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雲姐姐
雲姐姐的《落葉》詩充滿著明亮的哲理,擺脫了天下的憂愁。
天與地我都看遍了,還有什麼遺憾!
性格決定人的思維,見識増長著人的智慧。
雲霧山中,我也暈了!
大漢族主義下的陰影
由此,黃帝與炎帝是同出一脈也有可信之處。但作為封建道德理念,“兄弟”相殘又是十分尷尬的事而不可宣揚。黃帝的氏族國與中原的原有氏族國繁衍出的後裔,在夏朝356年內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漢族的主體( 華夏 )。炎帝的氏族國被黃帝的氏族國消減得也差不多了,剩下來的逃向西北成了後來的羌、戎。另一支蚩尤的殘部在山東發展成東夷。
在大漢族主義的幾千年社會裡,“歆( 蔭 )非異類,祀非異族”的封建道德之中,除漢人之外皆稱外族,連神也不會庇蔭他,更加不會祭祀他。
經過蒙古人統治中國、滿族人統治中國的史實,“ 中華民族 ”的概念也不得不作一些修訂。
本來是死敵的炎帝蚩尤,也悄悄地走進到中華民族的範疇之內,所謂的炎黃子孫,是極其含糊的一個概念,作為後代的中國人,也不必再為五千年前的歷史( 真相 )爭論不休。大家都明白就好了。
唯獨香港的黃帝祠內炎帝與黃帝塑像成並排,創了中國的先例。特顯香港包容並蓄的可愛。
補充資料:
在《史記》中有關神農氏是否炎帝表述得很飄忽。可以推定文中的“炎帝”其實並不代表一個具體的人物,而是指整個神農氏族的群體。在封建道德倫理上,炎、黃大戰對中國人十分尷尬的事。
在《山海經》中找到了較為完整的炎帝世系表: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
炎居→節并→戲器→祝融→共工→術器→後土→噎嗚(僅活了13歲)
《山海經》內因以氏族來陳述,其世系鈙述也十分凌亂。所謂“炎帝”(氏族的首價)也在不斷的更替著。為什麼《史記》說到“炎帝”躲躲閃閃呢,雖然有一批氏族國臣服,但沒有舉行過“封禪”的禮儀,言不正帶來了名不順。偏偏蚩尤卻正式“封禪”做了“炎帝”。《史記》記下了軒轅大戰蚩尤的事跡,卻虢奪了蚩尤“炎帝”的尊號,重新大立“正統”,剷平51個蚩尤附屬氏族國就成了除去“鬼魅魍魎”之舉,這就是司馬遷筆下的“正史”!
說清楚了,大家都會諒解。幾千年前的仇還提它做什麼!認清歷史,不一定要以此為鑒來個誓不兩立。軒轅黃帝也的確為後人作了典範,他沒有為自己蓋宮殿,還善待了蚩尤氏族的後人,容許當地人民拜祭蚩尤墓塚。自己抽身游走天下四方之中。
往事多可記
雖然《隨意詩舍》輕輕的掩上了柴扉,卻留下了一段令人美好的回味。當中的人和事,又往往揮之不去。
於是萌起了重新整理詩箋的心願,輯錄成集予以發表。
我的第一篇網誌,科幻小小說《珍惜我們的地球》。在此遇上了開心的雲姐姐,踏進了我的詩篇。
《邂逅雲姐姐一年》。
新春給吳洗涯兄拜年,一時高興作詩一首。
三戰定崗山
《史記》上寫得很清楚,“三戰後得其志”。那就是兩次跟蚩尤打,兩次跟炎帝打。其中一次蚩尤已稱炎帝,統領51個氏族國。涿鹿大戰蚩尤,指的是軒轅氏族國與炎帝蚩尤的第二次教量。軒轅勝,殺蚩尤,封襌為黃帝。進行了大清洗,滅蚩尤的51個附庸氏族國。
橫掃中原。版圖東至山東海濱,西至空桐雞頭山,南至長江流域的湖南地界,北逐葷粥國至釜山。葷、粥氏族可能也是鮮卑族的祖先。
