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再見了台灣

難忘的旅程


        《台北自由行》文集一寫就已半年,也該擱筆了。雖然還有很多的感受,留在以後再表述吧。


 

桃園機場.jpg


        桃園機場的出境大堂顯得有點清靜,飛機的升降也不多。友善的台灣,我們還是要說聲再見、後會有期。


 

海岬.jpg
台灣茶田.jpg
台灣產米田.jpg


        飛機一直在可視的高度中航行,從空中觀看到綠色的台灣使人感受良多。美麗的海岬,一片片的茶園、農田、水產飬殖區,無一不展現出其生機。


入夜的台灣島是一片翠綠和黃色的燈光,從北部一宜延伸到南部。美哉台灣


        進入南中國海漫長黑夜的飛行中,我一直想看到香港的燈光。好不容易的到了,善解人意的機師有意的沿著青馬大橋除除降落。從空中看青馬大橋燈火催燦的夜景,美麗非常!心情的激動與歸家的心切,來不及把美景拍下、飛機就很快安全地滑落在跑道上。


 

滿載而歸.jpg


愉快的旅行總是不能忘懷,人人都是臉帶笑容、大包細包的步出赤鱲角機場。


        事後友人問我台灣什麼最便宜,我答是桃園機場免稅酒店。1升馬爹利新台幣1,620元,在香港400元僅買一半而已,哈哈。


 

1升馬爹利.jpg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畫壞了才知是與非

畫紙的秘奧


老人學畫畫是一種摸索也是一種樂趣,以為看點書就可以幹起來。老人有的是時間,沒的卻是金錢。


我的畫畫興趣皆由博友感染,先從一些紙片畫起。要求不高,能像個樣就很開心,由淺入深才知學問原來是甚博。既來之則安之,由愛好而成了癮。得閒也就心痒痒的畫上幾筆以慰寂寥,也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紙與筆的配合,原來卻也不能等閑視之。水彩用的厚畫紙,書中已說了它的好處,就是經水彩塗後不致收縮。還在塗鴉階段的我當然是洛陽紙貴,以為可以得過且過、用普通的書寫紙替代。曾用未經泡浸80g B5的書寫紙畫畫,過後畫紙向中心收縮成放光芒狀。這一現象真是始料不及,多少的心血就此付之一旦。就算是正規畫紙的清水泡浸,也是不能馬夫的,這一次我真的服了。


 

水彩靜物寫生.jpg


前人的經驗是寶貴的,漫不經心的蠻幹就要付出代價,人的認知也是從實踐中才可獲得加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說這句話的人在中國就曾經翻了一跟斗,這又是題外的話了。


水彩畫紙厚度以xx g /㎡表示。最低要求也要190g /㎡,一般也推薦400g以上,不過越厚越貴呢。不是畫家的我,只能看著辦吧。


中國畫用的宣紙如何定厚呢,一直迷惑不解。最近觀看了季小萍畫展的即席揮毫,上前摸了一下她的畫紙,原來比我用的厚了許多。不知就是不知!


一向吝惜的我,以為初入行買最便宜那種書畫兩用宣紙可以敷衍一時。屢次的碰壁還不知究為何事? Size: 16 X 56 X 14是不是就是14g?


凌霄盛放.jpg
          
康乃馨.jpg


每一次的畫畫著色都留有一大灘的水漬,越來越受不了。是紙太薄容不了多少的水,只好化開就範。想了很久才悟出用乾筆對待,果然一試就靈。由於警惕不深一時之記不起,又出現廢品了。只好把廢品貼出來,引為銘記。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馬路上的趣事

拾零


        兒歌“慢慢走,馬路如虎口,交通規則要遵守。安全第一,命長久!”。按紅綠燈號過馬路,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識。行人過斑馬線在台灣的綠公仔是一步一步行的,接近轉燈時綠公仔越行越快,最後一分鐘綠公仔在跑,多麼形象的在提醒過路行人。


 

