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一個震撼的奇想

但願是杞人憂天


        我寫了一篇《觀日偏食記》之後,心中一直忐忑不安。文中提到玄學凶吉之說,但願它說了等於沒說。古人多尊儒而廢百家,科學更是偏談怪論。有科學成就的,都是一些醫卜星相、廟宇僧人等一類的“閒人”。他們搜集了大量的結果﹙資料﹚,由於知識的局限,無法說得出“前因”。於是乎用一種玄之又玄、無棱兩可、甚致是面面俱圓的表達方式,聽眾也容易受落記錄下來。“現象”+“後果”就成了玄學家的永恆主題。“馬後砲”式的案例就更有說服力,玄學的公式變成為:


玄學 =“後果”+“現象”


這是永遠正確的。


        我留心著日全食帶地區會有什麼天災呈現。不出一個月便有西藏地震,四川、湖南……日本四國、九州暴雨成災。中國上海亦降豪雨,水患傳來。


        至此,我不得不說出我的憂患。


        科學家已研究出日全食帶地區,在“食甚”時會使該地區氣溫頓時下降1 ~ 2,這一點引起了我的極大反思。


        地球上的河流、海洋潮汐現象源於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已是人所共知。這是一種具大的宇宙能量,是地球人無法模擬“合成”的。“人定勝天”是一句違反科學的笑話,人只能順其規律、避險而行,把牠的破壞影響減至最少。


        這一次的日全食帶地區帶寬250公里,從西向東橫掃長江水系、直到上海舟山。每一觀賞點的“停留時間”平均長達6分鐘!!!太陽、月亮、地球同一直線的日全食帶地區,構成了一個“最近的能量交換區”。我下意識的覺得有點兒不妙:太陽、月亮對地球的引力是相加﹙?﹚還是相減﹙?﹚,則有待科學家去研究了。在這裡我還提出一個問題。


日全食帶地區的潮汐變化是否有異常﹙?﹚這是一項數據繁多、變化奇異的第一手資料,只有中國科學院才能立項研究。


        觸發我奇想的是看得見的潮汐現象同樣會發生在“地下水層”,這是我“首創”的概念。寬250公里外的地下水在宇宙能量的驅使下,迅速向日全食帶地區“集中”而成了“地下水層”的漲潮。我願意更形象一點的把宇宙能稱為“上帝的力量”。


        上帝完全有力量把地下水輕易地在6分鐘之內“搬到”千里之外。這種擠壓式的強大水流是必造成地下岩層的變化。6分鐘過後,地下水又必須按照“牛頓定律”而“泄能”。“能量”形成大量的雨雲降回大地,地下水的高居不下便是水澤成災。要是能研究中國幾百年“地象學”﹙一種研究天象與天災的邊緣學科﹚的人,或者會有收穫的。


        如果我的推斷還有點道理,長江南北今年將會出現廣大地區的旱情。及早的防患於未然是我們需要警覺的。


        但願我的判斷是錯的,也是為中國人作貢獻了,阿門!


 


 


﹝狂人狂語﹞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日食隨筆

觀日偏食記﹙2009, 7, 22


 

ap_20090722015427286.jpg
   (網上圖片)


        600年一遇的日全食帶,自西藏沿長江直至上海、舟山。日全食的觀察點可觀時間最長為6分鐘。香港得天獨厚,雖是75﹪的日偏食,為時兩個半鐘頭。天空氣清太陽高照,施施然的觀看,何用急呢。


        香港的電視台現場直播,也匯集了大陸電視台各地觀察網點的現場畫面。能全方位、多畫面的觀日食,香港人之福也。自早上9時打開電視、吃早餐、看直播,是件賞心樂事。先是西藏日喀則日食現場,繼而是重慶畫面,……,南京多雲,上海有雨。一切還是香港好,風和日麗、晴空萬里。


        6分鐘”與“兩個半鐘頭”在地理時區上是一個什麼的概念呢?地球上的360∘經度分成24小時,原則上每隔15∘時差為1小時﹙物理時區﹚。在中國就比較特別,全部統一使用“北京時間”。中國面積寬廣。最西的帕米爾高原﹙東經74∘﹚;最東的烏蘇里江口﹙東經135∘﹚,橫跨4個時區∘如果從看到太陽的直觀感受來描述,“北京時間”5時在烏蘇里江口看到日出,4個小時後在帕米爾高原才可顯現同一現象。也就是說從西藏日喀則﹙約東經90∘﹚日食開始到舟山群島﹙約東經123∘﹚止的全過程,香港人都看到了日偏食。﹙現在的中國分省地圖都很少的標出經緯度,所以上述的經度僅為一大約數字﹚


        日全食帶在中國的寬度平均是250公里,大概是從香港到京廣鐵路上曲江韶關的直線距離。香港的位置是日全食帶中心與太陽中心點的夾角在50 ~ 60∘之間,才享有如此的艷福。不由你不信,香港人的見識廣博由然而生了。


        上海下雨,觀日掃興。不選擇香港才是他們的損失呢?