自劃涿鹿之阿為邑地,所謂涿鹿之阿是太行山東側的河北一帶。
軒轅黃帝為了控制各氏族國,設置了左、右大監作為常置機構,並以鬼神之說作思想統治工具。把蚩尤身、首葬於二處,並立二塚。仍把蚩尤作為當地的神予人拜祀,維繫管治著那地區中的人民。以左、右大監來教化所屬氏族國的民眾,選用因地制宜的一套管治方式。擺平了軒轅黃帝與蚩尤的過往關係,也就是“一笑泯恩仇”的生動例子。
自己帶領部族( 軍隊 )游走于各氏族國之間,不使他們造反。遷回太行山區為大本營,不離古氏族的遺風。遙控中原、施行教化,以免重滔炎帝的覆轍。這樣既可淡化對蚩尤氏族的大屠殺的陰影,同時把黃帝自己也神化了。
軒轅黃帝明白:留在中原會激起更多的氏族仇殺。游走于各氏族國之間,卻是軒轅黃帝一著明智之舉。
最後,他得以萬世留芳!
軒轅黃帝娶西陵之女為正妃。從這一點來說,也就是軒轅不敢忘本而留戀陝西老家。
黃帝崩葬橋山,也是一種魂歸故土的信仰。流浮山半日遊
有十多年無踏足流浮山了,忽然想起到流浮山吃炸生蠔,此等的美味猶然留在心中。怎麼的去法,印象卻蕪糊了。
打開地圖,它就在離天水圍很近的地方。憑直角坐巴士到天水圍,大概步行也不會太遠。沿途我就留心到,在元朗有一路流浮山巴士。帶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一直到了天水圍的巴士總站。
一問,竟然冇人答得出流浮山如何去法。或者我問的都是新來的新移民?左轉右轉找到了綠色小巴34A 寫著流浮山的站牌,生晒半個鐘仍未見有人與共及小巴的蹤影。一枝礦泉水都飲完了,於是乎只有重搭巴士出元朗再坐K65前往流浮山。
K65是西鐵的穿梭巴士,與綠色小巴34A 有很長的一段路線重疊。原來K65全程3 . 60元,綠色小巴34A 是5元。怪不得老土的我要生晒了。
地圖在香港只能作為參考。千萬不可以自作聰明,它可是航空影像啊。忽而想起兒時的警句“望山跑死馬”。一條小溪在前面你就得繞一個大圈;一大段的貨櫃場攔阻,此路也是不通。路牌也是專為駕車人士而設,行人怎麼也到不了對面的馬路。
今日的流浮山確實是泠落很多了。大概只有早上曇花一現的魚市場較為熱鬧,其餘都顯得是水靜河非。在埗頭的湮霞中看到一條西部通道的大橋,岸邊彎著一隻深圳牌號的黑色無人小艇,兩隻白鹤在岸邊的蠔殼中尋找著還有可吃的東西沒有。偶爾在海面低飛,看看能否尋著魚兒。……,一排排空空如也的鐵架、以及關了門的鐵皮屋,也像宣示著有人來過。……,沒有了廿年前我印象中的風光。
好在還有十多間的酒家開門待客,一條越來越窄的小巷還有擺賣鹹魚、花膠一類東西的小販。
流浮山給我印象中最好的東西就是油炸生蠔、以及漁村的風光。今日的流浮山使我有點諳然,香港的一切都在消失之中。這是不是中國式都市化的共同命運?為什麼在台灣、在西歐就可保住往日的清幽?是極度的貧窮而引致爆炸性的向錢看、還是什麼的?……是當今的中國人太現實了嗎?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不時還有一些“一日遊”的本地公公婆婆團前來懷舊,村中還有兩檔賣活海鮮的魚店,說明還有駕車人士的光臨。各酒家都為之免費泊車。
雖然是今非昔比,但還是有它的生存空間。不“大刀斬客”才不致給自己找上了絕路,起碼旅行團也常會光顧,說明消費也算合理。
