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自由歸於自然

探索著工筆畫的深度

        《鯉魚荷花》的這一幅工筆中,鯉魚和荷花都是主角。荷花部分已經完成,鯉魚就是最後的功夫所在。畫鯉魚雖然找到了路雨年的一些指引,實踐卻是最真實的階段。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作出自我的調整,最後才是“真正的”自己的。



        畫黑鯉魚,先從鯉魚的光暗規律入手作淡的墨染。在暗的地方作多重的墨染,以達到像素描畫中的光線效果。用西洋水彩畫與中國的工筆畫比較著學習,是現代人容易理解的一種捷徑。信不信由你,我就是一個得益者。在一些鼓吹“中國風”的畫家,一直強調要與西洋畫劃清概念以保留“民族魂”。時代在進步,中國的工筆畫和水墨畫也在進步。“洋槍洋炮”也有他們科學和先進的地方,卻不可摒棄一切而使自己裹足不前。



 

   




        從畫黑鯉魚的過程中,底色的墨染不可太濃。魚鱗的墨染,可根據底色的墨染光暗來調整效果。底色的墨染太濃,就容易使自己失去畫魚鱗筆尖的“引導線”很難再畫下去。碰到此情況,只好暫停了。

        在墨色鯉魚的身上平塗上藤黃,魚身馬上就明亮起來、永別了灰暗。工筆畫簡直就是色彩的魔術師,魚鰭的端邊以曙紅的淡化,就使得整條魚復現生機。



 




        畫紅鯉魚原來比畫黑鯉魚更要仔細。太重的紅色,迷失“引導線”的現象更易發生。宣紙對紅色的敏感度比黑墨更強,很容易出現上述的窘境。在紅色鯉魚的身上平塗上藤黃,魚身馬上就變成金紅色。黃色越重,金鯉魚就會躍到紙上。



 

        一邊思考、一邊用心的《鯉魚荷花》畫了近一個月的光陰,是享受也是喜悅。雖然還有很多未盡完善的地方,不竟我是邁出了自己的一步了。

        兩條鯉魚還未點睛,荷花也未畫花蕊。待外圍的氣氛調整好後再行補上。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聰明笨伯

勇回頭

我十分的欣賞畫聖路雨年畫的工筆魚,魚鱗工整而又神態鴦然,早就有想臨摹工筆魚的愿望。花了很大的力氣,買了他的畫冊和參考不少的畫魚指引,終於找到了畫魚鱗的秘訣。胡亂的畫到了鯉魚的輪廓只是一個小小的進步,但是個中的每一細節還是未有掌握的。



 

    路雨年筆下的鯉魚




每每大畫家的教材都是寫給美術學院學生用的,他們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對於我這個初學者,中間當然是缺了很多基本的東西。滿以為要學就要學最好的,從來就沒有反思一下,你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救物稻草



曾到深圳買書,其間看到由姜冬蓮編初學者之友系列的《工筆鯉魚》,表現得不甚為然。在重畫《鯉魚荷花》時如何畫出魚鰭中多組均勻有序的剌,一下子就給難倒了。欠缺的東西就要惡補,也因此掛在心上。



        偶翻初學者之友系列《工筆牡丹》,書中詳細的介紹了牡丹的生態造型以及表現的筆觸。頭頭是道,以理服人。主編姜冬蓮是工藝美術出身,一切的論點均重視工藝實踐。一時促起靈感,正好是適合我這一類希望速成學習的人。書法老師有一句名言很管用:要學好書法一定要搵明師而不是名師,能清楚的說得你明白的,就是你的好老師!於是專程再上深圳一次,為的就是要找到初學者之友系列的《工筆鯉魚》一書。



 

        姜冬蓮的魚鰭畫法
 


        這本書正是我欠缺知識的救命稻草,使我找到了畫魚鰭的竅門。大陸人的知識基礎一般都比較札實,書中的說明層次清楚。在先畫幾條主剌的基礎上,其間以墨染水線的方法分成多個的區間,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再畫小剌時,就容易參照著辦。至於魚鼻孔及魚唇的過份誇張則略去,還是採用路氏的表現方式進行。



        作為藝術人有取捨、有執著是正常的,取捨由我都是為藝術所服務。多次的笨就會變得精的,可不要目空一切啊。



 


2012年4月15日 星期日

慢速畫荷花

立體概念的表達

        花的花瓣一片疊著一片。如何表現出其立體效果,以往的概念就是壓底的用較深的色彩來分染,一直向外淡化。開放了荷花我使用了這樣的方法,在“最暗”的地方不假思索的用上了墨色,頓然覺得不是滋味!!今天不畫了。



    以黑表達明暗

 



        第二天發現了在《工筆荷花》一書中用白色來表達,竟然是自然得很。“自由人”的思維是開放的,一下子就意識到黑與白是一種反差最大的同一元素。如何運用得法,效果會截然不同。荷花花瓣的色彩是瓣尖最深一直向基部淡化,玫瑰花是均勻的整片顏色。荷花瓣是以“白”表達的方式就顯得極為得宜,《工筆荷花》書中用白色是經得起推敲的。荷花的花苞我就使用了這樣的方式處理,花瓣的基部及將被覆蓋部分用上盡可能的“白”,表達了花瓣青嫩的質感。



 

    以白表達明暗


        以曙紅來改正“黑墨”盛開荷花的陰暗區以降低其反差,接近了原有花瓣的色調,這是用我學過的玫瑰花瓣的表達方式。一對矛盾著元素同時出現的處理方式,表現了盛開荷花花瓣的“成年期”,效果也頗為滿意。



 

    以紅表達明暗


        教訓與知識的積累往往又是天生的一對,世事真奇妙!



