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9日 星期六

神仙都說香港好

                                                     多廟多菩薩

        香港乃彈丸之地,其廟宇保留至今的,大大小小、大概也有一千幾百座之多,這一直使我困惑。其中面向海洋、港澳頻多,是一個天然因素。國內港灣未嘗不多矣,卻未曾聽到過一地的廟宇數目有超過香港的歷史記錄。菩薩之多,連哪吒三太子也有廟宇。

        香港的地理環境是處在中國邊陲的南疆,再往南就是茫茫的大海了。小股漁民擇海灣而居,是一個很好的解釋。歷代戰爭南來的一股股亡命之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勝者霸佔了優越的環境,敗的就得另覓新巢。這就使得漁民更加分散,這是香港歷史中與別不同的一個社會現象。

        《南區風物志》中說到:鴨脷洲的先民是隨宋帝昺南遷官兵的後裔,暗示了亡命之兵趕走了原住民,在鴨脷洲一帶改操漁業,繁衍後代的史實。鴨脷洲地理環境所限,經營農耕十分困難。亦漁亦盜的發展,成了香港歷史的必然。香港的狀況大概有如《東周列國志》中的故事一樣,械鬥時有發生。又合縱、又連橫的重演不會不多,生存之所在、還有一致抵抗官兵的圍剿,這又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宋朝的陸秀夫因甩不掉元兵追趕,在九龍灣海邊背負宋帝昺滔海的故事,今日的宋皇臺古蹟就是由此而來。元兵到始為止不敢再孤軍深入,渡過汪洋海面而到香港島。一眾宋朝殘兵才保留得下來。

        羞家之事,大家都不想提起。“英雄莫問出處、落泊莫問根由”,古以有之。今天文明社會,歷史就是歷史。大家還是要尊重先人、也不必誰指責誰,人人都能理解。

        各處漁民自建廟宇、供奉海神各保平安的現象,使香港的古蹟廟宇多了起來。各自為政、彼此畫地為界的結果,我們看到香港的古廟宇大都是小型的、有時甚至是袖珍式的,樹根下玩具小屋般的一間。在香港,更不會出現像伊斯蘭教徒向麥加朝聖的場面。也不會像大陸與台灣為爭奪“正統”神祇所在,廟宇越建越大的現象。連“太平清醮”的祭神儀式都各處鄉村各處例,甚至有人認為香港人的兼容乃大、很是超然,其實是千百年來各人自掃門前雪的一種歷史結果。也給我們理解香港的早期情況提供了一些史料。在各廟宇的銘文上,都發現( )保祐當地的民眾的記錄。此神仙不是彼神仙!

        不過也好,若大一個香港,如果只有一間天后神廟。眾多善信來祀奉,作為天后娘娘的你,也記不清是張三、還是李四來過,分不出庇護她(他)們的先後次序。現在可好了,各廟各菩薩,一定不會搞錯。他們都有著各自的擁躉,各廟宇也賴以得到生存的空間,這也是神仙在香港的好處。

        考察歷史不一定都嚴肅得呆若木雞,有時也得具有諧趣的心情,世界才能美麗。

3 則留言:

  1. 我的散文 - 香港人在深圳比以前不惡了 我有時上深圳玩的, 以前 香港人搵錢多, 上到深圳見人就鬧, 現在香港人搵錢少, 上到深圳 很少鬧人了 !

    回覆刪除
  2. 飢餓難扺 , 暴富難睇 . 人有自重 , 世界就和諧了 ! 大家共勉 !

    回覆刪除
  3.   獲益良多  謝謝 ^_^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