也是食海鮮的鯉魚門,生雞入╳雞出的作風,試過一次就怕怕。今日的不振也就是殺雞取卵的結果。雖說是世界在變,但也得是經營有道。值與不值,顧客心中有一把秤。
單是炸生蠔,在珠海吃過;在鯉魚門也吃過;就是沒有流浮山的好。
當日艷陽高照,還有人在海邊開蠔生晒。真是如假包換的了。
流浮山的炸生蠔,確是有其特色。外脆而內嫩,口感甚佳。急汁、淮鹽加生食的唐生菜,大有往日的古風。像吃生菜包、也像吃麥當奴;全無油膩的感覺。
在珠海蠔場吃過炸生蠔,真是不知所謂。一些香港師奶寧可生蠔新開、加上鮮檸檬汁,大膽非常、像壽司一樣吃得津津有味。老子看到蠔塘的水、食慾就大減了,因我還未帶俻整腸丸,只能望而遠之。
一碟蒜蓉蒸勝瓜、一樽啤啤加一碗白飯,誰知竟可飽兩餐!一碟飯後甜橙,嘆足幾個鐘頭泠氣。埋單150大元,在旅遊區內亦不算太大的消費了。
沿途欣賞田園風光、遠離石屎森林,也可是假日的一大去處。
貼上相片幾張,證明冇花冇假。炎帝不是一代人的首領
神農氏後期,為了爭奪生活資源和勞棣,各氏族國互相征戰並向東遷徙至華北平原。軒轅一族因為對炎帝負有征討不納進貢氏族國的職能,所以多氏族國投靠軒轅是合理的解釋,大有“ 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味道,軒轅氏也是個善戰的一族。只有能與之抗衡的蚩尤氏族國不服,所以才有日後踏平“蚩尤氏”的決心。
炎帝( 榆罔的前任 )對軒轅氏族國不斷強大感到不安,所謂“炎帝欲侵凌諸侯,諸侯咸歸軒轅”也就形成了兩大派系的對疊。
軒轅氏族國東遷,初定都於涿鹿。涿鹿本名彭城。因對炎帝有功而封“熊”地,改稱有熊國之君。軒轅帝生於壽丘,即今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熊”即今日河南新鄭市。現在的新鄭市有一黃帝故里的旅遊景點,裝上了現代古蹟的若干標誌。一下子矯枉過正,炎黃勝景遍中華!
上古的人皆以封地國作為姓氏,也就說是屬那一國的人民。由於戰爭和封地的原因,人們經常改姓是很平常的事。軒轅姓公孫也好、姓姬也好都顯得無關重要,只代表了後來的第一任黃帝其人而已。
炎帝( 榆罔的前任 )曾與軒轅氏族國大戰於阪泉之野,軒轅敗于炎帝。炎帝初建都于陳(地名),又徙魯( 山東 )。長於姜水,曰勵山氏。勵山在今隋州隋縣北百里,春秋時為勵國。阪泉在涿鹿東南某處。軒轅也曾敗于蚩尤氏。蚩尤氏定都何處不清不楚,約在山東一帶的地方。後山東地區把蚩尤奉為神,不是把他作為戰敗者而是英雄。這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例子,蚩尤是戰神。祭祀蚩尤成民間風俗,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炎帝榆罔被蚩尤氏所敗,棄帝逃到涿鹿求助於軒轅。軒轅經過飬晦生息、改良干戈後,聯合眾氏族國在涿鹿之野大敗蚩尤。以前的地域觀念十分無蕪糊,所謂涿鹿之野也無具體的地方,只有大慨在涿鹿一帶而矣。其實三次大戰的戰場都不是在同一地方,不過都在華北平原是無可爭辯的事實。要知識還是要顏色
近日從電視得知:年初教統局提出學生的課本擬用單色印刷,以降低學生家長的負擔,竟遭到全香港的課本印刷商的反對。為什麼呢?