過馬路的單車道.jpg
自助租單車.jpg


        台灣人倡導環保,單車過馬路也不與行人爭。――哈哈,各行各道。無人管理的電子出租單車站,只要在上面一拍卡馬上就可騎走。忠誠,就是那麼的自然。


 

十字通行.jpg


        在一些馬路的斑馬線上卻標上了時間09.00-22.00。就是在轉變紅綠時有一段是全紅燈,十字路各路段車不通行;行人的斑馬線全通,在特定路口甚至可以斜插過馬路。這種提高馬路效率的方法,是台灣人的一大發明。


 

行人專用.jpg


        有一種失明人的斑馬線過馬路聲音指示器。只要觸動按鈕,它就會用不同的鳥聲指示汽車在東西行、南北行或可以過馬路了,也使他們有一心理準備――人性的發明。


 

台北的士.jpg


        街上的的士除公司車外,私人車主的車身都寫上車主姓名方便群眾監督,司機也是十分的友好。


 

媽祖圖書館.jpg


        你看過媽祖圖書館嗎?


        台北的馬路騎樓底與馬路之間有一段路,可能是一臨時的使用區,在路傍有一兩個的接駁電箱。我看到一個商販用小木板圍上一條騎樓柱在賣檳榔,民間自給自足式的小買賣也有生存空間。真的,在台北我沒有看到乞丐!香港卻有不少的雙程證丐幫,真為崛起的我們丟臉。


福為民開,政策就是關鍵。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不一樣的廟宇

高超的藝術


 

龍山寺夜景.jpg


台北的艋舺龍山寺以供奉觀音菩薩為主神,後殿亦有關帝殿、媽祖殿和文昌殿。這一個綜合性的廟宇,供奉的神靈就更為廣泛了。


這座七彩而又金碧輝煌的廟宇,既有著台灣廟宇的共性、又顯出它的與眾不同,到處都流露出中國文化的藝術光輝。不論是迴廊、立柱、詹頂、瓦脊,只要是眼睛能顧及的地方,無不被它的高超技藝所吸引,數碼相機可以不停的拍。有一部電影《艋舺》,也是在這裡取景的。除了到現場直接的看,圖像是最真實的表達  

龍山寺正門.jpg
觀音殿內景.jpg
銅爐.jpg
海中生物石柱.jpg
瓦脊風光.jpg
畫樑金雕處處.jpg
詹下金托造型.jpg
螺旋藻井.jpg


最是難能可貴的是這廟宇有季刊贈閱,介紹這裡的人文典故、藝術欣賞、文化活動、修身演講……等。頒發獎學金和低收入人士的冬令救濟,也是這裡的慈善之舉。


艋舺龍山寺刊物.jpg
 


多功能的廟宇維繫著眾多的善信,長期的香火鼎盛、遊人如鯽。外地遊客也會口碑相傳,這是一個值得遊覽的好地方,捐上十元八塊聊表心意。


這裡的藝術裝飾除人物外,四時水果、甚至魚、蝦、蟹都可登大雅之堂,恐怕不是大陸廟宇敢作為的。水果與水產是遠離大陸的台灣人賴以為生泉源,昨天是、今天也是,人們都在感恩於牠,也顯出台灣人的大包容。


通過扎實的藝術品,台灣人敢於介紹自己,廟宇並不都是向錢看而走出自給自足、發揚光大的路,乃香港和大陸廟宇的榜樣。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細品荷葉

畫荷與糯米雞


        遊園常看到美麗的荷花,大多的時候都只能遠觀。可以通過攝影鏡頭把它拉近,我也曾對著相片畫荷。花大概還能象個樣,荷葉就最是考人,越描越黑而成一堆垃圾。


        於是乎求教於畫冊。一些寫意畫根本感受不到荷葉的真實結構;工筆畫對荷葉正面可謂細緻矣,但荷葉的背面也常略去,只以最好的面貌示人。令我困惑的是,有些畫家又把荷葉根紋畫成樹葉狀。究竟荷葉的盧山真面是如何,一直記在心上。


