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香港歷史所牽涉到清朝的一些人和事 ( 三 )

琦善       

琦善,正黃旗人。先祖對清朝的統一有功,世襲一等侯爵。後升文淵閣大學士,道光十八年任直隸總督。此人善諂媚,很能迎合胡塗皇帝的意願,得到道光皇帝的倚重。曾多次革職後又复升職,在皇家選撰的《清史列傳》中也都為他塗脂抹粉。碌碌無能卻也官運亨通。

        英軍艦進至大沽口,琦善宴請義律面談,代轉奏英國議和要求。許以將派重臣赴粵進行談判,促英艦退回廣東。

        爾後,琦善以欽差大臣身份與義律在廣東會談。這個草包大臣並無智慧可言,一開始便亮出了賠款的底牌,繼而只是採用拖延手法。全不顧國格願代英人轉遞公文,玩弄一些無棱兩可字眼還自以為得意。把廣東沿海兵防撤了以示和談誠意,這一切正好落入了英國人的圈套當中。

        還在談判之中,英國人在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三( 1841年1月25 )搶先強佔了香港島。

        繞過了琦善,在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八,英國人給大鵬營協鎮  賴恩爵 去了一道公文,謂琦善己許香港島給英國了 ( 內庭檔案 9222 36)

      

        上述為繕抄存本。使用了照會字眼已屬不妥,是英國人直接向清朝官員下達命令。為了便於閱讀特繕正如下:

        大英軍師統帥水師總兵 官 佰麥 為照會事。

        照得本國大臣義 與欽差大臣 爵閣部堂 琦 說定諸事,議將香港等處全島地方讓給英國主掌,現有文據在案。是該島現係歸屬大英國主治下的地方,應請貴官速將該島各處所有貴國官兵撤回。四向洋面,不准兵役稍行阻止,難為往來商漁人民。維思兩國現議和好,本統帥杲望幸可常遠相安,自必盡心竭力以保各事善妥。而貴國官如有滋擾阻止,使民不安,係貴國終非誠心求和之明懲,本統帥定必查照嚴辦。本統帥存心誠信,先應明白指示,望免爭端為美。為此照會,須至照會者。

        右照會廣東大鵬營協鎮 賴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初八日

        大鵬協副將賴恩爵不知就裡,報上司廣東巡撫怡良。怡良也非善類,轉抄了賴恩爵報告的內容也歷數了琦善的一些不是,一迸飛奏京城。道光皇帝聞報震怒降旨:

覽奏,曷勝憤懣。不料琦善怯懦無能,一至于此。該夷兩次在浙江,粵東肆逆,攻佔縣城砲台,傷我鎮將大員,荼毒生民,惊擾郡邑,大逆不道,覆載難容。無論繳還定海,獻出砲台之語,不足深信。即使真能退地,亦只复我疆土。其被戕之官兵,罹害之民人,切齒同仇,神人共憤。若不痛加剿洗,何以伸天討而示國威?弈山、隆文兼程前進,迅速馳赴廣東,整我兵旅,殲茲丑類。務將首從各犯,通夷漢奸,檻送京師,盡法處治。至琦善身膺重寄,不能聲明大義,拒絕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且屢奉諭旨,不准收受夷書,膽敢附摺呈遞,代為恳求,是何居心?且據稱同城之將軍、都統、巡撫、學政及司道府縣,均經會商,何以摺內阿精阿、怡良等並未會銜?所奏顯有不符實。琦善革去大學士,拔去花翎,仍交部嚴加議處。欽此。

        琦善上本進行申辯奏摺卻也精彩(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己已日),特抄下部份共同欣賞(附繕本部份原件)

        

(繕正)

        ……該夷得步進步,而奴才則可緩即緩。惟地方一節,雖僅許其請,給寄寓一所(何謂一所?),並無全島字樣。並未向其指對地段。而該夷旋於本年正月間前赴香港,先行佔據。擅出偽示。適奴才親赴虎門,據該夷於舟次求見。即經奴才面向辯論。已據請照澳門之例,仍歸地方官管轄。但仍堅請全島。亦經奴才據實責閡。

        茲蒙垂詢香港地勢情形。查香港離省()四百六十里,孤懸海外。較澳門為尤()遠,衹係全島中之一隅。其餘毗連或又名大潭()、又名裙帶路、又名赤柱、又名紅香爐。就全島而論,東西約長五十里,南北約寬二十里。就香港(港口一帶─即香港村)而論,東西約十里,南北約五里。島內間有民房,田產較別島為少(不知與何島作比較?) 。奴才權()就香港(香港何所指,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他自己都有兩個答案。)酌請裁給。今夷藉圖全島,是其得隴望蜀,狡詐成性(自己中招,還好怨人。)

        奴才現蒙鴻茲人,逐格俯鑒至誠,不加全罪,仍諭令羈緳防範。奴才具有天良,感而益奮罔,教不竭力。……

( 待續 )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