工筆畫的人膨漲起來,大有壓倒意筆的氣勢!



專程到深圳抱了一大堆書回來,哈哈,夠畫一年了!



理解畫家們的習慣,多大的圖才容易表現細膩?是今後要學習的方向。學畫大畫正適時矣!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循環原來是提升






紙的尺寸問題



    自從曉得熟萱畫紙的開切方式,一年來都如此照辦。對於吝惜紙張,無疑是節約有嘉。從最近的練習中依“規範”紙大小而作畫,總嫌畫幅過小。隨著對工筆畫的深入感受,要表現畫工及氣勢,沒有一定的畫幅是難以實現的。畫冊經常都會出現原畫尺寸大小的字樣,也就是提醒讀者看畫冊跟實物是有差別的。在展覽會中看到中國水墨畫的氣勢,與畫冊上是大大的不同。若與四尺紙比較,是不遵照其規律的。啊,原來畫家們都是以六尺紙為依據!



    中國畫用的熟萱紙製作,還是以人工操作為主、一張一張的造。一百張為之一疊。挑選出一張無缺憾的六尺紙比一張四尺紙,成品率要低得多。六尺紙價高而產量少就是這個原因,只有畫大畫時才用得著。大畫家的畫值錢,紙的價格就不是問題。再者,六尺紙表現的氣勢也比四尺紙大得多。



    人成熟了,看法也轉成熟了!



市場為了迎合大眾的消費水平,一般都是售賣四尺紙張。切割了的六尺紙尺寸,都可以用四尺紙來實現。用四尺紙模仿六尺紙的畫幅,是畫家們的一種習慣。完成一幅精心的工筆畫也無意多加計較了。



    要記著畫才是主角紙是配角,紙不能太狹小而限制了主角的伸展空間。對於以前的無心插柳的大畫幅忽然懷念起來,意識卻是不大一樣。切下的“邊角料”還是有它的用途的。



    近日專心畫雀鳥特寫以作練習。市場上這一類的書籍不少。唯都是先有成( )畫後補白描,粗蔬的白描往往都走了樣,以致無法完成效果。所以先以“邊角料”完成白描底圖,再對著彩圖以修正成最後的白描圖。一來可以作熱身練習,這又是一次另類的讀圖,裨益也是不少的。



 



   紙太小 欠缺空間

  紙張大小效果圖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耕耘之樂

 





加深理解的基本功



    最近才畫出了三幅像點樣子的工筆畫[紅山茶]、宋畫[枇杷綉眼圖]、路雨年的[蘆葦紅魚]。一步一步的領略著來畫,效果全然不同。經老師輕雲的提點下終於完成了,並按了印章以莊重之。



臨枇杷綉鳥完成圖    臨蘆葦紅鯉魚圖

 



    基本功的不札實是進步緩慢的主因。翻出了多年前,第一次拜訪輕雲老師給學生練習十八描的手稿:其宛轉自如、筆鋒有力。當時剛剛入行、無法臨效,時至今日珍而藏之。



白描基本功示範圖 輕雲的手畫白描稿



    為加深染色訓練,重溫白描才知畫稿的功力深厚,以及自己的望塵莫及,今後要不時的練習之。



    做好“平塗”、“統染”、“分染”、“提染”、“罩染”………的每一步,其實都是一幅“完美的畫”。只要這樣,才算是功夫的完整。

    染色練習



    “工”從何來?答案是積累!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畫魚的進步

畫出了鯉魚的神韻



自學到了工筆畫表達細膩之後,無疑又上了一個台階。重畫路雨年的魚,感覺已是不一樣。一幅細緻的白描[蘆葦紅魚]、再加上作者的染色指引,真個是事事順景。



第一次畫紅色的鯉魚時,就領教過紅色的不好駕馭。所以紅色一定由淡開始,不追求 一兩 次的染成。多次耐心的分染與統染相互運用,層次變得豐厚了。細心的領略每一片魚鱗的變化,哪裡該多染哪裡該少染。每一步都有其規律,染了幾片就要領悟出來。入得去出得來,才能表現其神韻。比如魚鱗的虛擬軌跡畫法,是路雨年魚鱗排列整齊的法寶。畫越位了的 一兩 片能補得回來不露痕跡,就要拜託虛擬軌跡畫法( 這是我創的名詞 )了。



一條魚有多少魚鱗?如果是不求甚解依樣畫葫蘆,一片魚鱗畫壞了、以後的接不上,一定成了不可收拾的“亂鱗”。不少人對魚鱗望而生畏,僅路雨年自成一家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魚鱗的染色上,我使用了胭脂+墨的大膽嘗試,魚的立體感更是強烈。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螺旋形的提升

 





每畫一幅畫都應有要求



    自學習工筆以來,喜歡觀看各類畫展。香港近年畫展數目甚多,卻也令人目不暇給。雖則是良莠不齊,可學習之處還是不少的。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工筆畫了。



    一幅能引人入勝的工筆畫,自有著她的潛藏的昧力。工筆畫不單是“工”就一定會令人喜愛。細膩的地方達到無以复加使人百看不厭,這是其中的一種。神韻的栩栩如生,又是另一種。自臨摹梁燕生的[紅山茶]學到了細膩,臨摹宋畫[枇杷綉鳥圖]才能把此細膩盡情發揮。啊,三四年努力的積累呀!



    隨著認知的提高,重溫以前名家繪畫指引的書籍,個中要領才有著深層次的理解。



    這一次是深入練習路雨年的畫作[蘆葦紅魚]。耤著已往積累的知識,隨意找了一張蟬衣紙開始了白描。沒有依照順序先畫蘆葦後畫魚,結果出事了。



 報廢的白描局部   



    其一:用盡心力先畫魚,再畫蘆葦就顯得力不從心,葉片線條出了抖動,急忙的停下來,隔日再戰。



手的疲勞是畫工筆畫的極限,橫衝直撞卻是無益。



    細想畫魚高手路雨年,閒逸的紅魚配上並未染色的白描蘆葦,定有作者的一番心意。原來蘆葦竟是要表現的主角呢!從白描中感受到線條的堅挺細緻。一片一片的蘆葦枝葉,不經細心觀察,如何表達得出來?如果還是漫不經心,還以為是下垂的竹葉呢。



    其二:使用了劣質的厚蟬衣紙,看不清魚鰭骨筋的細膩。隨意補上頓成次品。



    日前到輕雲老師處學藝,看到了師姐黃太的認真:一幅一開二的牡丹白描連續畫了三次才定畫。畫工筆的認真一時觸動了我,於是乎找來了優質蟬衣紙重畫一次,一切的注意事項處處留心。一幅細緻的白描畫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