        一天吃糯米雞使我靈感突現。近在身邊“寶貝”不要錯過了,我反覆的對著乾荷葉端詳。葉紋的差異大到不得了,正面是一片飄柔紋理;背面卻象鳥巢一般縱橫交錯。心想這麼大的一片荷葉,不這樣如何托承?畫家多捨難求易幾筆帶過,變成了不倫不類的東西。荷葉的邊緣都往下拗,是有其理由的。出於圬泥而不染的美名,它承受著多少的艱辛!畫家都往完美的地方看,無名英雄縱橫交錯的背紋我記得你,我願意為你塗脂抺粉。


        幾朵荷花用一大遍荷葉扶持,每一片的荷葉都在各領風騷。我選了一愊臨摹畫顯示著荷葉的氣勢,加上一對白鷺,可滿意乎?


 


秋荷白鷺.jpg


2010年12月4日 星期六

再談《清明上河圖》

盡在不言中


現在的文字相傳,張擇端是北宋末年的現實主義畫家,僅存世上的《清明上河圖》給他冠上了無比的光環。傳還有一幅《金明池爭標圖》,都是存北京故宮博物院。後一幅畫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畫冊上找不到,可能是沒有《清明上河圖》般的響當當而略去。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的風格,是一幅界畫與簡筆的人物圖組合而成的畫軸。其中城牆、房屋、大船為界畫,就是用尺、規的細描;人物用簡筆勾出。這一民俗風情畫場面寬廣而顯出它的“氣”,也是後人爭相收藏的一個原因。冠以“現實主義畫家”,其實就有一種保留。


中國人有一種不成文的陋習。當擁有一幅名畫時都喜歡在上塗鴉,寫上一點什麼詩詞一類的東西,再加蓋一個自己收藏過的印章;沒文才的加個印鑑也可沾沾光彩。一張名畫有幾十個印章的多的是,起碼自己也成了“有識之人”。


張擇端的畫幅因有皇帝宋徽宗“清明上河圖”的手跡而出名。奇貨可居,一大堆人都想獨佔。這個昏庸的詩畫皇帝斷送了北宋的江山,注定了《清明上河圖》溜出皇宮四處流亡的命運。人們對於這個亡國之君又愛又恨,宋徽宗“清明上河圖”的題款就成了不祥之兆,於是有人就把宋徽宗提有“清明上河圖”的前段剪了。


奸相嚴嵩曾得過此畫,權勢的嚇人感想自然不少,也不知在上面寫了些什麼。藏畫之人也只好剪去了後部的一大截,變成了今天無前無後的畫軸。當中一大堆的藏畫人印章也就一起幻滅了,有誰曉得是誰曾經擁有?


至於原稿損壞而失傳作者另繪的故事,更是粗糙失理。明顯是盜畫人自編自導的伎倆,不值推敲。


宋徽宗要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應是北宋經濟不景時,如何歌頌汴京昔日的繁華?皇帝派的差不能不辦,畫家卻有他自己的思路。湍急的河水貫穿於畫的橫軸,汴河水淺且急與岸上的娛樂昇平形成強烈的對比。在虹橋下的船被急流沖至橫向,竹篙與繩索並用。一個字就是“險”。


 

上河部分.jpg


“清明”二字不一定就代表清明時節,有人研究過人物服飾就有春夏秋。由於人物太多,連寫畫之人也會忙中生錯!?宋徽宗年代的北宋,奸臣當道、冤假錯案頻多。“清明”就是皇帝有意自許清明盛世的含義,畫面就要有人來人往的一片熱鬧。張擇端交出了宋徽宗的要求,四時不分的人物與急流也是一種畫家的內心世界。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汴河橋.jpg
 


反觀清宮版的《清明上河圖》,清明時節(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原稿是有清明上墳的畫面)汴河水道淺,很多地方都用上了縴夫拉船、水不揚波,虹橋下的船直穿過去。當中的奧妙,畫家是心中有數的。


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清明上河圖大兜亂?

