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9日 星期三

香港歷史所牽涉到清朝的一些人和事 ( 四 )

( 續上頁 )

        琦善自辯可見他仍不罪己,還在玩文字遊戲。誤國誤民,只落得抄家坐牢的下場(內庭檔案 00175~00177)。不過,有一點琦善確是了得。(內庭檔案 00229)的問斬聖旨卻能變成一張廢紙。多次“將功折罪”升降乃頻,簡直笑話連篇。胡塗皇帝胡塗臣,皇家的《清史列傳》也一樣是混帳的文墨。

        琦善到達香港之後進行過多次會談也會記錄在案,包括一些秘密資料。英國人義律向琦善演示了軍力,雖有林則徐、關天培一類戰將,使琦善更覺得清朝的衰敗不能與之抗衡。

        18412( 道光二十一年 )廣東巡撫怡良把香港政府的第1號公告抄報上奏皇帝,為邀功而多加筆墨也在意料之中。其中:“ 香港出現英示:……爾等既為大英子民,自應順之…… ”,道光皇帝見奏後悖然大怒。於是借題發揮翻琦善的老賬,力數琦善草簽了割地賠款的不是(其實所謂《穿鼻條約》並無草簽,怡良本人也是妄聽一面之詞並無查證)。於是降旨(內庭檔案00175~00179)

                    

                  

                  
                                   

 (繕正如下)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六日內閣奉:

上喻前因英逆日肆猖獗,降旨令琦善嚴密防範。如有必須攻剿之處,不可遷延誤事。嗣因該夷攻占砲台,特將琦善交部嚴議。仍諭令奮力剿除以圖補救。乃琦善到粵以後,甘受逆夷播弄。即經諄切告誡,迷而不返。自稱專辦夷務,不令阿精阿、怡良等與聞。疊次奏報情形,非係開脫逆情,即屬代求恩宥。於一切防守剿堵事宜,置之不問。並因該逆有繳還定海之言,輙將義律呈遞伊里布文件及該夷目給與留浙頭目夷信,由驛遞交伊里布,以致伊里布聽信順從遲延。觀望本日據怡良馳奏,英逆投遞逆詞,並在香港地方出有偽示一摺。香港地方緊要前經琦善奏明。如或給予必至屯兵,聚糧建臺設砲,久之覬覦廣東,流敝不可勝言。旋又奏請准其廣東通商,並給香港地區泊舟寄居。前後自相矛盾,已出情理之外。況此事並非奉旨允行,何以該督即令英人公然佔踞?據怡良奏報英逆盤踞香港稱係琦善說定讓給,已有文據。並偽發告示稱該處百姓為英國子民。覽奏殊堪痛恨!朕君臨天下,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琦善擅與香港、擅准通商,膽敢乞朕恩施格外。是直代逆乞恩,且伊被人恐嚇。奏報粵省情形妄稱地利()無要可扼,軍械無利可恃,兵力不固,民情不堅。摘舉數端危言要挾。更不知是何肺腑?如此辜恩誤國,實屬喪盡天良!琦善著即革職鎖拏,派副都統英、隆並著怡良揀派同知知州一員,一同押解來京,嚴行訊問。所有琦善家產,即行查抄入官。欽此。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又下詔暴( )逆人罪惡。特命宗室奕山為靖逆將軍,湖南提督楊芳、戶部尚書隆文為參贊大臣。聲罪至討。

        清朝腐敗國弱,屢受洋人欺凌。道光皇帝還無半點反省,加罪於琦善以為便可了了。不過正史就是這樣,皇帝永遠是對的。

         

       

        後來史載的資料是,我(皇帝)叫你琦善的作法是先拖住英國人,爾後伺機再行抗爭並把這一口訊傳給奕山。奕山再往下傳,大家都知道這是廢話,都用其他理由拖了下來便沒有下文。你看皇上多英明,他也曾爭取過香港的回歸,以後便名垂青史!?

        我想說的一點就是,琦善不夠欽差大臣耆英狡詐。兩年之後欽差大臣耆英到香港,《江寧條約》正式換文。後給道光皇帝談及香港,就把香港說得一文不值,道光皇帝卻毫無反應。

        道光皇帝給琦善談判的底線是什麼,這也許是破解琦善不用問斬這一個謎的關鍵。讀歷史很是有趣。正史上的斷層,會在人們不知不覺中浮現出來的!

        從“關於穿鼻條約”一章中有關琦善與義律的文件往來之中,沒有找到違反皇帝聖意的心態,也沒有獨斷專行的本錢。虛弱的朝庭只有虛弱的使臣,琦善也只不過是替罪羔羊而已。

 

    註:有關內庭檔案影印件均選自“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公開的資料

2 則留言:

  1. 琦善應該到得應得的處罰。

    回覆刪除
  2. 琦善乃道光皇帝為塞眾人之口的替罪羊罷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