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貨幣早期的混亂情況
1841年1月26日香港被強行開埠,當時香港是使用什麼貨幣呢?清朝的銅錢、外國的貨幣、貿易銀圓……都可使用。真是百花齊放,應有盡有!
首任港督砵甸乍在1842年3月29日 及4月27日 兩次頒布了整頓香港貨幣的公告:
1842年3月29日的公告內容為:
“東印度公司的盧比( 銀圓 )和在香港及中國大陸流通的貨幣,包括中國銅錢及西班牙銀圓( 本洋 )、墨西哥銀圓( 鷹洋 )為香港的合法貨幣,英國及其他外國貨幣仍得以照面值通用”。
自1841年1月26日 英國佔領香港,至1842年3月才十四個月。為了穩定社會,一切金融秩序照舊運作,是可以理解的。
1842年4月27日的公告中制定:
每英鎊可兌換墨西哥銀圓( 鷹洋 ) 5枚。
每枚銀圓可兌2又1/4印度盧比( 銀圓 )或1,200枚中國銅錢。
一切政府賬項及商業貿易均以墨西哥銀圓為支付標準。
一切兌換均在商務總監或庫務司進行,每次兌換不得超過50銀圓。
從這個意義來說,香港一開埠就是實行著“銀本位”制,它與清朝的“銀本位”是一致的。
英國人礙於面子,1845年5月1日 英女皇頒布公告、把英國貨幣列入為香港的法定貨幣。由於它的面值實在太高民間不易流通,所以英國貨幣當時在香港僅是點綴點綴而已!
香港政府把貨幣單位英鎊改為“銀本位”是1862年的事了。在此以前英鎊在英國是實行“金本位”制的,香港就理應按英國的制度行事。嚴格來說,這是一樁陽奉陰違的大事。
1862年以前,香港政府的財政、稅收、以致在英國聘任的公務員,薪俸還是以英鎊支付。在1860年香港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94,000英鎊中,只有1,600英鎊是直接以英鎊收取,其餘用銀圓進行結算。直至1862年7月,香港政府才改用銀圓作為財務的記帳單位。
1863年由英國倫敦皇家造幣廠鑄造的香港錢幣,1864年開始陸續在香港發行。香港立法會通過創辦“ 香港造幣廠 ”的建議,1864年開始鑄造出第一批香港錢幣。確定政府各項稅收及收支一概以英國貨幣(英鎊)作為法定單位,並制定英鎊與港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一文(1863)”、“一仙(1863)”青銅幣;“一毫(1863)” 銀幣均由英國鑄造。
“五仙(1866)”、“一毫(1866)”、“貳毫(1866)”、“半圓(1866)”、“壹圓(1866)”有維多利亞女皇像的銀幣都是香港造幣廠鑄造的。
當時的銀幣含銀量均一致是90﹪,五仙是一圓重量的1 / 20。所以20個五仙的銀幣含銀完全與一個1圓的銀幣等值,這一點往往為後人所忽略。
因為自“ 香港銀毫熔鎔 ”事件,香港銀毫含銀量隨幣值大幅下降的史實誤導了很多人。此後的銀毫事件也一再引起風波,也使香港政府來了個措手不及。
( 待續 )
由於新的版面不知如何引入插圖 , 造成閱讀的諸多不便 .
回覆刪除請讀者在相簿中瀏覽相關圖案 , A表示硬幣的正面 , B表示硬幣的背面 .
特致歉 !
佩服,老子兄對香港歷史研究很透徹…
回覆刪除答雷南子兄 :
回覆刪除多謝你的賞識 .
我對香港的錢幣發展情有獨鍾 . 鈔票的防偽技術的發展及現今的展現方式 , 更是我的研究課題 .我的一本專著在相簿中可以找到書的封面 , 相信中華書局還有存書 .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參考書中也可以找得到 .
我的文章也不是一日就可以寫得出來的 , 這是我近二十年來的研究心得 . 為了適應 Blog 的特點而重新改寫了 .這專題文章的陸續發表 , 希望有生之年能為香港多作貢獻 . 我的讀者希望是有求知慾的學生以及對此有研究的學者 , 給予參考之用 . 亦希望有出版商能感興趣與我聯繫 , 把它廣而播之寫出更適合的內容 .
<香港歷史碎片 >是錢幣研究的副產品 . 也提出了香港一些鮮為人知的事件和個人的論斷 , 希望能對香港的歷史作一點小的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