        兒時也曾觀看過多次的日食。用臉盆盛水看太陽的鏡像是一個方法;用“小孔成像”也是一種方法,……總之,可以各施各法。


        看日食也不必到某地點集中才可,人多氣氛濃才是真的。我堅信在那一時刻,凡是能看到太陽的地方,怎可能連這種權利都被剥奪了?最好感受的時刻是食甚﹙AM 9:15 ~ 9:30﹚。看了一回電視日食熱身,帶偹了點小傢伙,走到屋邨公園平台∘


        日晝如常。


拿出兩副太陽眼鏡以為有雙重效用,一望還是光線太強。雖集中精神多看幾秒還可觀其大概,但此非良策,眼睛也不好受。


        於是拿出第二件“法竇”:一張打了小孔的硬紙板,演習“小孔成像”。像是看到了,無奈像小如米蟲。我早都考慮到了,帶偹了手頭有的一張白紙和一張深橙色的紙。成像的紙以深色為佳,最好是黑色。


        看到正在搞清潔的亞姐,於是靈機一動借用水桶可也。一場歡喜一場空,只得半桶水。怎麼弄也對不准太陽,太陽給桶的邊緣遮擋了。


        聽在場的阿伯提醒,有個燒焊師父用燒焊罩看到日食。在這之前我也聽過此事。但是,起初我還迷信我的雙層太陽鏡呢。即動心到五金店5元買了一件燒焊玻璃片,並聲明要最深色的那種。


        啊,一個倒掛的“月亮”清晰可見﹙月亮永遠只能向上彎﹚。飄來一些薄雲,這一動態的倒掛“月亮”,比起真正的月亮更有詩意。或許受傳媒的大力炒作所感染,總之是有點飄飄然。


我觀看了幾分鐘就收隊了,因為我還有下一台的朋友約會,但一定比大陸朋友的6分鐘為多。作為香港人,我也心滿意足了。


        古代的玄學家都認為日食是不詳之兆,現代人卻認為是一正常的天文現象。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家發現日全食帶會使溫度突然下降2 ℃ 。大家都看到西藏日喀則的電視畫面,日全食時周圍一片全黑,街燈都亮了。電視廣播員也作出氣溫變化的報導,從日甚到一絲光芒有如此大的變化橫掃長江流域,會不會引起以後的氣候反應呢?我不懂預測。在日甚為75﹪的香港,我卻未感覺到氣溫變化,還是那麼的熾熱。但願神州風調雨順,天公作美!


        因為怱忙而未有拍下日食圖,征得卜友笨鳥君同意借用相片1幀,特表謝意。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事情未必從人願

市場掠影


 

宣傳畫.jpg


百物騰貴、加上裁員減薪不斷,香港人開始省儉了。每個人經常要買的東西品種不外乎二三十種,也用不著專心去格價,看過之後自然入腦。有一間超市以“悭得一文得一文”招徠,人們發現它竟是全香港最貴Market 。六折11.30元一罐鯪魚,原價要19元﹙是最便宜的那一種﹚。


 

慳得一文得一文.jpg


        香港的市況如何?政府公告失業率還會攀升。街上廣告,三連霸多的是﹙三個連在一起的燈箱展示同一廣告﹚。商業不振,登廣告的人少了才會有此現象。


 

三連霸.jpg


一條地鐵扶梯,清一色20多張廣告的壯觀,會不會是空前絕後呢?天知道!


