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犯罪的哲學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快速識別假鈔中銀2003版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小學生也能畫工筆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現實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用腦去臨摹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工筆畫的好處是享受
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
鹹蛋黃也來豐胸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好印章一方難求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新居探路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不能獨沽一味
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未完成的完成畫
當蒲公英遇上仙女
曾已何時,為碧蒲畫了一幅雞蛋花。卜友蒲公英也嚷著要為她畫一幅什麼的。一時口快,答應畫一幅“真實的蒲公英”。一笑之後就是半年了,其實畫稿早也想好,唯真實的蒲公英是何等的形狀?天啊,到哪裡去找蒲公英啊………
………………
對著蒲公英去找蒲公英,經常都困擾著我。一天,一小女孩告訴我,路邊的一堆花不花草不草的不就是蒲公英嗎!白色毛茸茸圓球的標記,使我確信是找到了真實的蒲公英。
心有靈犀不放過,第二天重回舊地,畫下了速記的白描圖畫。折下了一株花枝有待留心觀察,回到家裡怎麼也飬不起來,牠始終還是低下了頭。蒲公英是那麼的嬌小而脆弱,隨遇而安、到處飄揚的人生哲理卻是為人們而傳誦千古。
卻原來:蒲公英初成長時,的確是不為注意的一棵小草,只有兩片如大葉蘭一般的葉。隨著葉片的不斷長大,才長出一枝長長的幼桿。兩片小而尖的葉生出,就意味著開始步入“人生”了。再往上分成若干細枝條,花蕾也陸續出現。花蕾的成長及醞釀的開花期較長,真正開花只有一天。
毛茸茸白色圓球的成長,是蒲公英最值得炫耀的時刻。除天仙般潔白的心靈,還有是兒孫們將要展開長途的遠行。牠多麼渴望柔和的風,為兒女送上祝福踏上征途,一直到那遙遠的地方………
………………
為配合蒲公英這一願望,找來了一位西方的仙女。我也不知她姓甚名誰,反正也頂合襯。一幅中西合壁工筆畫,這嘗試也別開生面呢!
卜友蒲公英是正科水彩出身,特留待仙子一角與她著色,以試驗她的虔誠!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擴大視野的練習
果實上畫
從深圳買回原大畫學習的畫書中,首先選上的是一幅李俊才的[事事大吉]。真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想得出如此命名來,是“柿似大桔”嗎?如果是我猜對了,也未免太牽強了些。柿與桔都是水果,但怎麼也拉不上關係啊。
這幅畫吸引我的,除了氣勢之外,還有一對相依相傍的喜雀,我的目的是為畫鳥而來。畫中的柿,廣東人叫“京柿”。其食法像“水柿”和大紅柿的一個過渡品種吧?京柿乾我是食過的,韌韌清甜的果乾很是好吃。
畫中的樹上掛滿即將成熟的柿子,樹葉逐漸變黃。葉子的付出,是為了讓柿子得到更多的飬分。其情景的壯麗,何止是一對鳥兒享受其中!大畫的意境比小品畫廣闊得多,也是習畫之人的一個方向。
染色的過程,我就不拘泥於原作。鳥的工筆是主題,葉的表達更顯氣息。雖然我正嘗試學習面的擴闊,但已掌握的東西還是尋找著用武之地。或許這是我與眾人的不同之處,也是老人學習的一種方式。
未完成
現在,每一幅習作都是練習與索求。完成的時間會長一些,但知識的積累是來不得半點的虛假!我願意,千萬個的願意。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魚越畫越活
給“原大”騙了
以“原大”(45
x 37 cm )的白描畫了一幅路雨年的[清澈水底],無疑一切都顯得很順暢。但回頭一看路雨年白描稿上的印章,顯然是不合情理的太小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刷上的局限,無法拓印太大的紙張吧。不過作為初學者,這樣的畫幅亦以足夠。他的原畫應該是二開四尺紙所畫,最後裁去部分。
