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9日 星期五

聰明反被聰明誤

( 續二 )


經過香港銀毫熔鎔 事件,香港銀毫含銀量隨幣值大幅下降了。但大量的銀毫還是流入了中國大陸,使香港出現了銀毫的短缺。英國造幣廠在1868-1905年間共鑄造了4,400萬圓的輔幣以應急,至1890銀毫荒 的現象才得以緩和。


 


上述條例曾引起一段風波。香港電車公司在191311月率先不收“中國銀毫”引起香港人的不滿,採取“罷搭”的抵制行動。


此事的起因是自1868年後香港已不再鑄造1圓銀幣了,大概一共發行了200萬枚香港1圓銀幣。香港銀毫的短缺,使“中國銀毫”成了香港的一種不成文的輔幣。


1887年,清朝也開始鑄造銀幣。五角、二角五分、一角輔幣也是銀幣。那個年代,電車頭等一毫、三等六仙。平時通用的中國銀毫,當然就首當其衝了。


 


1895年英國貿易銀圓,也開始成了香港的法定貨幣流通。此種銀圓背面有中文及馬來文,也流通於東南亞一帶。此一舉措醉翁之意不在乎填補香港的1圓銀幣的暫時短缺,更主要的是隨時可抽調英國貿易銀圓進入世界各地,英國貿易銀圓在香港即時消失也不致引發新的危機。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貨幣還是以銀圓為單位。一毫、二毫也是銀質輔幣。在香港“ 銀毫荒 ”的年代,什麼銀毫都在民間通行了,香港政府也奈何不得。1890年以後大陸銀毫的回流充斥市場,簡直成了災難。


        英國政府大量鑄造香港銀質輔幣,原意是解決銀毫的短缺。英國貿易銀圓代替了1圓銀質港幣。銀質輔幣的含銀量卻沒有一個國際標準 ,是隨著通脹而有


所調整。英國貿易銀圓卻必須符合重27 g、含銀90 % 的標準。民間用大量的銀質


輔幣來兌成英國貿易銀圓,銀行也得就範。通俗一點說,把五個二毫的銀幣熔化含銀抵得上一個英國貿易銀圓含銀嗎?


        在“銀本位”的年代,用銀毫兌成1圓銀幣也做成香港政府的一種負擔。市場上出現銀毫換1圓銀幣要補水 ,也就是產生一定的折讓。五個二毫的銀幣不能換一個英國貿易銀圓。政府在市場上大量回收銀毫,仍未能遏止輔幣的貶值。這就是“ 禁止通用外國銀幣及一切貨幣 ”的禁令出台的歷史背景。


1935119香港政府發布緊急法令取消“銀本位”,所有銀幣由政府回收。香港政府發行有英皇喬治五世像的壹圓鈔票以代替一圓香港銀幣,也就是正式確立了香港的第一張鈔票的地位。所有銀幣均以鎳幣取代。


有英皇喬治五世像的“五仙(1935)”、“一毫(1935)”鎳幣隨即面世。香港的鈔票年代才正式開始了。


香港使用“銀本位”從1862年至1935年整整73年,銀幣的最大面額是一圓。所以在這時期任何紙幣均不能稱為鈔票,只是相當於由5圓至500(銀圓)不等的現金支票。


1 則留言:

  1. 當年的銀本位曾使港英大出血也…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