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清明上河圖大兜亂?

細看《清明上河圖》


 

廋金體.jpg


 


宋版清明上河圖.jpg


自從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在香港展出,掀起了一股《清明上河圖》的熱,網上故事你傳我、我傳你。大家都知道北宋有個畫家叫張擇端,他的一幅名畫傳說宋徽宗用廋金體寫上了《清明上河圖》的題款,於是乎《清明上河圖》名聲大噪,為世人所知。動畫《清明上河圖》可算是一另類。


事隔870年。除臨摹的不算外,世界上傳說有8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些還是藏在外國的博物館裡。其實現存的哪一幅畫都沒有寫上《清明上河圖》的銜頭,最大的特色就是都有一條汴河橋,一般人都以《清明上河圖》來稱呼,於是乎產生了人為的“大兜亂”。


戲劇性的是原圖真跡經過大災大劫而失傳了。很多的書本都曾把清宮本的《清明上河圖》張冠李戴來搪塞。台灣故宮博物院清宮本的《清明上河圖》公開得較早,先入為主的關係,人們一直以為這才是“正版”。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汴河橋.jpg


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圖幅有一段“跋”的說明,指出“這”就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後不斷的裱裝接駁了十二段的“跋”都是引證此畫的真確性。


這一沒有了“前段”和“後段”的長軸畫卷確是引起人們很多的疑問。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擄,張擇端從汴京來到南宋避難,重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就是流傳至今的真跡。這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供職翰林畫院,其作品大都失傳。北宋皇朝的167年都在長期的外患中渡過,宋徽宗25年的生涯又是一個積弱的時期。原《清明上河圖》是不是欽命於宋徽宗為懷緬曾經有過的“盛世”而作?


        1127年4月(靖康年間) 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擄。張擇端“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再繪另一《清明上河圖》的可能性應是不大的。歷史上有名氣的畫家自重之心很強,都不會為五斗米而一畫兩繪的。縱然有兩幅號稱的《清明上河圖》,存世的《清明上河圖》與“失傳”的一幅《清明上河圖》是否就是一樣?或是原來“真跡”的一部分?如果此畫真是來源於張擇端之手,我寧可相信是後者。這一古畫既看不到張擇端的簽名,也沒有《清明上河圖》的標題,這有違中國畫幅的“格”,甚至連一段詩詞的寫意說明都沒有。


北京故宮版的《清明上河圖》畫幅前端和後端有湖廣總督畢沆“畢沆秘藏”的印章,也就是此畫傳至畢沆之手時就是如此。畫卷後端有半個印章留痕,說明了此畫原來還有後截。是否原畫的前端、後端破損嚴重到不能复修而裁去?抑或有奸臣嚴嵩的手跡而裁去,真是不得而知?


此畫後期入清宮這一段史實,從“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鑑壐”“宜子孫”等鑑壐,證明不是偽品。


嘉慶四年畢沆因“剿匪不力”被朝廷處死,查抄其家產時得到的《清明上河圖》再被送入皇宮中收藏。既然嘉慶、宣統皇帝也曾鑑賞過而留有印鑑,有一疑點就是沒有藏畫地點的印鑑,這有違宮中收藏規矩。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卷首.jpg
    卷首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卷末.jpg
    卷末


乾隆皇帝另起爐灶命宮廷畫師重作《清明上河圖》,顯然有補宋版《清明上河圖》缺後截的不足之意。這幅清宮版的《清明上河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然嘉慶、宣統皇帝連老祖宗乾隆皇帝的《清明上河圖》居然沒有看過,僅鍾情於張擇端之手的《清明上河圖》,實在令人費解。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完全是人物景色各不相同的兩幅畫作,也沒有必要進行比較,當然更沒有誰是“正統”的問題了。張擇端之手的《清明上河圖》上,一個“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結束了它的浪跡生涯。


(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原軸畫見《故宮博物院藏畫大系 繪畫編 2  紫禁城出版社 )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自我陶醉

台灣南瓜


        自台灣旅行愛上了南瓜的甘味,在香港的市場上也不時的看到台灣南瓜的踪影。酷愛上了寫寫畫畫的我,忽然想到南瓜寫生。於是乎買了一橙一綠的兩個台灣南瓜,對著水彩寫生了


        畫稿的白描駕輕就熟,分多鐘就完成了;上彩卻畫了三日。水彩顏色由濕至乾需要耐心的等待,每上一種顏色又是一次漫長的循環。用色與細緻觀察也得花上心思,對初哥的我來說真是一個磨鍊時間的歷程。孄熟的畫師個多鐘就有一幅完美的水彩,簡直是不能比擬的。大師李華川遵囑,功多自然藝熟。


        功成身退的台灣南瓜,可又是一頓美味的佳餚呢。乾杯,一起親親嘴吧!


