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4日 星期六

純屬虛構的 穿鼻條約( 一 )

                                                      關於穿鼻條約

        很多大陸的歷史本本都這樣說的:“……琦善賣國,與英國人簽定了《穿鼻條約》,從此香港送給別人了……”。但歷史並不是這樣……

        明末清初時印度成了英國的殖民地,開始廣種鴉片。明神宗也曾吸食過鴉片上癮,並戲稱為福壽膏。為了大量搜括中國的白銀,英國人想到了用鴉片來入侵中國大陸。

        據史料記載,清朝(仁宗)嘉慶年間鴉片已大量輸入中國,鴉片躉船多泊於珠江口的零丁洋。 “……三令五申,嚴厲得很。吸烟罪絞,販烟罪斬。但那包賣的窯口反私受英人賄賂,于中取利大發其財。禁令每歲不有,鴉片的輸入無歲不增。每歲漏銀約數千萬兩……”這就是滿清官員上奏皇帝的奏章。道光(宣宗)即位隨即宣佈禁鴉片。

        林則徐要求查爾士義律( Charles Elliot )立下書約交出鴉片,永不再運鴉片入口。於是上演了一幕萬人叫好的虎門銷烟。英國駐華總監查爾士‧義律向英國政府作出報告。

        十七世末英國為為擴充殖民地,早就對香港海域一帶進行過調查和勘察,認為香港是一個難得的良港。耤虎門銷烟為借口,英國政府在18404月,很快就通過發動侵華戰爭決議案,也就是鴉片戰爭

       

        18406月,英國遠征軍抵達香港海面,由於林則徐的有偹而改由北上犯廈門、陷定海。7月底進犯大沽口。89日 並向清政府呈送了《巴麥尊子爵 致 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提出割讓海島賠償烟價的要求。道光皇帝在英軍的威脅下,命直隸總督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與英國人進行談判,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查辦。

        滿清朝庭認為英國的進犯,皆因林則徐虎門銷烟一事引起,所以才有將林則徐、鄧廷楨撤職的事。琦善欽差在18401129日 到達廣州,立即以撤去防務來顯示談判的誠意,隨即答應賠償五百萬兩白銀的底牌。本來琦善就不是一個談判的外交家。把琦善請到英船上展示英國艦隻的炮火,使柔弱的琦善嚇破了膽。在琦善與義律的交往文件中,一直硬不起來。滿清的腐敗虛弱,也根本沒有談判的籌碼,香港的割讓也只能是遲早的事而矣。下面把琦善與義律的一些往來文件公諸於下作為引證:

         1215日琦善照會義律,表示通商口岸一事可為代奏,割地之事決不能行。“……天朝從來未有之事,其勢斷不能行……,基本反映出道光皇帝的態度。

        1217日義律照會琦善,同意中國賠償六百萬()元外另增加通商口岸……。

        1229日義律照會琦善,提出……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俾得英人豎旗自治,如西洋人在在澳門豎旗自治無異……

        184112日琦善照會義律……所稱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之說,查天朝准令外國之人前來貿易,已屬大皇帝格外恩施,斷無再給地方之理,亦經本大人臣爵閣部堂偹文照會。並據貴公使大臣來文內,聲明不再求地,今何又有予給外洋寄居一所之語……

        上述的聲明,引發了英軍在17日攻佔大角炮台和沙角炮台的事。

        114日義律照會琦善,要求將尖沙咀、香港等處讓給英國主治,作為貿易寄居之所……。

        115日琦善照會義律表示允許代奏,讓英國只擇一處地方寄寓泊船。也從未許諾過香港一島,而且也僅為“寄寓泊船”,決非割讓土地。

        116日義律照會琦善提出割讓香港的要求,拋出了巴麥尊的《對華條約草案》,把“香港一處”改為“香港一島”。

        120日義律照會琦善,聲稱英軍即將開赴香港島地駐紮;並單方面公告了所謂的“初步協定”。因為琦善與義律曾多次在穿鼻洋的船上進行談判,就被冠以“穿鼻條約”。

( 待續 )


3 則留言:

  1. 你的資料很詳盡,你會可詳盡告訴我們,林則徐怎樣在虎門銷煙的情況, 我曾經有過疑問,究竟怎樣銷煙呢?靜待你的續篇。

    回覆刪除
  2. 忘記過去,則意味背叛。香港教育當局應補回近代史一葉。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