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環保是活的

環保意念新思維


        一提到環保就是要收錢,這成了人們心中的另一概念。



        近日從電視中看到一則科技報導,香港蓋了一座環保建築不日可開放市民參觀,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充分用太陽光作室內照明,利用太陽板發電推風扇搧涼……,那怕是只有那麼的一點點,從零開始總比無所作為好。



        如果從政府自己做起推行環保設計,可以帶出一個新的工業又何樂而不為呢?政府的長遠規劃與立場是左右整個社會的發展。政府帶頭先做一點實事,用者自付收點環保費用,人們也不會反對。



        一個社會、一個政府總不能事事以賺錢與否來決一切。為什麼將軍澳的居民反對堆填區擴建、屯門人又反對在龍鼓灘建垃圾焚化爐?問題是那些鄰近的地方本不宜建居民區,只宜作郊野公園或綠化環境的地段。政府急功近利賤賣地皮,地產有利可圖於是乎高樓林立。大家都賺到了錢,只有不明就裡的住客變成了“請君入甕”。



        堆填區爆滿是事實,但垃圾的成分組成卻沒有人認真的供之於世?究其原因,大家亦都心知肚明。



        解決的辦法從源頭開始分類,環保利用是緊接著的第二步。建築垃圾與生活垃圾的循環再用,可從政府和民間兩個層面進行。有“利”可圖就是一個誘因,君不見街角收購舊電器的能成一個行業,在屋邨附近總可找到他們的蹤影。因為它們有著第二市場的出路。



        舊報紙雜誌以及棄置包裝紙皮一類有一批的婆婆搜集,回收商上門到屋邨。



        廚餘的再生利用政府應鼓勵成一新興產業,或製成牲畜飼料、或製成有機肥料等綜合利用,所以亦是一條出路。這需要一定數量的投資,政府的資助計劃就是不可缺少的一環。鶵鳥的成長要給予時間,公私合營這一模式能確保效益和社會責任的兩不誤。



        至於建築“垃圾”。有分判商自行回收舊鋼筋回爐再造以增加效益,因為使用了中型拆卸機械,從卸下的樑柱中取出鋼筋簡直是輕而易舉。剩下的木材和坭土分類利用可算是最費人力的事,如果由政府出面對外招標,恐怕大陸人也會虎視眈眈這一塊“肥肉”。木材的再利用是關鍵的所在,餘下的坭渣或填海造地、或作建屋地基填補之用,也就不必再往堆填區擠了。



        剩下還有多少的生活垃圾?都是膠袋了麼?不要小題大做唬嚇民眾了。做官的如算一下細賬,就不會隨口翕當秘笈。垃圾分類回收處理我贊同,征收膠袋費是明益超市為它帶來一筆不少的收入。



        香港人的生活習慣和居住環境,餐搵餐食。有誰家中有個大冰櫃,一部私家車買一星期的肉食?為什麼加拿大和美國都行、偏是香港不行的論點,表明這老哥是不食人間煙火之輩。事事由自己的生活做起注意環保,卻才是正道。



        比如如何利用數碼相機“用剩”的電池,使用LED燈作輔助照明(補光) 或電子鐘電源。LED燈用電少、使用的電壓範圍也寬,物盡其用就是最大的環保!香港地能在書桌旁有一窗戶,是一個很奢侈的願望。用平面鏡把室外的光線反照到書桌上是一個創造,加上LED燈就使陰暗角落光明起來。慳錢慳力!



                        全貌

   LED燈效果

        鏡片反射效果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學中求變

一樣的畫稿不一樣的效果


    路雨年的鯉魚牡丹



我印摹路雨年的[牡丹鯉魚]意在繼續練習牡丹的畫法,所以大家的目的是徊然的不同。雖然鯉魚成為配角,但摸索到的魚鱗畫法一定不能丟,所以我還是很認真的畫魚。



 



如何表現宮粉牡丹花瓣邊緣的通透,已體會到點滴。對於大紅牡丹的表現手法又如何?卻是要厚實而不能“飄”。白牡丹、宮粉牡丹、豆綠牡丹可用通透的表現,至於紅、大紅、紫黑一類的牡丹就一定要有實色的質感。



畫工筆牡丹已成了一門類的專題,表現手法就各異不一。每一種的筆法體現著畫家喜愛所屬的見人見智,也不必尋求統一。恰到好處就是藝術的境界,表現牡丹花瓣邊緣的通透的工筆畫不多,也僅僅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找到周中耀的一幅(其實是兩幅表現雷同的畫作) ,我覺得有不盡之處就是花快要殘了。



     周中耀的牡丹畫



老師輕雲自成一派牡丹花瓣邊緣的通透效果,就是沒有上述的一種遺憾。她很謙虛的說只是刁蟲小技而已。這些“小技” 正是她多年心得的結晶,能慷慨授徒是使更多的人能喜好工筆的一片心。



她拍下了我這個跳皮的編外學生與原作不一樣的畫,對我來說亦是一個鼓勵。







2012年7月9日 星期一

一切都要學

究竟畫幅應多大


        我問過師傅,書店中的教畫範本是不是原畫大小?答案卻是比此大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畫的市場價值與畫幅大小成正比的,顯然這是一個不全面的答案。



        當我印摹路雨年的[牡丹鯉魚]時使我重新思考了這一問題。1 : 1的印摹難度最大的是細緻部分看不清,靠平時積累的常識來補上。一幅貌似的白描圖終於是完成了,接下來的墨染似乎也察覺不出太大的毛病,一經染色這一細緻步驟一切全都現形了,因為這是一點也馬夫不得的最後階段。


未完成的牡丹鯉魚圖


        由此我對畫幅要多大有了較深刻的認識,證明是畫稿偏小了。表現牡丹葉片的細節部分難度加大了。如葉片加大些,就容易處理得多,回答了畫幅使用的合適尺寸的一大難題。



        一個畫家的畫,各部分“元素”的則重都有所不同。比如畫家路雨年善長畫魚,所以鯉魚是主角,則刻意放大一些;牡丹是配角,刻意縮小些,這就是他眼中的畫。



        對於新手的我、一時的不知所謂,就會出現了莫明的尷尬。還沉醉在牡丹小品的歡樂中,對小面積牡丹細節表現卻一時難以入手,牡丹花瓣折曲美態的失落也難以補回來。



事後的最大得著是:如果此畫是對著臨摹,畫幅適當的加大,效果會是更好;魚大一些,表現的難度也會減少。這樣,你就能設定心中合適的畫幅。



        摸索著工筆畫的習作是一步一個腳印,其中的失誤是吃一塹長一智。小品與大畫作的交替學習,對習畫應該是有稗益的一種學習方法。在掌握了一定的技巧下,對臨應該是提到議事的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