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探究
我曾經在2011年7月寫了一篇自以為是的《用紙大小有學問》的文章。一年後的學習總結,原來還是片面得很。
一直以來,老師發下一張白描圖,大家照著拓印可也。移磡就船,圖多大就割一張多大的宣紙。一年來都如是,認為這是天經地義,也常常為紙的“失度”而大傷腦筋。對畫紙1開2、1開3、1開4、1開6的開割規範全不理解。
拿來的A4紙白描稿不夠大,放大到A3吧;要不,兩張A3併成A2也可。畫是不是太大了?也無從分辨。既然已割下了“多餘”的紙,就找一點什麼的東西填上吧。
原來一整張的熟宣紙長寬比例接近2 : 1 ( 為裝裱時作一些預留 )。以66 X
133 ㎝常用的四尺紙為例:
1開2的近似正方型的稱“斗方”(66
X 66.5㎝);
斗方
長條形的稱“條幅” (33
X 133㎝)。
條幅
1開3的稱“橫披” (66
X44.3㎝)。
橫披
1開4的是原幅的縮小版,可作扇面畫(66
X 33.25㎝)。
扇面
1開6是1開3的縮小版(33 X
44.3㎝)。
以此標準作畫就變得有板有眼,不論是四尺、六尺、八尺的畫紙,莫不以此看齊。中國人發明這樣的分割規則,是完全照顧了人的視覺感受,怎麼看也會變得自然。
白描稿圖案的大小要縮放得法,是今天總結的又一大得著。從此我的工筆紙張依此而行,就一定不會出現“多餘”的紙。
真佩服你的探究精神,
回覆刪除一張紙的切割也是學問, 我要細心領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