細看《清明上河圖》


 

廋金體.jpg


 


宋版清明上河圖.jpg


自從動畫版《清明上河圖》在香港展出,掀起了一股《清明上河圖》的熱,網上故事你傳我、我傳你。大家都知道北宋有個畫家叫張擇端,他的一幅名畫傳說宋徽宗用廋金體寫上了《清明上河圖》的題款,於是乎《清明上河圖》名聲大噪,為世人所知。動畫《清明上河圖》可算是一另類。


事隔870年。除臨摹的不算外,世界上傳說有8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有些還是藏在外國的博物館裡。其實現存的哪一幅畫都沒有寫上《清明上河圖》的銜頭,最大的特色就是都有一條汴河橋,一般人都以《清明上河圖》來稱呼,於是乎產生了人為的“大兜亂”。


戲劇性的是原圖真跡經過大災大劫而失傳了。很多的書本都曾把清宮本的《清明上河圖》張冠李戴來搪塞。台灣故宮博物院清宮本的《清明上河圖》公開得較早,先入為主的關係,人們一直以為這才是“正版”。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汴河橋.jpg


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圖幅有一段“跋”的說明,指出“這”就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其後不斷的裱裝接駁了十二段的“跋”都是引證此畫的真確性。


這一沒有了“前段”和“後段”的長軸畫卷確是引起人們很多的疑問。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擄,張擇端從汴京來到南宋避難,重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就是流傳至今的真跡。這是一種“合理”的解釋。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供職翰林畫院,其作品大都失傳。北宋皇朝的167年都在長期的外患中渡過,宋徽宗25年的生涯又是一個積弱的時期。原《清明上河圖》是不是欽命於宋徽宗為懷緬曾經有過的“盛世”而作?


        1127年4月(靖康年間) 北宋滅亡,徽、欽二帝被擄。張擇端“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再繪另一《清明上河圖》的可能性應是不大的。歷史上有名氣的畫家自重之心很強,都不會為五斗米而一畫兩繪的。縱然有兩幅號稱的《清明上河圖》,存世的《清明上河圖》與“失傳”的一幅《清明上河圖》是否就是一樣?或是原來“真跡”的一部分?如果此畫真是來源於張擇端之手,我寧可相信是後者。這一古畫既看不到張擇端的簽名,也沒有《清明上河圖》的標題,這有違中國畫幅的“格”,甚至連一段詩詞的寫意說明都沒有。


北京故宮版的《清明上河圖》畫幅前端和後端有湖廣總督畢沆“畢沆秘藏”的印章,也就是此畫傳至畢沆之手時就是如此。畫卷後端有半個印章留痕,說明了此畫原來還有後截。是否原畫的前端、後端破損嚴重到不能复修而裁去?抑或有奸臣嚴嵩的手跡而裁去,真是不得而知?


此畫後期入清宮這一段史實,從“石渠寶笈”“寶笈重編”“三希堂精鑑壐”“宜子孫”等鑑壐,證明不是偽品。


嘉慶四年畢沆因“剿匪不力”被朝廷處死,查抄其家產時得到的《清明上河圖》再被送入皇宮中收藏。既然嘉慶、宣統皇帝也曾鑑賞過而留有印鑑,有一疑點就是沒有藏畫地點的印鑑,這有違宮中收藏規矩。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卷首.jpg
    卷首


清宮版清明上河圖卷末.jpg
    卷末


乾隆皇帝另起爐灶命宮廷畫師重作《清明上河圖》,顯然有補宋版《清明上河圖》缺後截的不足之意。這幅清宮版的《清明上河圖》現存台北故宮博物院。然嘉慶、宣統皇帝連老祖宗乾隆皇帝的《清明上河圖》居然沒有看過,僅鍾情於張擇端之手的《清明上河圖》,實在令人費解。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與台北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完全是人物景色各不相同的兩幅畫作,也沒有必要進行比較,當然更沒有誰是“正統”的問題了。張擇端之手的《清明上河圖》上,一個“東北博物館珍藏之印”結束了它的浪跡生涯。


( 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原軸畫見《故宮博物院藏畫大系 繪畫編 2  紫禁城出版社 )


 


