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香港
渣打銀行50圓背面是1890年從太平山遠眺港九風貌圖,可以看到香港島的繁盛。現今香港的古蹟建築也都是那時期的產物,如果你對著老相片也許能對號入座找到你之所愛。
不少歐洲式的三、四層建築,銅鑼灣一帶的春園也發展得井然有序。有誰還記得海中的奇力島( Kellet Island )竟是今日陸地上的遊艇會,只有地圖的標示還存有它們的痕跡。如果不通過歷史,你很難找到它們的對應關係。
中環的海傍一排南北走向的兵房(英軍營房)六、七憧,伸向海中的碼頭隱約可見……在海軍碼頭區我們看到了停泊著一艘軍艦,海面上的船隻也顯得近代化了。
我驚奇地發現,為什麼香港島找不到一憧唐樓。請教歷史得到的是……
1890年香港是香港第10任港督德輔( 1887-1891 )的年代,香港開埠50年矣。九龍半島至界限街地段由英國人管治也30年 ( 1860年10月24日的《北京條約》把上述地段割讓於英國人 )。這50年香港市容變化是驚人的。
自1851年提出第一期填海計劃工程,配合向半山區及香港島東部的開發,山上的石塊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多次的填海造地把海岸向外擴展,以美利碼頭為中心,東到銅鑼灣西至煤氣公司,於1880年完成海堤修補工程,耗資244,000圓。般咸海灘早就成了文咸街、永樂街,德輔道也由填海而來。
香港島最早開發的地方是上環的文咸街、永樂街一帶,南北雜貨、海味參茸至今還是成行成市。大量商人及低下階層人士聚居,衛生環境極差。屋前污水渠都為明溝,臭氣薰天。疫病時有發生,也曾引發多次華人逃避疫症的人口大疏散。
1883年5月成立“香港潔淨局”,也就是“香港市政局”的前身。“香港潔淨局”的權力很大。可派人員檢查不合衛生的樓宇限期改善及提出起訴,授權潔淨局把患傳染病的人強行移送醫院,對屋內進行消毒,對極不合衛生的樓宇可提請政府執行拆除。強行實施《衛生條例》。條例在當時是極其嚴苛的。拆掉了大量疫症流行的房屋,香港人也變得無話可說。
這個一百年前用廣東話寫成的《衛生條例》詳盡細緻,似建房細則多於衛生標準。使香港戰勝了幾次瘟疫的傷害。對日後香港的衛生和綠化空間有著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700萬人居住的香港,空氣質素還是非常之好的。
《歐人住宅區保留條例》規定自“中國街”以東至堅道一帶地區,不得興建舊式中國樓宇,一切建築必須符合《衛生條例》預留更多空地使空氣流通。上面所提到的“中國街”,就是上環大量唐人聚居之統稱。由於樓房建築的有效面積大大縮小,引起樓價大跌,華人紛紛把房子賣掉。這樣就能騰出大量的土地重新規劃,一個新的政策往往決定了今後的發展方向的順利進行。當今的政府也應引為借鏡,而不是事事都得“霸王硬上弓”。
我們看到殖民者在香港實行中、英分治,表面為了減少摩擦。這樣便可使香港的開發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為日後中環建設減少了不少的困難。一個城市的設計是應該有前瞻,而不是目光短淺只顧眼前。
中環逐漸形成為香港的行政中心,政府的主要機構、外國公司的總部各國的使節館、銀行總部均集中在這裏。我們看到中環的英文是“ Central ”而非用音譯,也就是強調這是香港的中心地帶。
1890年的香港中環就展現出了一片歐陸風情。
這是香港第二次發展階段的開始時期。
古老建築更有文藝氣色, 很好的歷史考証
回覆刪除這些年一味起高樓就地產商,忽略了自然保育和文物保護。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1/26/2008 21:18:00]一個城市的規劃決定了它的建築和自然的保育.如果香港還希望發展旅遊,文物就顯得極其珍貴.歐洲人就十分的注意到這一點,大家都願意到那裡感受一下古典的氣息!
香港不中不洋,以前英國人也注意到一點的平衡.回歸後的香港人究竟希望香港變成怎樣,天曉得?
丁新豹早年在香港大學博士論文:《香港早期之華人社會》,值得一看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11/26/2008 21:20:00]多謝你,我會找來看.
(Empty)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