 

清一色.jpg


        購物膠袋本是為方便顧客而設。從市場出來的人,無不有四五個購物膠袋。如果一定要每個征稅5毫,動不動就要兩三文﹙元﹚,一個月算就得多花100元。少數怕長計,人只有用腳來投票,走到不征膠袋稅的店舖去了。便利店的職員從未有過如此清閒,報紙雜誌一大堆,從朝擺到晚。人們還是願意保持平日便利的習慣,報紙檔有福了。報灘不加入購物膠袋加稅5毫的行列,頓時生意興隆。便利店只好出招了。貼出了“買報紙不要膠袋的減1元”也無濟於事。其實很多的報灘早就為生存而減價了,最後社會一定會向報館施壓減價,可又是另一番的景象了。


 

反應.jpg


        縱觀一些大型超市堅定得很、貨價不減反升,皆因壟斷所致。大量一Packet的拍拖貨品進駐,抗衡5毫的膠袋稅。膠袋厚而難分解,目的是要保護大型的商品群。為了增加營銷,用另類的方式與政府對著幹,今後的堆填區就更快爆滿了。


        中小型的超市或以不需膠袋的減1元,更有甚的是每10元減1元留住顧客。一般商舖就把不用征稅的膠袋掛在門前的當眼處,來吸引顧客的目光。反正五花八門。


        作為消費者隨時都得檢視自帶購物袋的容量,才可決定能買什麼東西。士多店、雜貨舖生意一下子進入了黃金期,也拜政府所賜。


        不要少看5毫,效果是對整個經濟影響的深遠!是便民還是擾民?三思!


2009年7月14日 星期二

茶壺幻想曲

再談茶壺


         茶壺,固名思義是一種飲茶的用具。茶壺有瓷器茶壺、陶器茶壺、石器茶壺……,一般以陶器茶壺居多,尤以陶質的紫砂茶壺最受中國人鍾愛


 

石壺.jpg
 


石製茶具


        不上釉的紫砂茶壺其質疏鬆而易保暖、沒有坭味,在冷熱急速變化之中不會碎裂和滲漏,尤以宜興的紫砂茶壺最付盛名。其土質能使茶內保溫而外表不燙手,這也是一個賣點。其實這一特性在其他的地方也可找到,只是沒有名牌效應而已。


        中國人把飲茶與茶壺分割開來成為兩件事。飲茶的最高境界是品茶。中國出了一個陸羽“茶聖”,若按照他的標準處事,則很難喝上一口好茶。這種超級的曲高和寡,最後只能隱居深山了。另一類是潮州人的工夫茶,一坐能喝它12個鐘頭,也算夠畸形的了。


        陶器茶壺有它的特色,別有風味。宜興的紫砂茶壺更成了古董收藏的玩物,再也不是飲茶的用具。雖則一千幾百元有之,但它卻失去了茶壺的意義。中國人真怪,造型比實用性更看重。一般的陶器茶壺莫不會刻上一些竹草什麼的,再寫上茶香、茶趣的話語。附庸風雅一番,大家頓成“文人”矣!


        在《茶壺風波》一文中的特價茶壺,卻原來卻是好皮好貌生沙蝨。一沖熱水外表馬上熱到燙手,拿著茶壺的手一定會燙在壺面上。這個紫砂茶壺的土質的確糟透了,傳熱快如不鏽鋼般。四平八穩的中國造型,結果使我上當了。


 

ap_20090528035811341.jpg


ap_20090528035319507.jpg


(網上圖片)


        近日看到網友金珠寶釵介紹英國骨瓷茶具,很得人歡喜。它的茶壺及杯的手把造型高且向後,就是為了調整整體的重心、並把它向上移,壺咀也向前飄。不論拿茶壺也好、拿茶杯也好,手感都會舒服。人家就是先實用而後裝飾,中國人總喜歡把它倒過來以增加神秘感。


        一看就明白了主人的設計構思,土質不好其實可以用造型來補足,採用人體工程學把實用性進行提升。我忽然心生奇想:


        茶壺採用雙層結構。內層材料用傳熱快的陶,形成一個等熱的空間;外層材料用傳熱慢的瓷,形成一個保溫層。這個沖茶快捷妥當一沖即飲的快餐式“科學茶壺”,更能適合當今繁忙的都市人。黏土的性質可以用化學工藝合成,來源便可以更廣泛一些。一個瓷+陶的新品種,再配上美麗的花紋裝飾,一定是人見人愛。有誰還要死死的抱住紅紅黑黑的紫砂茶壺不放呢


        整體茶壺的設計可以由電腦完成。先設計獨特的壺身和壺咀,關鍵性的壺耳也就是保證茶壺“合理的”重心,用軟件的程式“反覆論證”決定壺咀與壺耳的合理性。


        設計遊戲程式的人,完全具備這樣的素質。香港大有人在,如果香港大學能與大陸的中小茶壺生產廠合作,一定會有豐碩的成果。工業實用軟件的推廣,對香港的工業重新上路意義是深遠的。