2010年11月24日 星期三

自我陶醉

台灣南瓜


        自台灣旅行愛上了南瓜的甘味,在香港的市場上也不時的看到台灣南瓜的踪影。酷愛上了寫寫畫畫的我,忽然想到南瓜寫生。於是乎買了一橙一綠的兩個台灣南瓜,對著水彩寫生了


        畫稿的白描駕輕就熟,分多鐘就完成了;上彩卻畫了三日。水彩顏色由濕至乾需要耐心的等待,每上一種顏色又是一次漫長的循環。用色與細緻觀察也得花上心思,對初哥的我來說真是一個磨鍊時間的歷程。孄熟的畫師個多鐘就有一幅完美的水彩,簡直是不能比擬的。大師李華川遵囑,功多自然藝熟。


        功成身退的台灣南瓜,可又是一頓美味的佳餚呢。乾杯,一起親親嘴吧!


        其實自己身邊的每一種東西,都是畫畫的很好題材。心境的屬意最能觸發靈感,只要對它有了“情”就會勇往直前。


每天看一下自己所畫了的東西再比擬實物,就會找到不足之處。不斷的改進而能成“畫”,也就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滿意”是最高的級別,於是我寫下了“台灣南瓜心思思”的款。


 

水彩靜物寫生.jpg


        畫畫是人品的修鍊,心平氣和與成就感的樂趣最終交溶在一起,人也變得年輕了。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未看完的牌坊

先來看個夠


        瓦頂上龍與海浪的組合看到了嗎?雙鯉迎火珠看到了嗎?牠們是那麼的栩栩如生!


 

龍山寺飛簷上的龍與海浪.jpg


雙鯉迎火珠.jpg


 


鮮艷色彩的瓦脊是台灣廟宇的特色,眾多的動物造型也是一家獨有。瓦脊上究竟有什麼,不妨把鏡頭拉近。在第一層瓦脊內眾多的五彩牡丹中,有麒麟、有鳳凰。


 

第一層瓦脊.jpg


        牌坊下的掃金木雕,左右兩格是一對鳳凰;中間是蝙蝠與群龍共舞。這裡是不是九條龍呢?牠們都纏在一起,怎麼去數呢?蝙蝠入廟宇也是不多見的。


 

木雕中部的蝙蝠與群龍.jpg


        單是牌坊就夠你看了


2010年11月16日 星期二

情痴

花也解我心


        自從學了繪畫後,對一切的景物也都關心起來,白描速寫尤甚喜愛。平常在我的背囊裏都常帶有一疊白紙和鉛筆,見到喜愛的東西免不了會寫寫畫畫。從業餘的愛好,逐漸形成為一種習慣。


        兒時稱的大紅花,原來學名是扶桑。想到“扶桑”是古人對日本的稱呼,這種花是不是由日本傳過來?我就沒有去考究了。很多花的名字我都叫不出來,自從畫花伊始才開始注意呢。


        兒時見識淺,以為“大紅花”都是紅的。後來發現也有淺紅色的,最近也看到有白色的。“大紅花”這個名字真是要改了,總不能稱白色的“大紅花”,老老實實的叫“扶桑花”吧。於是速寫了兩幅“扶桑”白描。


 


 

扶桑花白描  1.jpg
  
扶桑花白描  2.jpg


        有朋友告訴我沙田圍的紫凌霄花盛放漂亮得很,第二天雖然天陰有雨我還是去了。巴士總站傍的教育兒童認識交通規則的“沙田交通安全公園”圍欄,一片紫色的花,於是乎手也發癢白描起來。我還沒畫完天已下起雨來,只好收筆。慌忙用相機多拍幾幅留下來。


        之後幾天雨過天晴重訪舊地,迎來的卻是一地殘花。我還是找到了沒有畫完的“舊花”,完成了最後的幾筆。可能是精誠所致,牠一直在等著我。


 


 

紫凌霄花白描  1.jpg


        隨手也畫了一幅沙田交通安全公園的白描,回家再還原成水彩畫,是以為記。


 


 