學畫大畫明白此理是今後應有的一種潛意識,作為工筆畫的學習工具,亦不失為一種好教材。
路雨年的[清澈水底]是休整期的習作,但也不敢馬夫從事。正因為沒有步驟的一二三四,靠的全是自己的心得。沒有依賴的習作,全是真刀真槍。從中感受大不一樣,有掌握了的,也有不足待改進的。
魚是兩條,縱是多片的魚鱗,一股氣便完成了。眾多的鵝卵石,一百幾十粒要畫得圓滑也很考功夫。我發現要臨路雨年的魚不難,背景的水墨白描才顯功力。魚用多重的染色以分散注意,單一的墨跡線線條無可遁形。評價工筆畫的優劣,白描的功力是重要的一環。而我只是領略到少少的染色技巧,對初入工筆畫的人已是一種很大的欣慰。
我還是努力的把魚畫活。
先用淡淡的曙紅作“墨染”,目的是打出魚的亮光變化。為了出現金紅的鯉魚,取消了墨的染色。紅比墨更難掌握,寧可多染 一兩 遍。若太紅了便很難表現出魚鱗的層次。
每一片的魚鱗也應順著光暗規律,用大紅至胭脂分全染和半染豎行進行。通過分染和統染的互相配合,實現合適的視覺效果。
用淡滕黃罩染魚身兩三次,一條金色鯉魚躍然而出。再用胭脂交叉十字提染魚鱗,也就立體得很。最後我的畫幅變成了44 x 38 cm ,比原畫是顯得焗縮了些。
2013年7月17日 星期三
知識的趣味
寶藏
真正的自找原大的白描稿畫大畫是第一次。選路雨年的[清澈水底],是領略畫家內心世界與技巧為第一目的的一次嘗試。
曾使用了有關資料畫了一幅路雨年的[蘆葦紅魚]有所收獲,但因畫幅過小只有四尺的一開八(33 X 33 cm ),顯得是小理小氣的。又教學範本與原大白描是有分別的,原因是問題的有所側重。我一直都為如何畫好魚鰭而費心,就是不得其門而入。
使用了路雨年的原大[實用白描畫稿]圖集[鯉魚小品],受益實在匪淺。一幅[清澈水底]原圖是45 x 37 cm 以擴寬四尺紙的視線,我用一開三紙裁成44.3 x 37 cm 以取代。雖然少了一些邊沿的鵝卵石無關緊要的襯托,還是能忠於原作主角紅魚的原汁原味。
我選擇此畫的原意是學畫石頭,眾多的鵝卵石又是一次往返練習的機會。雖然圖冊中並未有鵝卵石畫法的指引,憑已掌握的技巧模仿卻也能實現出來,只是墨色較重而已。我深信探索加領悟的異曲同工,亦可殊途同歸。
另一收穫是驗證了我命名的“虛擬軌跡魚鱗畫法”的正確性,同時發現了路先生這一“虛擬軌跡魚鱗”變化的多樣性。其爐火純青的地步,反映在多端變化的魚態上,以實現美感的連續性。
魚鰭的畫法是不出現在白描圖上,而是最後補上去的。這一點很重要,只有這樣才會顯得細膩而工整!
臨摹原大白描圖一連串的寶藏,有待有心人去挖掘呢。
廣義墨染的細膩一直是我堅持的步驟,紅色的運用比墨色更要小心。所以對紅鯉魚先用淡曙紅,後用大紅、牡丹紅以保持金紅………的鮮明形象,是一次挑戰。
經輕雲老師指點,後托白粉使石頭,更顯得清澈的水感和沖淡了黑暗感。魚鱗交叉分染技法使魚變得更生動,又是更上一層樓呢。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學畫大畫
正途
為了熟識工筆雀鳥的技巧,用了半個月的時間專門畫了灰喜鵲、閃藍翠鳥、麻雀、白鴿、太平鳥等五幅練習。除純黑的鳥沒有畫之外,基本也有了點認識。餘下的時間要好好的總結,有哪些得著與不足。擱一擱也是有好處的,一方面可以請教老師,又可舒緩一下沉迷的壓力。對著自己的習作甚感不足,但又說不出突破的方向,蠻幹是不行的,找老師才是正途。
現在有關工筆畫的書籍已成浪潮,說明市場的欣求甚大,尤其是原大的白描畫稿浪接一浪的多。除了畫紙大小的使用以外,畫家們的“主角”構圖究竟要多大?一直又是我關心的問題。在眾多的學習者中,可能亦碰到同樣的事。原大白描稿圖大量的應運而生,說明就是有市場!是學習工筆畫的人膨漲起來,大有壓倒意筆的氣勢!
專程到深圳抱了一大堆書回來,哈哈,夠畫一年了!
理解畫家們的習慣,多大的圖才容易表現細膩?是今後要學習的方向。學畫大畫正適時矣!
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
循環原來是提升
紙的尺寸問題
自從曉得熟萱畫紙的開切方式,一年來都如此照辦。對於吝惜紙張,無疑是節約有嘉。從最近的練習中依“規範”紙大小而作畫,總嫌畫幅過小。隨著對工筆畫的深入感受,要表現畫工及氣勢,沒有一定的畫幅是難以實現的。畫冊經常都會出現原畫尺寸大小的字樣,也就是提醒讀者看畫冊跟實物是有差別的。在展覽會中看到中國水墨畫的氣勢,與畫冊上是大大的不同。若與四尺紙比較,是不遵照其規律的。啊,原來畫家們都是以六尺紙為依據!
中國畫用的熟萱紙製作,還是以人工操作為主、一張一張的造。一百張為之一疊。挑選出一張無缺憾的六尺紙比一張四尺紙,成品率要低得多。六尺紙價高而產量少就是這個原因,只有畫大畫時才用得著。大畫家的畫值錢,紙的價格就不是問題。再者,六尺紙表現的氣勢也比四尺紙大得多。
人成熟了,看法也轉成熟了!
