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鈔票的血與淚

                                            黃金還是中國人民心中的寵兒


 


                             

麥積山金幣.jpg


 


        近日從電視中看到有大陸的年青人手捧著金條的歡快場面,使人們回想起“黃金保值”的年代。那時的金價並不算太高,很多人都曾擁有過金條的日子。一般的是 五兩 或10( 金鋪出售的有5兩 的金條或更小的黃金粒,銀行出售的為10兩 一條的標準金條 ;國家金庫儲備的是400兩 的金磚 ),它從來就沒有以斤來作單位的 ( 遠古時候的帝王賞某臣子幾十斤黃金的描述,其實就是銅。那時的銅還算貴金屬 )可見黃金之有價。 一兩 幾分的金飾,人們也是樂在其中了。


        以往一段很長的時間,黃金( 不是飾金 )價是比較穩定的,使人們對它增加了信心。積蓄了一些錢也不忘買些黃金以傍身,就算有一點 一兩 幾分的金飾也好,這屬於他們的一點“救命錢”。1949年到香港南來的上海人,就是以多少金條為“頂手費”湧高了香港的房租。藝人 八兩 金,可能又是以他配戴像鐵鍊般粗的頸鍊而成名人。是不是真的有 八兩 並不重要,其目的就是顯其“豪”。


        擁有金介指、耳環、項鍊、手鐲的人越來越多,漸漸的也不顯得是一件太奢侈的事了。在50年代,黃金價也不外乎是300 ~ 400港元 一兩


        世界上的“權威”和“有心”的專家開始咀咒黃金是“野蠻的遺跡”,原因是黃金的“權威性”嚴重地窒礙了國際銀行家 ( 國際大鰐 )掠奪世界資源的野心。紙幣和股票雖然在歐美盛行多時,也起動了生產經濟的騰飛。作為紙幣 ( 因它當時還是以黃金作後盾,只有在1935年全世界都廢除“銀本位”時,確立了紙幣的法定地位時才可稱為鈔票 ) 它對通貨膨脹和通貨收縮中,卻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隱藏在背後的國際大鰐可以不露任何痕跡,逃過了人們的咀咒。


 


( 待續 )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