 


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墨染的風采

冷暖色調的運用

        嶺南畫派與傳統的中國水墨畫不同之處就是在顏色中加入了墨的運用。墨是一種變化莫測的元素,能夠表現出變化256個梯階就能出神入化了。



        工筆畫的底層的處理統稱“墨染”,這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它能表達出整幅作品的明暗過渡、陰影的強烈變化、突出表達主題等效果,再在此的基礎上一層一層薄薄的顏色往上塗。在這裡要說明的是,行話中不稱“塗”而稱“染”。究其原因是顏色是淡薄的,乾了一層才可再染第二層。如此下去,一層又加一層……。



這裡所說的“淡薄”是指水份多而顏色少的顏色水,所以乾了以後的每層顏色層薄而透明,可以通過穿透、散射以獲得非常的效果。“罩染”和“平塗”的技巧,又可組成千變萬化的組合。這是工筆畫比意筆畫有著極大不同的地方,也就是最令人尋味的所在。



在《文聯莊》書畫文具店,我看到了專為繪中國畫的日本產的墨汁,確為日本人的鑽研精神所感動。日本的繪畫墨汁有純黑色及偏藍與偏紅三類,方便了手到拿來的畫畫人。用現代人的術語來說就是“冷色”與“暖色”的墨,以相片的角度來說,就是要表現厚實和溫暖的情調。



從《工筆荷花》一書的例子的學習中領略知曉,偏藍的“墨染”比傳統的黑色“墨染”生動活潑得多,因為它不至於太冷;偏紅的“墨染”卻是第一次的碰到。



重畫《鯉魚荷花》荷葉用了花青冷色作“墨染”;雜草卻用墨加胭脂的暖色墨作“墨染”,為的是表現荷葉是主角、雜草是配角。正如是用大光圈的花卉一樣,前景清晰而後景蕪楜。工筆畫上不能採用此法,除非前景是工筆、後景是意筆的特殊表現方式。隨著時代的進步,大陸的畫家也有採用此法以產生特殊的視覺效果。用上兩種色調配合來表現工筆畫的同一效果,是一種新的嘗試。我覺得是另有一番風味的,望畫友能評點一二。



 

    兩種色調混合墨染的效果



2012年4月7日 星期六

知識的提升





墨染的秘奧



履行承諾重畫《鯉魚荷花》。



自從領略了畫紙的開割規範後,把用不規範紙的《鯉魚荷花》白描重畫一遍,算起來此畫是第三次的畫了。這一次是畫稿與一開三畫紙合適的配合,所以一切都變得新鮮。畫中的內容雖然相同,前期的工作就要做得仔細許多。凡事都有第一次。



        現在是自由身,不要再受上課交作業的管束。對畫作中的每一環節都可以做到力求精細,時間反而不是問題。白描荷花部分一天完成,鯉魚部分第二天完成。為要專心的畫好魚鱗,稍有疲態就一定得停下來,不要死撐的固執下去。藝術就是要精益求精,敷衍了事完成也沒有什麼意義。



        近日到深圳書城買了“初學者之友”系列《工筆荷花》一書,它介紹了各種情調下荷花的染色指導。大大的彌補了課堂上的不足,也正是我所渴求不已的部分。樂於去試,學到的知識就能舉一反三。



        “初學者之友”是學習工筆畫很好的系列書籍,最適合入門一段時間的人。在老師的指導下,也可作為入門的基礎教材,從中引伸出很多的基礎知識。



        我嘗試在《鯉魚荷花》中按一個專題一個專題的揣摩著學習,並以所學過的知識一一作比較。第一個的專題是荷葉。



工筆畫中的荷葉需要墨染,厚實的質感對整幅畫有著舉足輕重的效果。



由於引入了“氣氛”的要求,於是採用了《工筆荷花》中推薦的表現方式。用以往學到的“正規”作法,顯然是滿足不了。



“墨染”中可以使用淡墨、花青、酞青作底層,從而使荷葉的色澤從墨綠、深綠到嫩綠的變化。使得整個的效果有一個台階的提高,簡直是脫胎換骨了。工筆中的奇妙,就像變魔術般的引人入勝。



下面顯示出荷葉的兩種效果。
    新法葉色
 
     舊法葉色


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

一年大夢今始醒

紙的探究

我曾經在20117月寫了一篇自以為是的《用紙大小有學問》的文章。一年後的學習總結,原來還是片面得很。



        一直以來,老師發下一張白描圖,大家照著拓印可也。移磡就船,圖多大就割一張多大的宣紙。一年來都如是,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也常常為紙的“失度”而大傷腦筋。對畫紙1開2、1開3、1開4、1開6的開割規範全不理解。



        拿來的A4紙白描稿不夠大,放大到A3吧;要不,兩張A3併成A2也可。畫是不是太大了?也無從分辨。既然已割下了“多餘”的紙,就找一點什麼的東西填上吧。



        原來一整張的熟宣紙長寬比例接近2 : 1 ( 為裝裱時作一些預留 )。以66 X
133 ㎝常用的四尺紙為例:



1開2的近似正方型的稱“斗方”(66
X 66.5㎝);



 

    斗方




長條形的稱“條幅” (33
X 133㎝)。



 

    條幅


1開3的稱“橫披” (66
X44.3㎝)。



 

    橫披




1開4的是原幅的縮小版,可作扇面畫(66
X 33.25㎝)。



 

  扇面


1開6是1開3的縮小版(33 X
44.3㎝)。



以此標準作畫就變得有板有眼,不論是四尺、六尺、八尺的畫紙,莫不以此看齊。中國人發明這樣的分割規則,是完全照顧了人的視覺感受,怎麼看也會變得自然。



白描稿圖案的大小要縮放得法,是今天總結的又一大得著。從此我的工筆紙張依此而行,就一定不會出現“多餘”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