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9日 星期二

從廟宇看昔日香港(一)

從廟宇故事尋找開埠前夕的香港

        一般人都以英國人管治香港的日子作為香港的開埠標誌。姑且勿論從1841125日 英國人在水坑口登陸,強行霸佔時計算也好,還是由《南京條約》(應正名為《江寧條約》)的簽署日期1842829日 生效割地賠款之日起計也好,香港從始進入了另一個社會,卻是不諍的事實。

        研究香港的神廟歷史淵源,最容易探索到“香港人”活動的軌跡。我用了有引號的“香港”,就是要區別現代的香港與歷史中的香港涵義中的有所不同。

        開埠前夕的香港究竟是一個什麼的樣子,香港的近代史也是從此拉開了序幕,包括何處才是真實的“香港”。“香港人”早就從事漁業活動,都為史學家們所確認。為出海平安祈求神靈庇祐,天后娘娘是最直接的一位海神。有人考證過香港的天后廟就有320處之多,當然還有著各式各樣的神祇,讓人供奉。有人說香港現存最古老的天后宮在大埔墟,建於康熙三十年(1691)。然後才是建於乾隆三十二年(1767)赤柱的天后古廟。……其實也不盡言。

        據鴨脷洲洪聖大王廟誌的記載,該廟建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

        香港仔的天后古廟建於咸豐元年(1851) ,則是香港開埠以後的事了。2001年拆卸重建,耗資220萬港圓,現在是頂光鮮的一座廟宇。當今保留的牌扁,是同治十一年(1873)之文物,相信最原始的東西經已丟失。

        我們很難從現存神廟上的建立先後,來確定開埠前“香港人”在該地聚居的先後次序。因為明、清兩代都實施過“遷疆”的史實,“遷疆”使大嶼山一帶的香樹斬伐得十分徹底,幾近於於絕跡。

        觸犯神祇是一種罪過。大難當前,原有的廟宇卻那能幸免於難?差大哥除口中不忘默誦著觀世音菩薩的經文,恐怕還得加上一句“……有怪莫怪,細蚊仔唔識世界。拆廟之事是當今朝庭的決定,祈望滿天神佛切莫怪責小人,至要多多包涵……”。

        每一次遷疆,在人煙稠密的地方,破壞也最為嚴重。康熙八年(1670)的復界,一切又得從0開始。

        我不敢肯定,乾隆三十八年(1773)之前,鴨脷洲有過什麼比赤柱天后廟還早的天后神廟。大埔的天后宮是不是香港最古老的天后廟?不過也無關重要,反正赤柱已有了天后古廟(1767) 。乾隆三十八年(1773) ,附近的鴨脷洲(因為同屬赤柱一區)唯有新建洪聖大王廟才能避免雷同。

                           

                                                 鴨脷洲洪聖大王廟

        據廟誌云:“……洪聖大王本名洪熙。唐(朝官居)廣利剌史也。倡讀天文、地理、數學,立氣象台以觀天侯,漁民商旅賴之……”。可見香港開埠前夕,這裡也曾香火鼎盛、漁民不少。觀天侯對漁民來說是極其重視的事情,在科學不昌明的年代,漁民出海前只有向神祇洪聖大王禱告,以庇平安。

        鴨脷洲是個沒有大海灘的石頭小島,洪聖大王廟就建在海邊。以當時的條件,島上建房十分困難,漁民大都居於船上,與今日高樓指天的鴨脷洲,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 待續 )

 


1 則留言:

  1. ^__^  佩服先生能實地考察與探索 先生的精神 值得年青人學習 小弟將繼續拜讀先生的作品 以了解前人的足跡印記 祝身體健康  ^__^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