目前又是學生購買教科書的時候,教科書的年年升價使學生的家長大吐苦水,大有吃不消的感受。一個中、小學生,一個學期的書籍要二、三千元。一個香港的低收入家庭,如果有兩個小孩子讀書,他們的生活費還有多少?
香港政府不是要紓解民困麼?是支持教統局還是支持出版商?或以“不干預市場”的這一高招來變相的支持出版商?
煲呔的民望為什麼會跌至歷史新低?為什麼永遠都是孤家寡人?他連下屬部門的積極倡議都不支持,政務官員如何能支持他工作?寧可為每個學生撥出千元的書籍補貼,也不敢觸動商人的利益。政府的公帑就是這樣的流失了,也難怪這一個曾蔭權的商人政府處處為民眾所譴責。
規定教科書三年改版一次可不可行?因應科學技術的進步而插入補充教材又行不行?使一部分的教科書也可以循環使用,以適應貧困的學生。政府天天說環保,這也算不算為環保做一點好事?
教科書年年改少少、彩色粉紙印刷、大量的人工畫圖,又為的是什麼呢?說穿了就是要維持高額的利潤!政府大概不會不知道,只是裝聾扮啞而已。高官不是精英嗎?如果一切都是那麼的糊里糊塗,不稱職的請他們下台好了。
出版商說:香港教科書的彩色粉紙印刷不能走回頭路了,正如現在不能要大家看黑白電視一樣。果真是這樣嗎?
教科書是給學生讀的。學生需要的是知識還是顏色?他想過了沒有?似是順口開河的背後是:若不如此,我何來高額的利潤?
營商是要講利潤,但要來得合理。聽說台灣的教科書是限價的,也就是說政府已經考慮到利潤的合理性。大陸的教科書是得到政府的補貼,也就是說政府已經考慮到利潤的合理性。教育是國家政策的一環,國民教育政府要干預,全世界都一樣。自由社會就可以全部放任,是那一家的邏輯?唯獨香港政府可以不理?一切遷就出版商?真是天下的奇蹟!
教統局可不可以出一奇招。以今年的教科書為基數減價50﹪;提出明年的教育大綱;公開向社會招標(包括大陸的印刷商) 。因為本地不能解決的紓解民困,借助一下外力也是無可厚非的。只要是為香港人謀幸福,何樂而不為呢?相信有良知的香港出版商也會支持的,事情一定能辦得好。一切都是公平競爭、市場調節,合理的價格和合理的利潤就出來了,何必一定要政府教路!
炎帝與黃帝的恩仇
《史記》是正史。歷代的史學家皆有評價及注釋,給我們閱讀增加方便。當然很多的評論是有著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的,我們也不會全盤接受。
爾後,很多史書都秉承《史記》的說法流存下來。作為第一部史書的《史記》作者司馬遷,要適應時代的環境才可得以流傳,不得不借著封建道德的理念。有的地方寫得很婉轉,但還是可以窺視出歷史的真實一面。
書是焚不盡的,野史多以正史為引子,很多鮮為人知的事就這樣在民間傳誦開來,對歷史進行補充。
黃帝者,少典次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古時的“子”字可解釋為子孫,故次子應解釋為少典氏族的後裔較為恰當。長子又是誰呢?炎帝在黃帝之先,於是乎炎帝是少典氏族的長子也就順理成章了。
從軒轅善戰、能成為氏族國之首,不象是久居黃河中游的氏族的特性。遠古,那裡是比較容易獲得生存的環境,大動干戈的情況一般不易發生。把神農氏與炎帝氏族融於一體見解,以後獲得普遍的認同(?)。他們都源自陝西的黃土地,膚色偏紅。軒轅氏族膚色偏黃,是古人把他們作區別的唯一標籤。古時人們對顏色分別不會太嚴格,紅與黃的界定亦不會很嚴謹。同宗之說也就有其意義了。
陝西的南部是秦嶺。生活在高山的人,因海拔高、紫外線強烈使皮膚偏紅,與生活在黃河流域的黃皮膚人也是有一定的區別的。