沙田圍公園.jpg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精緻廟宇欣賞

艋舺龍山寺


 台灣廟宇眾多,這裡不得不一提的是台北艋舺龍山寺。它雖然不是台灣最大,但卻是一間有影響力的廟宇。


        台灣平埔人稱獨木舟為艋舺。遠早,平埔人在大溪口淡水河的番薯市集”、與移居台灣的泉州人有著貿易往來,以後此地乾脆就稱作艋舺。今日的台北市也就發源於此。


        此處在未開發前卻是一片瘴蠻之地,環境之惡劣使泉州人有一句口頭禪:“三在六亡一回頭”。移民唯有求助於神靈保佑,在家鄉泉州龍山寺請來觀音菩薩落地供奉,於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此建艋舺龍山寺一座。


        今寺前牌坊一對聯:(民國六十年 春日)


象為佛門 法力采微 杯度錫飛救世 共宏菩薩頌


川萃員嶠 人文盛美 風淳俗厚化民 深體聖賢心


對頭隱藏了“龍山”二字,觀音菩薩也是從海那邊請來的,講述了龍山寺這一段的歷史


        還是從牌坊說起吧。


        未入正殿,門外的牌坊的華麗多采,加上LED電子屏幕“歡迎光臨”“艋舺龍山寺”老遠就引了你的注意。這個電子屏幕還兼顧了電子鐘的功能,可謂一物多用。


 

歡迎光臨.jpg


 

艋舺龍山寺.jpg


艋舺龍山寺、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是觀光台灣遊人的三大勝地,這裡要欣賞的東西真是目不暇給。要不是把照下的數碼相片逐張放大細看,也真是走寶了。


台灣廟宇歡迎攝影( 我多次的問過廟祝 ),能攝影就是遊客替你宣傳,它的收益也越大。反觀香港廟宇禁止攝影而自封門戶,一個自廢武功的旅遊城市,其閉塞是何其的蠢也!


牌坊下的龍鳳通花鐵門已是一景。兩層瓦簷的通風結構是一大特式,很值得慢慢的欣賞。


牌坊兩層瓦簷的瓦頂,龍還是少不了的裝飾。最奇怪的是一股海浪也一樣的躍居瓦簷之上,這是少見的組合。


 

瓦脊細節.jpg


上層兩條藍色的龍簇擁著一顆紅色的火珠,火珠的下面有兩條躍出水面的鯉魚以相伴。細膩的描述,使人感到此地的非同凡響。


下層兩條青色的龍卻一致的往上看,大概也是瞧著火珠吧。一個有主脊與副脊的瓦簷建築,恐怕也是台灣的土特產?主脊放的是龍;副脊放的是海浪。


 


[待續]


2010年11月7日 星期日

善用自己體溫

重提冷氣座墊


        在我的《社會雜談》欄目中,如何《完全利用冷氣機》一文中提到“冷氣座墊”。這個“氣”字並非指氣體而言,而是一種的感覺。在一定的條件下,它也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冷”。


 

冰涼坐墊.jpg


        “冷氣座墊”內,封裝了一種“高熱容量的液體”。它能“吸冷”、同樣也能“吸熱”,這就是物質的相對效應。當今大力宣揚“綠色生活”的時尚中,能否有一種奇想:善用自己的體溫。


        現在天氣冷了,晚上也得蓋蓋棉被。棉被之所以能保暖,就是利用鬆軟充滿空氣的棉花,阻礙體溫的外泄。堅實無比的舊棉胎,就沒有了保暖的功能。


        能否利用“冷氣座墊”作冬天睡眠保溫?一個異想天開的試驗我做過了,效果還是相當的好!


        冬天把“冷氣座墊”舖在床上、蓋上棉被仰睡,先是一陣的冰涼、很快你就知道了它的好處――很快入睡、一夜“暖粒粒”。


        入睡前人的體溫,是從最高峰開始下降。下降的速度快也就意味著容易入眠,這就是為什麼開冷氣睡眠特別的甘。“冷氣座墊”完全可以充當這一角色。


        仰睡能使“冷氣座墊”更快地吸收人體的熱量,也更快地使兩者得到溫度平衡。以後就是一個虛擬“你自己”的人與你共眠了。一個最熟悉不過的“人”,你還有什麼理由去抗拒呢?