市場為了迎合大眾的消費水平,一般都是售賣四尺紙張。切割了的六尺紙尺寸,都可以用四尺紙來實現。用四尺紙模仿六尺紙的畫幅,是畫家們的一種習慣。完成一幅精心的工筆畫也無意多加計較了。
要記著:畫才是主角、紙是配角,紙不能太狹小而限制了主角的伸展空間。對於以前的無心插柳的大畫幅忽然懷念起來,意識卻是不大一樣。切下的“邊角料”還是有它的用途的。
近日專心畫雀鳥特寫以作練習。市場上這一類的書籍不少。唯都是先有成( 彩 )畫後補白描,粗蔬的白描往往都走了樣,以致無法完成效果。所以先以“邊角料”完成白描底圖,再對著彩圖以修正成最後的白描圖。一來可以作熱身練習,這又是一次另類的讀圖,裨益也是不少的。
2013年6月6日 星期四
耕耘之樂
加深理解的基本功
最近才畫出了三幅像點樣子的工筆畫―[紅山茶]、宋畫[枇杷綉眼圖]、路雨年的[蘆葦紅魚]。一步一步的領略著來畫,效果全然不同。經老師輕雲的提點下終於完成了,並按了印章以莊重之。
基本功的不札實是進步緩慢的主因。翻出了多年前,第一次拜訪輕雲老師給學生練習十八描的手稿:其宛轉自如、筆鋒有力。當時剛剛入行、無法臨效,時至今日珍而藏之。
輕雲的手畫白描稿
為加深染色訓練,重溫白描才知畫稿的功力深厚,以及自己的望塵莫及,今後要不時的練習之。
做好“平塗”、“統染”、“分染”、“提染”、“罩染”………的每一步,其實都是一幅“完美的畫”。只要這樣,才算是功夫的完整。
染色練習
“工”從何來?答案是積累!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畫魚的進步
畫出了鯉魚的神韻
自學到了工筆畫表達細膩之後,無疑又上了一個台階。重畫路雨年的魚,感覺已是不一樣。一幅細緻的白描[蘆葦紅魚]、再加上作者的染色指引,真個是事事順景。
第一次畫紅色的鯉魚時,就領教過紅色的不好駕馭。所以紅色一定由淡開始,不追求 一兩 次的染成。多次耐心的分染與統染相互運用,層次變得豐厚了。細心的領略每一片魚鱗的變化,哪裡該多染哪裡該少染。每一步都有其規律,染了幾片就要領悟出來。入得去出得來,才能表現其神韻。比如魚鱗的虛擬軌跡畫法,是路雨年魚鱗排列整齊的法寶。畫越位了的 一兩 片能補得回來不露痕跡,就要拜託虛擬軌跡畫法( 這是我創的名詞 )了。
一條魚有多少魚鱗?如果是不求甚解依樣畫葫蘆,一片魚鱗畫壞了、以後的接不上,一定成了不可收拾的“亂鱗”。不少人對魚鱗望而生畏,僅路雨年自成一家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魚鱗的染色上,我使用了胭脂+墨的大膽嘗試,魚的立體感更是強烈。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螺旋形的提升
每畫一幅畫都應有要求
自學習工筆以來,喜歡觀看各類畫展。香港近年畫展數目甚多,卻也令人目不暇給。雖則是良莠不齊,可學習之處還是不少的。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工筆畫了。
一幅能引人入勝的工筆畫,自有著她的潛藏的昧力。工筆畫不單是“工”就一定會令人喜愛。細膩的地方達到無以复加使人百看不厭,這是其中的一種。神韻的栩栩如生,又是另一種。自臨摹梁燕生的[紅山茶]學到了細膩,臨摹宋畫[枇杷綉鳥圖]才能把此細膩盡情發揮。啊,三四年努力的積累呀!
隨著認知的提高,重溫以前名家繪畫指引的書籍,個中要領才有著深層次的理解。
這一次是深入練習路雨年的畫作[蘆葦紅魚]。耤著已往積累的知識,隨意找了一張蟬衣紙開始了白描。沒有依照順序先畫蘆葦後畫魚,結果出事了。
其一:用盡心力先畫魚,再畫蘆葦就顯得力不從心,葉片線條出了抖動,急忙的停下來,隔日再戰。
手的疲勞是畫工筆畫的極限,橫衝直撞卻是無益。
細想畫魚高手路雨年,閒逸的紅魚配上並未染色的白描蘆葦,定有作者的一番心意。原來蘆葦竟是要表現的主角呢!從白描中感受到線條的堅挺細緻。一片一片的蘆葦枝葉,不經細心觀察,如何表達得出來?如果還是漫不經心,還以為是下垂的竹葉呢。
其二:使用了劣質的厚蟬衣紙,看不清魚鰭骨筋的細膩。隨意補上頓成次品。
日前到輕雲老師處學藝,看到了師姐黃太的認真:一幅一開二的牡丹白描連續畫了三次才定畫。畫工筆的認真一時觸動了我,於是乎找來了優質蟬衣紙重畫一次,一切的注意事項處處留心。一幅細緻的白描畫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