        其實自己身邊的每一種東西,都是畫畫的很好題材。心境的屬意最能觸發靈感,只要對它有了“情”就會勇往直前。


每天看一下自己所畫了的東西再比擬實物,就會找到不足之處。不斷的改進而能成“畫”,也就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滿意”是最高的級別,於是我寫下了“台灣南瓜心思思”的款。


 

水彩靜物寫生.jpg


        畫畫是人品的修鍊,心平氣和與成就感的樂趣最終交溶在一起,人也變得年輕了。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未看完的牌坊

先來看個夠


        瓦頂上龍與海浪的組合看到了嗎?雙鯉迎火珠看到了嗎?牠們是那麼的栩栩如生!


 

龍山寺飛簷上的龍與海浪.jpg


雙鯉迎火珠.jpg


 


鮮艷色彩的瓦脊是台灣廟宇的特色,眾多的動物造型也是一家獨有。瓦脊上究竟有什麼,不妨把鏡頭拉近。在第一層瓦脊內眾多的五彩牡丹中,有麒麟、有鳳凰。


 

第一層瓦脊.jpg


        牌坊下的掃金木雕,左右兩格是一對鳳凰;中間是蝙蝠與群龍共舞。這裡是不是九條龍呢?牠們都纏在一起,怎麼去數呢?蝙蝠入廟宇也是不多見的。


 

木雕中部的蝙蝠與群龍.jpg


        單是牌坊就夠你看了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情痴

花也解我心


        自從學了繪畫後,對一切的景物也都關心起來,白描速寫尤甚喜愛。平常在我的背囊裏都常帶有一疊白紙和鉛筆,見到喜愛的東西免不了會寫寫畫畫。從業餘的愛好,逐漸形成為一種習慣。


        兒時稱的大紅花,原來學名是扶桑。想到“扶桑”是古人對日本的稱呼,這種花是不是由日本傳過來?我就沒有去考究了。很多花的名字我都叫不出來,自從畫花伊始才開始注意呢。


        兒時見識淺,以為“大紅花”都是紅的。後來發現也有淺紅色的,最近也看到有白色的。“大紅花”這個名字真是要改了,總不能稱白色的“大紅花”,老老實實的叫“扶桑花”吧。於是速寫了兩幅“扶桑”白描。


 


 

扶桑花白描  1.jpg
  
扶桑花白描  2.jpg


        有朋友告訴我沙田圍的紫凌霄花盛放漂亮得很,第二天雖然天陰有雨我還是去了。巴士總站傍的教育兒童認識交通規則的“沙田交通安全公園”圍欄,一片紫色的花,於是乎手也發癢白描起來。我還沒畫完天已下起雨來,只好收筆。慌忙用相機多拍幾幅留下來。


        之後幾天雨過天晴重訪舊地,迎來的卻是一地殘花。我還是找到了沒有畫完的“舊花”,完成了最後的幾筆。可能是精誠所致,牠一直在等著我。


 


 

紫凌霄花白描  1.jpg


        隨手也畫了一幅沙田交通安全公園的白描,回家再還原成水彩畫,是以為記。


 


 

沙田圍公園.jpg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精緻廟宇欣賞

艋舺龍山寺


 台灣廟宇眾多,這裡不得不一提的是台北艋舺龍山寺。它雖然不是台灣最大,但卻是一間有影響力的廟宇。


        台灣平埔人稱獨木舟為艋舺。遠早,平埔人在大溪口淡水河的番薯市集”、與移居台灣的泉州人有著貿易往來,以後此地乾脆就稱作艋舺。今日的台北市也就發源於此。


        此處在未開發前卻是一片瘴蠻之地,環境之惡劣使泉州人有一句口頭禪:“三在六亡一回頭”。移民唯有求助於神靈保佑,在家鄉泉州龍山寺請來觀音菩薩落地供奉,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此建艋舺龍山寺一座。


        今寺前牌坊一對聯:(民國六十年 春日)


象為佛門 法力采微 杯度錫飛救世 共宏菩薩頌


川萃員嶠 人文盛美 風淳俗厚化民 深體聖賢心


對頭隱藏了“龍山”二字,觀音菩薩也是從海那邊請來的,講述了龍山寺這一段的歷史


        還是從牌坊說起吧。


        未入正殿,門外的牌坊的華麗多采,加上LED電子屏幕“歡迎光臨”“艋舺龍山寺”老遠就引了你的注意。這個電子屏幕還兼顧了電子鐘的功能,可謂一物多用。


 

歡迎光臨.jpg


 

艋舺龍山寺.jpg


艋舺龍山寺、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是觀光台灣遊人的三大勝地,這裡要欣賞的東西真是目不暇給。要不是把照下的數碼相片逐張放大細看,也真是走寶了。


台灣廟宇歡迎攝影( 我多次的問過廟祝 ),能攝影就是遊客替你宣傳,它的收益也越大。反觀香港廟宇禁止攝影而自封門戶,一個自廢武功的旅遊城市,其閉塞是何其的蠢也!


