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日偏食記﹙2009, 7, 22﹚
聞600年一遇的日全食帶,自西藏沿長江直至上海、舟山。日全食的觀察點可觀時間最長為6分鐘。香港得天獨厚,雖是75﹪的日偏食,為時兩個半鐘頭。天空氣清太陽高照,施施然的觀看,何用急呢。
香港的電視台現場直播,也匯集了大陸電視台各地觀察網點的現場畫面。能全方位、多畫面的觀日食,香港人之福也。自早上9時打開電視、吃早餐、看直播,是件賞心樂事。先是西藏日喀則日食現場,繼而是重慶畫面,……,南京多雲,上海有雨。一切還是香港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
“6分鐘”與“兩個半鐘頭”在地理時區上是一個什麼的概念呢?地球上的360∘經度分成24小時,原則上每隔15∘時差為1小時﹙物理時區﹚。在中國就比較特別,全部統一使用“北京時間”。中國面積寬廣。最西的帕米爾高原﹙東經74∘﹚;最東的烏蘇里江口﹙東經135∘﹚,橫跨4個時區∘如果從看到太陽的直觀感受來描述,“北京時間”5時在烏蘇里江口看到日出,4個小時後在帕米爾高原才可顯現同一現象。也就是說從西藏日喀則﹙約東經90∘﹚日食開始到舟山群島﹙約東經123∘﹚止的全過程,香港人都看到了日偏食。﹙現在的中國分省地圖都很少的標出經緯度,所以上述的經度僅為一大約數字﹚
日全食帶在中國的寬度平均是250公里,大概是從香港到京廣鐵路上曲江韶關的直線距離。香港的位置是日全食帶中心與太陽中心點的夾角在50 ~ 60∘之間,才享有如此的艷福。不由你不信,香港人的見識廣博由然而生了。
上海下雨,觀日掃興。不選擇香港才是他們的損失呢?
兒時也曾觀看過多次的日食。用臉盆盛水看太陽的鏡像是一個方法;用“小孔成像”也是一種方法,……總之,可以各施各法。
看日食也不必到某地點集中才可,人多氣氛濃才是真的。我堅信在那一時刻,凡是能看到太陽的地方,怎可能連這種權利都被剥奪了?最好感受的時刻是食甚﹙AM 9:15 ~ 9:30﹚。看了一回電視日食熱身,帶偹了點小傢伙,走到屋邨公園平台∘
日晝如常。
拿出兩副太陽眼鏡以為有雙重效用,一望還是光線太強。雖集中精神多看幾秒還可觀其大概,但此非良策,眼睛也不好受。
於是拿出第二件“法竇”:一張打了小孔的硬紙板,演習“小孔成像”。像是看到了,無奈像小如米蟲。我早都考慮到了,帶偹了手頭有的一張白紙和一張深橙色的紙。成像的紙以深色為佳,最好是黑色。
看到正在搞清潔的亞姐,於是靈機一動借用水桶可也。一場歡喜一場空,只得半桶水。怎麼弄也對不准太陽,太陽給桶的邊緣遮擋了。
聽在場的阿伯提醒,有個燒焊師父用燒焊罩看到日食。在這之前我也聽過此事。但是,起初我還迷信我的雙層太陽鏡呢。即動心到五金店5元買了一件燒焊玻璃片,並聲明要最深色的那種。
啊,一個倒掛的“月亮”清晰可見﹙月亮永遠只能向上彎﹚。飄來一些薄雲,這一動態的倒掛“月亮”,比起真正的月亮更有詩意。或許受傳媒的大力炒作所感染,總之是有點飄飄然。
我觀看了幾分鐘就收隊了,因為我還有下一台的朋友約會,但一定比大陸朋友的6分鐘為多。作為香港人,我也心滿意足了。
古代的玄學家都認為日食是不詳之兆,現代人卻認為是一正常的天文現象。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日全食帶會使溫度突然下降2 ℃ 。大家都看到西藏日喀則的電視畫面,日全食時周圍一片全黑,街燈都亮了。電視廣播員也作出氣溫變化的報導,從日甚到一絲光芒有如此大的變化橫掃長江流域,會不會引起以後的氣候反應呢?我不懂預測。在日甚為75﹪的香港,我卻未感覺到氣溫變化,還是那麼的熾熱。但願神州風調雨順,天公作美!
因為怱忙而未有拍下日食圖,征得卜友笨鳥君同意借用相片1幀,特表謝意。
老子君客氣了。“北京時間”是否需要改變?地球在轉中國大地不轉?怎麼體現“幅員遼闊”?西藏尚未落日,時間已是下午十時,有些怪異。
回覆刪除又上了一課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