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曾蔭權說漏了的.......

試金石


        一個政府是以政治模式運作還是以商業模式運作,本來是一個很幼稚的問題。我們的特首,竟然不合格地選擇了後者。董建華先生開了一個極壞的先例,向商人傾斜的政策給香港種下了不少的苦果。


        令人費解的是,曾特首也都循著這條路走下去。把一些本屬政府職能的責任外判了,這就是政府機構的減肥廋身。政府資產的私有化,使“人人都成股東”了。一句“為了股東利益”,為百物脹價推波助澖。這樣下去只會増加社會的動盪,加速香港的衰亡。


        多大的宏圖不能只是一句口號而沒有要求,任由下屬各自發揮去的。我同意開展香港的基建,可以帶出很多的工作職位。但前提是什麼?是優先聘用香港本地的勞工,是優先選用香港生產的配件,……,是一切都要向“香港製造”傾斜帶活香港的經濟。


        有人說香港沒有工業了,還能製造什麼?放在那裡的東西便宜不用,為什麼還一定要用香港的貴價貨?這些商人治港的思維,在相當一部分政府官員中還大有市場。


        我們可不可以把問題倒過來說,把基建配件生產工序設在香港的,政府給予優惠政策。甚至在一定的期限內無償撥出土地,增設加工基地的條件是吸納本地人才。要明白,政府工程的招標參考價格是以香港價為前提,而不是以大陸價為前提。用兩地差價來謀取暴利的行為,應該為政府所關注。通俗一點的說,就是用美國出的糧在香港消費,效益當然很好了!這類事情,政府就是需要監管。


我們有些官員倒落得清淨。反正嫁出去的女、撥出去的水,由它去呢。一切都完事了,有問題就往外推。不法商人希望的,正是這些毫無責任感的卸膊官員。請問曾特首管不管?他報告中所沒有的這一部份,正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愛國愛港的實質試金石。


        用有沒有向“香港製造”傾斜的方針來發展香港的基建,是至為重要的一環。不然只能是回復到向“侍頭婆效忠”年代的思維中去,一切都是為大企業提供了賺香港人錢的機會。與曾灶財在天橋底塗鴉就以為自己當上了九龍皇帝的心態一樣,就是愛國愛港嗎?


2 則留言:

  1. 政府的最大責任是要保證咱市民的充份就業及改善民生。保障本地人民的利益為第一優先的事務,但回歸後官場流行的是卸膊文化,一切重大事務都咨詢來咨詢去,議而不決,推卸了本身應負擔的行政主導責任,錯失十年的發展時間,宁不痛心…

    回覆刪除
  2. 簡直離晒大譜﹗
    [版主回覆10/17/2007 15:49:00]希望能發表高見以教我 , 謝謝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