        哈哈!健康人一種享受“自己”的清新感受,天方夜譚式的“綠色環保”也會讓你百般驚奇。


2010年11月5日 星期五

一步登天乎?

一荷兩樣


        通過對白描努力摸索與觀察,現在已能斷定臨摹畫中各部分的相對位置與比例,學會了臨而不是摹。也就是可以對著實物畫畫,而不用像印字貼般的copy。我的一幅《墨竹》就曾是印著描的,大小與畫書中完全一樣,但效果當然是與畫冊完全兩樣了。


        我經常都會拿著照相機東影西影,碰到美麗的花卉也會拍它三幾張。反正數碼相也用不著多大的成本,一個2GB的記憶卡就能藏千張相了。我試圖用相片來作畫,大都以失敗告終。


        室外寫生看到的是立體影像,很多要表現的細節也可反覆的觀看,還原到畫紙中要的是技巧。細緻的部分,相片表現不出來。對一個初學者來說,一定是抓不到要領的。


        近日到濕地公園旅遊。雖是深秋荷葉枯老,湖中也有 一兩 枝的荷花。擺好三腳架把遠處的花苞拉近;把帶著倒影的荷葉也攝入照片中。我很想在我的畫紙上重組這一時光,兩組相片的合成卻使自己亂了手腳。說實在的,光有一個美好的愿望卻、無一個完整的組合圖和還原技巧,最終只能是慘淡收場:荷花過大而荷葉太小。對如何表現荷葉的一無所知,畫下的這一堆垃圾連自己都看不出是何物。


        還是要找個本本來。原來荷葉的葉紋是另具一格;花與葉的著色也有一定的規律。胡來就會一事無成,老老實實的白描與臨摹吧。不要心頭高了,基本功是沒有竅門的,學多了心中才能有數。


 

荷花白描.jpg


荷臨摹.jpg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台灣口味

新奇


        3日兩夜的台北自由行中,兩天的早餐都在旅館享用。雖然香港與台灣都共用一個時區,從實際的地理位置而然,台北日出要比香港“早”45分鐘。手錶上的下午5點,天色已經灰暗;早上4點,天空又大白的亮。


台北人的生活節奏慢。旅行外出我習慣上都打開一些窗簾,以使知道外面的天亮。一覺醒來往窗外望,似乎台灣還未睡醒,街上也沒有幾個行人,只有幾個的計程車司機站著閒聊。唯有打開電視看看新聞。當出現某地天氣預報為╳╳ %准確時,雖則搞笑。也反映他們在說實話,唔敢寫包單。


旅館的早餐是自助式的。有奶茶咖啡炕麵包,也有南瓜粥加十多味的小菜。整個的格局更似家庭式,一種家的溫暖。


南瓜粥更是我的喜愛,起初我還以為是番薯粥呢。甘甜與“粉”入口而化,每天都要來它三大碗呢。直至回到香港,我還是喜歡享用台灣南瓜下菜。牛肉乾絲,甜的;醬菜,甜的;……,甜的;連鹹魚仔乾也是甜的。


於是乎我想到了台灣曾經是一個單一種植甘蔗的地方,盛產糖。這一崎形的發展後來被多元化的種植取代了,但人們食品偏甜的口味未改。現在的進步,也確實使台灣人甜在心頭呢。


台灣除了注重本土工業外,旅遊亦是一重要的產業。小吃是知名的,民間如何改善食品的滋味也各式其色。


一天在一間不顯眼的店舖,一張中、日文並用小廣告使我停了下來。這也新鮮,日文我也識幾個字。


“新登場  健康な海洋の野菜 日式海之味”、“新風味  地にある良い味 川味麻辣燒” 。


 

食店海報.jpg


我知曉一款是新鮮蔬菜健康日式水餃,一款是地道四川麻辣煎餃。入內一試卻也不錯,這一次就不是太甜的口味了。台灣人敢創新,競爭就有進步。我拍下了這一情景,留為紀念。


綠色的餃子.jpg


煎餃子.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