牌坊下的龍鳳通花鐵門已是一景。兩層瓦簷的通風結構是一大特式,很值得慢慢的欣賞。


牌坊兩層瓦簷的瓦頂,龍還是少不了的裝飾。最奇怪的是一股海浪也一樣的躍居瓦簷之上,這是少見的組合。


 

瓦脊細節.jpg


上層兩條藍色的龍簇擁著一顆紅色的火珠,火珠的下面有兩條躍出水面的鯉魚以相伴。細膩的描述,使人感到此地的非同凡響。


下層兩條青色的龍卻一致的往上看,大概也是瞧著火珠吧。一個有主脊與副脊的瓦簷建築,恐怕也是台灣的土特產?主脊放的是龍;副脊放的是海浪。


 


[待續]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善用自己體溫

重提冷氣座墊


        在我的《社會雜談》欄目中,如何《完全利用冷氣機》一文中提到“冷氣座墊”。這個“氣”字並非指氣體而言,而是一種的感覺。在一定的條件下,它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冷”。


 

冰涼坐墊.jpg


        “冷氣座墊”內,封裝了一種“高熱容量的液體”。它能“吸冷”、同樣也能“吸熱”,這就是物質的相對效應。當今大力宣揚“綠色生活”的時尚中,能否有一種奇想:善用自己的體溫。


        現在天氣冷了,晚上也得蓋蓋棉被。棉被之所以能保暖,就是利用鬆軟充滿空氣的棉花,阻礙體溫的外泄。堅實無比的舊棉胎,就沒有了保暖的功能。


        能否利用“冷氣座墊”作冬天睡眠保溫?一個異想天開的試驗我做過了,效果還是相當的好!


        冬天把“冷氣座墊”舖在床上、蓋上棉被仰睡,先是一陣的冰涼、很快你就知道了它的好處――很快入睡、一夜“暖粒粒”。


        入睡前人的體溫,是從最高峰開始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也就意味著容易入眠,這就是為什麼開冷氣睡眠特別的甘。“冷氣座墊”完全可以充當這一角色。


        仰睡能使“冷氣座墊”更快地吸收人體的熱量,也更快地使兩者得到溫度平衡。以後就是一個虛擬“你自己”的人與你共眠了。一個最熟悉不過的“人”,你還有什麼理由去抗拒呢?


        哈哈!健康人一種享受“自己”的清新感受,天方夜譚式的“綠色環保”也會讓你百般驚奇。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一步登天乎?

一荷兩樣


        通過對白描努力摸索與觀察,現在已能斷定臨摹畫中各部分的相對位置與比例,學會了臨而不是摹。也就是可以對著實物畫畫,而不用像印字貼般的copy。我的一幅《墨竹》就曾是印著描的,大小與畫書中完全一樣,但效果當然是與畫冊完全兩樣了。


        我經常都會拿著照相機東影西影,碰到美麗的花卉也會拍它三幾張。反正數碼相也用不著多大的成本,一個2GB的記憶卡就能藏千張相了。我試圖用相片來作畫,大都以失敗告終。


        室外寫生看到的是立體影像,很多要表現的細節也可反覆的觀看,還原到畫紙中要的是技巧。細緻的部分,相片表現不出來。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一定是抓不到要領的。


        近日到濕地公園旅遊。雖是深秋荷葉枯老,湖中也有 一兩 枝的荷花。擺好三腳架把遠處的花苞拉近;把帶著倒影的荷葉也攝入照片中。我很想在我的畫紙上重組這一時光,兩組相片的合成卻使自己亂了手腳。說實在的,光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卻、無一個完整的組合圖和還原技巧,最終只能是慘淡收場:荷花過大而荷葉太小。對如何表現荷葉的一無所知,畫下的這一堆垃圾連自己都看不出是何物。


        還是要找個本本來。原來荷葉的葉紋是另具一格;花與葉的著色也有一定的規律。胡來就會一事無成,老老實實的白描與臨摹吧。不要心頭高了,基本功是沒有竅門的,學多了心中才能有數。


 

荷花白描.jpg


荷臨摹.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