        附美學享受、香茶品味、效率高超於一身的“科學茶壺”,小批量生產出一代又一代的品牌何其容易也。憑藉香港人的見多識廣,商品的外形設計實屬一流。其實生產這一類的增值產品,只要政府支持,香港是大有發展空間的。求變,就有希望。重新發展香港的製造業,都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特首啊,你明與不明?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茶壺風波

身邊充滿科學


 

茶壺全家福.jpg


在廣州的街市的小舖,好多年前隨意買了一個小紫砂茶壺。小茶壺實在的好用,一晃就是幾年。


一天,不小心用白瓷茶壺加開水大茶壺的蓋滑了下來,剛好把小紫砂茶壺的咀打斷了。這個白瓷茶壺的蓋,是夫人細心的編織了一條線繫著。也就是這樣,以為萬無一失。誰知在添加熱水時就是那麼的準,正中了小茶壺的咀。損壞了的紫砂茶壺只好扔了


 

開水壺.jpg


我知道香港的茶葉舖,大都有售賣小紫砂茶壺,唯獨都沒有標出價錢。錯就錯在紫砂茶壺入了古董之列,身價可大可小,光身一個的價格相差也可很大。我不會鑒別,但求能沖茶就行。因人而異的價格往往都有陷井,我只好擦身而過。


 

外形好看的茶壺.jpg


找來了一個樣子好看的白瓷茶壺,放上茶葉沖了水,就是倒不出茶來。一看,水把茶壺蓋封住了,自然不能出水啦。茶壺蓋通常都有一小孔進空氣以便出水,我這把茶壺怎麼漏了?於是乎用手電鑽把茶壺蓋放入水中打孔,希望受力均勻不易碎裂。鋼鑽咀也好、衝擊鑽咀也好都鈍了,加大一點力,茶壺蓋一分為二。這時我才想起古老的“補花碗”工匠,用的是手拉木桿鑽、鐵釘打成簡易鑽頭的妙處。在打碎了的瓷花碗上鑽一排小孔,然後用銅線鉚上的情景。猛然醒悟是手電鑽轉速太快了,是瓷器磨鈍了鑽頭而不是瓷給打出了個孔。


 

散了.jpg


我早就注意到一些下價茶樓,茶壺咀都套上一段塑膠管。一則可使破損了茶壺咀茶壺可繼續使用,更重要的是在倒茶時調整了茶壺蓋口與茶壺咀的高度,不致操作時茶壺咀出水茶壺蓋又出水,這確實是一個低成本的“發明”。


到明碼實價的國貨公司看一下紫砂茶壺吧,少則幾百、多則幾千。這些工藝品大多造型獨特,或出自名師名窑。看到一款標出是特價五、六十元的,樣子也過得去。問售貨員為何特價?那些貴價的紫砂茶壺好在那裡?他說紫砂茶壺很難造得理想,未燒的紫砂舔土很柔軟難掌握


我問特價茶壺會不會有茶壺咀與茶壺蓋的雙龍出水現象,他說不會。


我問能否裝清水試驗,他說不可。


看看壺底嚇然的漂亮印記,我就買下了。


回到家裡滿心歡喜泡了一壺茶,上下雙龍出水使桌子濕了一大片,這才想起了特價的代價。其實就是茶壺耳的造型出了問題,使茶壺的重心向前傾得太多。唉,做買賣的怎麼會說出“商業秘密”?


 

特價茶壺.jpg


真的就這麼很難掌握了?我真不信邪!在廣州,賣平價紫砂茶壺的小店舖滿街滿巷。於是乎,來了一次“廣州遊”。


我看上了一個廿來元人民幣的小紫砂茶壺,我對小老闆提出上述同樣的問題。答覆卻是可以試水,並在我的面前表演一次。我也重複了一次,十分滿意就買下了。


 

理想之壺.jpg


我想,每日都在製造紫砂茶壺的“無名氣”工匠,對茶壺重心的掌握其實也不難。說穿了,千奇百怪的茶壺造型也是為此而設。中國人就是喜歡把一些東西說得很玄,“絕技”失傳得多,中國就越落後。現在科學技術進步,連天壇的迴音壁都能重組。香港人識少少扮代表,更就司空見慣了。


看來茶壺的貴賤並不在實用性而是升格為“藝術品”。實用物品,低價也有好東西。哈哈,經我這麼一說紫砂茶壺會不會降價呢,那就見人見智了。


 


 

﹝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