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1日 星期六

鈔票上的疑團

回望過去


 

1850年香港.jpg


20圓鈔票的香港放大了的圖畫上那一條向上的白色道路就是“皇后大道”的東段 (今日皇后大道東的一部分) 。海港中停泊了一艘戰艦,三桅桿的商船除海中一艘外,香港島海岸也泊有不少船隻。


右面的一艘船頭坐著一個洋人,看來十分神氣,船艙內藏著一名印巴籍的人士。拖著長辮子的唐人用竹竿撐船而進,顯然是九龍半島近岸的淺海。從船上懸掛的旗幟看來,這也是有來頭的中國木船……


我不知道這愊圖畫的藍本出自何處,我也明白那的確是當年可以看到的情景。在香港回歸了6年後2003年的今天,把這愊圖畫放在鈔票的背後作為圖案。當今的中國人心裡真有點兒那個的不舒服,難道沒有比此更好的選擇了嗎?


香港要割讓給英國人了,道光皇帝才問及香港是一個什麼地方。統管國家檔案的大學士琦善上奏摺:“……就全島而論,東西約長五十里,南北約寬二十里。專就香港而論( 指的是石排灣附近的香港村 ) ,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島內間有民房田盧,較之別島為少……給出兩個答案由皇帝自行定奪,真是混帳透頂!知與不知看來也沒兩樣。


香港的地域範圍又如何界定呢?滿清政府真是難得的糊塗。英國人刻意把這個無名小島上的香港村去,把香港村的人口為0的資料紀錄在案。島的北面建房開路,命名為“ 維多利亞城( Victoria City ) ”。扯旗山的中文名不好改,英文就來個“ Victoria Peak ”即維多利亞山頂。


維多利亞城與九龍半島間的深水內港為什麼又不稱香港,偏偏稱叫維多利亞港?這個維多利亞港屬英國還是屬滿清朝庭管轄又不清不楚。香港殖民地政府即時宣佈香港為自由港,指的又是各國船只皆可使用的維多利亞港,為的又是為後來侵佔九龍半島埋下一筆。


開發維多利亞城需要招募很多華人民工,香港政府在尖沙咀蓋了臨時招工處。我一直不解,為什麼有外籍船能停泊在屬清政府管轄的九龍半島岸邊的淺海區域,圖中的船隻原來就是載運民工之船。九龍和新界都納入了香港的範圍後才出現香港島( Hong Kong Island )的域名,最後中文的“ 香港仔 ”地名才現身,英文還是稱為“ Aberdeen( 阿巴甸 ) ”。


為什麼選用第三任港督般咸( BONHAM )當政的1850年?因為這是香港建城後由0起飛的年代。


香港的一切土地屬政府所有,999年的土地使用權的新措施,土地拍賣使香港政府一下子擁有了大量資金發展城市。地價上升以及物業的補地價稅一項就使政府變得富有。香港的高地價政策一早就是英國殖民者的一項策略,無疑對啟動香港開發起過積極的作用,無收歛的膨漲給後來的泡沫經濟的爆破就成了必然的結局。


盜賊橫行使香港島每日晚上10時實行宵禁,隨著18498月,動用3艘戰艦剿除海盜徐保而大大整頓了治安。史載撃沉了盜船5艘,殲敵百餘人……


        今日在維多利亞港上也可看到張保仔的海盜船,不過已是一艘遊覽船了。時移世易,真是哭笑不得……。


 

張保仔賊船.jpg


太平紳士的設立,是英國殖民者使用了唐人來維護香港的治安的一措舉。今日的“太平紳士”,不知還有何事所幹呢?不少的人還掛在嘴邊,引以為榮呢。


1850年是香港發展猶關的年頭。扯旗山在民間口中流傳開來成了太平山,太平山街也在1850年的地圖上找得到……此時天下還不太平,地標上留下的還是扯旗山的標籤,可見歷史是開不得玩笑的。


1 則留言:

  1. 這張銀紙是渣打印的,渣打為英資銀行,英國將香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為現代大都會,功不可沒。鈔票的背景是歷史,也是其心有不甘的證明。今時今日還炫耀當年的侵略,未免無耻。弱國無政治,要怪就該怪我們清政府的無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