( 熊 )軒轅能聯繫羆、貔、貅、貙、虎,以野獸作為圖騰的氏族國,說明了軒轅也非源自華北平原的原住民。
從一些中國的神話圖像中,我們發現“盤古氏”、“神農氏”、“蚩尤氏”皆畫成魍魎之狀,衹說明他們是神而異於人類。唯軒轅黃帝才具人形以茲區別,是因為篤信他就是漢人的祖先。施與受是相互相承的。“施”是出自內心、出自善意;“受”是表現感激、接受關懷。
一場汶川大地震,把中國人的道德觀念顯現無遺了。
中國是崛起了,成了一個強國。人們的思想面貌看來還未配套,也反映到施與受的層面之中。
汶川大地震是一場災難,是誰也不希望它的發生。自然災害發生了,人們就要重新站起來消除創傷。大家都向受災的人伸出了援手,災民也在政府的支援下相互自救。
一隊隊的救援隊伍衝向災區救人、一車車的救援物資運往災區救人;一場場救出被埋者的喜悅、一幕幕看到受援人士的安慰,都使香港人為之落淚。
解放軍受命排險、傳媒24小時報導災情,把全中國人的心都拴在一起了。要救助四川受災的同胞,香港人捐款賑災不遺餘力。
全國總動員接受四川的傷員,使他(她)們盡快康復;各大城市吸收災區的學生孤兒、使他(她)們擺脫地震的陰影,健康成長。
災區的公僕可能是出自救急心切,都希望明早醒來一切都像昨天的一模一樣。要價過高,聽說有所微言。“聽說”不一定是真,可以姑妄不聽。
香港能為四川災區做點什麼呢?煲呔帶領一眾高官前往視察。可能一時漏了口風要動用百億,引來了地方的公僕這也要、那也要的回應。……希望建一間香港一樣的學校,一切都向香港睇齊;……;希望……。一段新聞給香港傳媒播了出來,港人嘩然。
香港議員代表團重踏四川之路,地方公僕不竟是少見大場面。以為“議員代表團”不外乎城鎮的人大代表,比自己的級別還低。議員提出專款專用、要監察款項的用途及報告,公僕即時變臉。
香港的議員每年假期都會出國旅行,見多識廣。地方公僕除非有幸全國會議,不然也不會繆然進京的。
議員代表團草草結束了行程。
香港的議員連香港政府都要買佢怕,首次批出20億賑災。
特區即時要為之補鑊,聲明賑災款的上限只為100億。
死未!
施與受本來是一個良好的事情,一下子變得面左左。
中國人的思想提升,是要一個長期的學習與薰陶的過程。
香港人與四川的地方公僕差多少?老子曰“少少而已”。
尊重歷史
有旅遊書編出了一段很風趣的故事:人民確實很擁戴軒轅黃帝。當軒轅乘龍升天時,都拽著他的衣裳。凡人又怎能升天呢?後來卻把軒轅的衣著拉扯破了而掉回地上。以後人們就立了一個“衣冠塚”,來紀念軒轅黃帝。
黃帝陵相信連衣冠塚也不是。以後幾千年來的征戰,還能找到軒轅黃帝的衣裳嗎?中國人就是對“有墓為證”深信不疑,神話傳說就變成了真實。
今日黃帝陵的石碑是郭沬若手書,一九五八年立。
塚後有一石碑“ 橋山龍馭 ”,因漢字“馭”可作“御”解,即此乃真龍之地也。據史載:“ 橋山龍馭 ”碑立於明朝 嘉靖年間,但都是後人所建。
姬姓氏族在陝西省的岐山捲土重來,滅( 商 )紂而建立周朝,定都長安。姬姓由此壯大,後來“東周 ”遷都洛陽重新回到河南( 省 )之地。事隔千年,兩次黃帝後裔的溶合是組成漢族人文的基礎。
硬把炎帝也劃入其中,也就是刻意淡化黃帝與炎帝曾打過仗的史實。在中國的歷史上怎麼可以有炎帝和黃帝同時存在的可能,用我們都是黃帝的子孫的提法,看來還是更貼近歷史。
現在中國有50多個民族的事實是幾千年歷史發展的結果,也不必刻意去“ 集大成 ”,硬把炎帝也拿來充數。因為這樣會把事情弄得更糟,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今日、一切都會受到挑戰!
