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紙”原來是“銀子”
以銅鑄“幣”作為貨幣流通自“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存在了,秦始皇統一了度量衡,也統一了“天下”的貨幣,使用外圓內方的銅錢,寓意“天圓地方”之說。以篆書“半 兩” 鑄於其上的銅錢,後人稱為“秦半 兩” 。
“貨”與“幣”本來就是兩種東西。“貨”指的是貨物,“幣”指的是與貨物等值的一種信用物件。現時“貨幣”二字卻廣義得多,除鈔票之外還包括了一些“有價證券”如債券等。
“秦半 兩” 之前還有楚國的“布幣”和齊國的“刀幣”。因它們的造型獨特成為後人喜愛的圖案。據說,孔子生於春秋亂世,為官時以米糧代薪俸。當他周遊列國時就得把米糧賣掉換成齊國刀幣,用繩串上系於腰間。
自東周起,冶銅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銅當時還是一種“貴金屬”。用青銅鑄錢就成了各國爭相效尤的方式。青銅鑄錢的技術性不高,由於各地鑄造時含鋅、錫比例不同,故有偏青和偏黃的貨幣出現。銅錢由秦朝至清朝的二千多年裡,一直是中華大地上一種流通的貨幣。雖然它們被冠上了各朝皇帝的年號,但也都離不了銅錢的本質。
“元寶”一詞源始於唐高祖李淵的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鑄的銅幣“開元通寶”。意即民間通行的一種寶物(貨幣) ,有了它什麼貨物都可以換回來。“開元”一詞也不是皇帝封號,意即由此開始把以往“錢幣”的名稱由“釿”、“ 兩” 、 “銖”統統取消代以“通寶”一詞。
最初的銅錢並無幣值單位,民間稱為“一文錢”,一千個銅錢串成一起稱為“一貫錢”。歷史上的通貨膨脹,什麼“以一當 十” 、“以一當百”都出現了。最為泉學家所睛睞的是“一刀平五千”的西漢王莽錢,“一刀”二字嵌入黃金。一個王莽刀錢等值於五千個銅錢,真是開創了中國歷史之先。民間接受不了這麼大的面值,所以留存甚少而成了世上珍品。
( 待續 )
這些錢幣那麼重,携帶都不甚方便。 多謝你的資料分享!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