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銀紙原來是銀子

( 續上 )

        在中華大地,把貴金屬“銀”作為貨幣源自宋朝。這完全取決於當時的金屬開採和冶煉技術的發展。銀比銅在價值上貴上千倍,最初僅能為官商巨賈所擁有。銀礦的開採一直是朝庭和“寵幸”所控制,民間不得私採。

        把銀作為貨幣,它的計算單位是重量單位的“ 兩” 。民間把“銀”與“ 兩” 聯繫起來而成了“銀兩”一詞。香港人口語中問人有無銀兩,就是要求你答覆有錢嗎?作為貨幣的銀錠,由中央或朝庭指定具有一定熔煉技術的銀號來熔鑄,並要打上重量和熔鑄單位的名稱以承擔法律上的責任。欺騙朝庭你就得把人頭賠上,甚至是滿門抄斬、禍及子孫。

        歷代朝庭的皇帝把“銀”視為寶物,不希望百姓擁有。只要把銀熔成一塊就有價值也便於攜帶,也就不必對銀錠的外型多加注重。銀錠的含銀量(成色)一直是相對穩定,這是不可改變的一種規範。中華大地愊員廣大,冶煉技術的參差而略有差異亦屬正常現象。但那老土的形象就那麼維持了千多年,西方美麗的羅馬金幣在唐朝也已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了“天朝”,成了達官貴人們的珍藏。視而不見的皇帝,對著土里土氣的“銀錠”還是一樣沾沾自喜。

                    

羅馬金幣

        隨著通貨膨脹和銀的生產量日多,“貨幣銀”便進入到市場之中。最初的官價是 一兩 銀等值一千個銅錢。但 一兩 銀還是一個很大的數目,日常生活中只有把銀塊用鉗子一類的東西分成小塊使用。店舖都會設有專門秤金、銀貴金屬的“釐秤”來秤重量,多餘的部分用銅錢找零。在小說“水滸傳”中也常常見到人們在酒肆飽餐之後,放下一些“碎銀”付賬的描寫。店小二看見了雪花的白銀便會刮目相待,這就是當時豪客的風情畫。

        貨幣銀”的價值千多年來一直與“銀”本身的價值相若。隨著銀的提純技術提升,開始有“紋銀”(純度93 . 5 %)至“足銀” (純度98 %)的進步。

     

                                                        各式銀錠

        銀的幣值實在太高,民間只能把銀製作成高級鉓物享受一下擁有銀的樂趣。這種遺風,在當今的少數民族中還是一種特有的民俗。只有銀鉓才能打扮一下自身的美麗,因為銅錢才是他們所能擁有的流通貨幣。中華大地也就長期實行著銀錠與銅錢並行“複本位制”的錢幣社會。

        在與秦朝同年代的古羅馬就已經有銀幣的流通。中華百姓的流通貨幣“銅錢”稱為“通寶”。歷代皇帝都限制社會發展及百姓致富,使我們與西方國家進步的距離越拉越遠,也導致了後來被人欺負的命運。百姓的現實期望只能是“得子以傳宗接代”,有了“銀”就如“得到兒子”一樣高興,“銀”就變成了“銀子”了。

        自宋朝與外國人貿易的頻繁、外國貿易銀圓的大量流入,銀錠“成色”長期以來所造成的困擾產生了很大的衝擊。民間樂於使用國際固定成色、美麗的外國貿易銀圓遠勝於銀錠。大量白銀的外流引起了清庭的不安,光緒十三年(1887)清朝也不得不用“光緒元寶”(銀圓)作為貨幣與之抗衡,取消銀錠作為貨幣的流通。正式踏入“銀圓本位”制的錢幣社會。

 

   

        1935年中國和香港相繼取消“銀圓本位”制,以紙幣來取代銀幣作為貨幣票券。粵人反應真快,沿用諧音把“銀子”變成了“銀紙”,其實它的正名應該是“鈔票”才對呢。豐富多彩的香港話(口語),今日也成了大陸同胞的一種喜好學習的語言。


2 則留言:

  1. 我還以為像元寶的形狀,但圖片上的都不似在電視看的一樣, 而且每個的形狀都不大相同,不是或一形狀嗎?  

    回覆刪除
  2. 電視劇或連環圖畫中像山字形的金 銀 元寶形狀 , 不知是誰創作出來的一種道具 . 大概是容易在遠距離中 , 一眼就辨別出來吧 !  真實的金磚 銀錠是沒有這樣的形狀的 . 銀錠熔鑄泠卻成型中間一定是凹下去的 , 除非把模具下面制作成倒山字形 倒過來鑄造.  這樣由於中間過厚凹下去底部的部位就更深 ,形狀就更難看了 . 文中說到了 , 中國人最注重的是銀子的成色(純度)和重量 , 對外觀一直都沒有要求 .  連皇帝都這樣 , 才有幾千年不變 土頭土氣的銀錠 ! 金比銀貴重得多 , 沒聽說過有金錠的 . 如果有像銀錠一樣大的金錠 , 恐怕你也不輕易拿得動 . 金的比重比銀大得多 , 只能是長長的一小塊 . 其價值可抵銀子的百倍了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