五千年的歷史已成過去,也不可能用現代的眼光要求古人。這樣一來,大家都會很尷尬。我建議:用我們都是華夏子孫一詞可能更會貼切一些,亦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爭抝。
夏朝的中華大地,才真真正正像一個國家了。自夏禹的兒子開始建立的夏朝,是一個大大的國家!她存在過432年,整個的中華民族開始壯大。
歷史就是歷史,也不必重塑過去來個新瓶舊酒。不斷的擴建黃帝陵、石刻之類走回复古之路。
在科學昌明的今天,黃帝陵香火之鼎盛卻也空前。讓軒轅黃帝也安靜一點好不好,再不要撩起他過往的不安。
中國人如能正確看待自己的歷史就好了!現在中國大陸新建了很多“現代的古蹟”,隨著接觸世界資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他們想到的又是什麼呢?
如把故事越吹越大,它的誠信就越來越受到質疑。好心反而把事情鬧翻了,何苦!
2007年5月1日起,在鄭州一座高百多米的炎黃二帝石塑像也成了一旅遊景點,他們真是如此面貌嗎?
識搵食
通貨膨脹令全世界都“受惠”。抗拒通脹雖然都屬政府的事,星斗小民卻又要好自為之。除了節衣縮食,那裡有平嘢,相互告之。
最後的結果是什麼?世界經濟大瀟條,大國將跌得更慘。小國已是跌無可跌,大富豪去食鹹魚青菜,簡直是自作賤。
老子有個老友,曾經開過酒樓。他每日必飲早茶,哪裡有平、靚、正、一定通知。
不要以為屋邨的大排檔就最平(便宜) ,大酒樓一定冇平嘢食。喜歡飲早茶的朋友只要行多幾步,荷包就可能即時増值。北角、銅鑼灣、灣仔,就有不少的這類的酒樓。飽餐一頓,午飯都悭埋仲可以四圍走。
在酒樓密集的地區一則競爭激烈,二要支撐門面。伙計人工、燈油火臘已是已出之數,早、午,晚三餐食品不同,價格可以拉上補下。只要口碑好(包括服務好),這也是一招致勝之道。
先看一張點心單味味6 蚊。老子與朋友兩碗生滾魚腩粥,一碟煎三色糕、炒米粉、懷舊馬拉糕,依書直說30大元 (茶錢未計) 。你去邊度搵吖?兩個人已經夠飽(當然還飲了幾壺茶) 。
間大茶樓內景都唔失禮吖,食物都算幾好睇,食落又都幾好味播。超值嘞卦!
