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為什麼能維持800年
舊日的啟蒙書《三字經》有一句“……八佰載,最長久……”,也就是中國幾千年的歷代皇朝,以周朝的時間最長達800年之久。
周朝的歷史分為西周與東周兩個階段。西周300年;東周500年。但真正的太平日子不過100年矣,諸侯國混戰了幾百年。
《東周列國志》開卷的一首詞說得好:
道德三皇五帝 功名夏後商周 英雄五霸鬧春秋 頃刻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 北邙無數荒丘 前人田地後人收 說甚龍爭虎鬥
其實中國自黃帝的年代已有了封建社會的雛型,夏朝開始凝聚成了一個中華社群,華夏文明從此而來。封建社會的道德觀念通過夏朝與商朝的完善,在周朝以典籍的型式確立下來。周公(姬旦)的制禮(周禮)作樂(祭祀之樂),也就是整個封建社會的道德行為典藉化。這個天下人民的道德規條,宛若聖經中的“十誡”。
周武王伐紂滅夏(朝)而建立周朝。其實他也感到統治一個如此大國的難處,便分地、封侯成七十二個諸侯國,周天子是他們至高的精神領袖。各諸侯國只要擁護朝綱、按時朝貢,一切便各自發展去了。
這個鬆散的王朝,諸侯國們當然皆大歡喜。周武王泰山封禪,完成了封建社會最高的禮。大禹治水時所鑄造的九個銅鼎遷至定周(地名),作為最高王權的象徵。以後的“一言九鼎”的成語皆出於此,九個銅鼎後來都被熔化了而無复存在。
冊封諸侯國的除姬姓(周朝王系)外,還有黃帝後人、炎帝後人、商朝遺臣以及各世系的後人。利益的均衡,使周朝的天下維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周禮》的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有序,父子有別;君臣有義,父子有親。說的就是:君就是君,臣就是臣,清清楚楚的。君臣上下有秩序,父子尊卑要分明。君臣之間有道義,父子之間有親情。
各諸侯國發展後,利益衝突互相吞併、互相顛覆,書下了聞名天下的《東周列國志》。“臣弒君王”、“父子相殺”上演得淋漓盡致。《周禮》還在?
春秋戰國時代出了個孔子,他大倡《克己複禮》。幾百年的征戰,很多史家都覺得春秋戰國無“義”可言。秦始皇雖然滅了周朝統一天下,卻被正史定為殘暴專橫,二世而終就是歷史的一個報應。
利益衝突而引發的窩裡鬥,他們總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孔子在世時,誰聽他的。大家都曉得春秋有五霸,戰國有七雄。挾天子以令諸侯,成了解釋當時一切戰爭罪孽的依據。
爾後,各個朝代又奉孔子為聖賢,孔子的《論語》更被定為必讀之書,中國人對它樂此不疲。
孔子的儒家之道對中國的歷朝統治者最為合意,故三千年而不衰。山東曲阜孔廟無人敢惹,直到一場文化大革命才把孔廟打了個稀巴爛。
世界歷史從沒一個世代都不會倒的聖人,不然就不會改朝換代了。獨孔子有幾千年的市場,這是否算一個奇蹟?孔子的思想因陳守舊、固步自封,使中國與西方之間落後了幾百年,阻礙了中國的進步。無權之時替天行道,有權之時以《禮》制人,一定要天下人愚昧才可獨尊,中國之苦也。
中國歷史的不斷重复衝不出世界,也是儒家思想所害。孔子乃天下第一罪人也!當然罪不全在孔子,而是他的思想被奉為神靈,蠱惑了中國的人民幾千年。“大成至聖文宣王”是否言過其實了!
周朝的800年,就是紏纏在《周禮》上一種口是心非的惡夢。回顧中國的文化大革命,一本毛語錄弄得“兩派”大打出手。你看歷史多麼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