識搵食,係唔啲同啲嘅。
黃帝的來由
觀看當今的地圖也可發現,河南與河北兩省均屬華北平原、河湖眾多,是古人漁、獵賴以生存的理想之地。河南省是一個氣候南北過渡的地區,所以才有大霧天軒轅大戰蚩尤的故事。指( 北 )南車有大建神功的奇蹟,永遠指著北方蚩尤的所在地而不致迷失方向。
涿鹿之戰確立了公孫軒轅稱帝的基礎,封禪後改稱為黃帝。
據史書記載黃帝姓姬,群居於姬水一帶。炎帝姓姜,群居於陝西省岐山一帶。嚴格來說公孫軒轅是與炎帝而戰,落敗的炎帝的一族,形成後來周朝的禍患羌族和戎族。至於姬水在哪裡,卻也含混不清。從後人為黃帝所立的陵墓在陝西黃陵縣北橋山,說明了他是魂歸故里了。
軒轅與蚩尤都各為陝西的一支宗族,他們都向東入侵黃河流域的華中平原。後來蚩尤東遷至當今河北偏北,軒轅東遷至當今河北偏南。以“水”字作為河流名字的以湖北省靠近河南省處較多,不過它們大都匯入長江而並非黃河。照此推論,所謂姬水一帶只是搪塞之詞而已,不然何來“正宗的”漢族子孫?
居住在黃河中游的人與蚩尤大戰的涿鹿之地相距甚遠,它位於張家口以南的桑乾河畔。軒轅氏也應是居於河北境內或五台山一帶。
據說蚩尤有兩個墓地。其中一塚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間常在十月祭祀之。另一肩脾塚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塚相等。但都不以炎帝呼之( 只稱蚩尤墓 ),可見還是內外有別 ( 就是不承認蚩尤曾為炎帝的這一段史實 )。
想知道指南車是何等的模樣?香港的粉嶺的黃帝祠內就有複製品可供瞻仰。這座實具藝術價值的旅遊點,氣派亦是不凡。周圍都有深黑色的龍柱,門前的一對白熊猶其可愛。
﹝待續﹞
名牌魚蛋“小食”
我歡喜懷舊,得閑四處走。香港有冇著名“小食”,相信不是人人皆知。
大排檔式的食店要在門口大排長隊等位的,記得有大碪村的“担担麵”。一間不大的市井舊舖,用傳統的竹昇人工趕麵。每日賣200碗,下午一早就賣完了。
是不是很好吃,真是不得而知。幾次經過門前都給人龍嚇怕了,只有悻悻然而離開。
大碪村清拆了,“担担麵”也就失踪。聽說後來在尖沙咀黃埔花園重新開張,我卻不感興趣。因為沒有了昔日的氣氛,心情就要大打折扣。
香港的發跡從漁村,魚蛋“小食”也就世代相傳。各人自有各人的“秘方”,相互誇耀。門口大排長隊等位的有幾間呢?……
筲箕灣是漁港兼避風塘,魚蛋“小食”真有兩手。在東大街對面兩間的《安利》粉麵店,卻也是門庭若市。自譽“駞名港九”真與不真?入店看一下“名人榜”上的食客簽字便知了。前任局長馬時亨,中文還算不錯。
要了一碗招牌“魚片、魚蛋粉”( 不貴 )。
魚蛋特式:外韌而內鬆,鮮味尤可。粉滑湯甜,一流。難怪門前停滿了私家車。
香港仔更是百年的出名漁港。一間山窿(謝記)魚蛋麵 (此處炸魚蛋最威)一隣兩間相連,中間一小門。像我這樣高大威猛的人,必須低低頭而過。
為何稱“山窿”?據聞:在香港仔未大發展之前,此舖開在山凹之中。內擺木方桌三張,真的必須低低頭而入,人稱涓(鑽)山窿。
因魚蛋麵美味而聲名大噪,“山窿魚蛋麵”一傳千里。
當今不少的人士,架車入香港仔專程為吃山窿魚蛋麵。平日也有不短的人龍買炸魚蛋回家吃,慢慢品賞。
奉勸大家想吃山窿魚蛋麵,不要選在公眾假期。
一條不顯眼的橫街窄巷停滿私家車者,車主都是識食之人。
魚蛋特式:鮮味,功力十足、肉韌而甘,自有一番風味。正宗豬骨傳統湯底,全無味精、一食便知。一流。
聽說趕麵亦用人工,食完老子大讚好嘢。
店鋪古式古香,賣相亦很合襯。
平價都有好嘢食,唔一定要上大洒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