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 水落石出
午餐歸來重回到木先生的家裡。稍事休息,高先生便打開了他的手提電腦。調出了有關《上博圖》的資料,開始了他的偉論。………
趙元的《合溪草堂圖》畫於元朝末年﹙1363年﹚,距今640年的歷史了。作偽者的心態就是想模仿出幾百年的“生態”,似是聰明的“創舉” ,也往往使自己陷入永不翻身的境地,反映在“陳舊”的誤區。
一:作偽者明白趙元的《合溪草堂圖》是幾經戰亂可能造成古物的損傷,如何反映“損傷”費盡腦汁。殊沒有想到中國人對古畫的珍藏多於欣賞的事實,畫圖見光的時間其實是很短暫的,大大的減少了畫面的“損耗”。《上博圖》的畫紙的“人為損耗”明顯的與圖上的字跡“不同步”,也就是先“陳舊”了畫紙再寫上字。
二:在標題的說明上有意制造“丟失”的字,使用了“脫落”和“滲化”反映時間的久遠。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丟失”的都是關鍵的字。作偽者忘記了,在自然狀態之下其可能性的機率是極微的!!
“莒城趙元為玉山主人作《合溪草堂圖》”的篆書“趙”字,“丟失”了一截。作偽者引用的“論據”是趙元給朱元璋殺了。細想想,把一幅上的字改一點點,就能逃得過“大劫”?朱元璋的文字獄是極其厲害的,趙元的《合溪草堂圖》的收藏者一定是把它毀了。所以趙元的《合溪草堂圖》的畫稿才沒有被人追問,以為事情就此完結了。趙元的少有作品當時大多存於宮中,才有可能保留至今。
“丟失”的字,表現在重要的日期和地點上。“………至正癸卯冬至日”中的“卯”字。文中“………水聲南玄是潮音門”指出特定方向的“南玄”等。
三:至於趙元的畫風問題,又是至關重要的。《合溪草堂圖》是趙元前期作品,粗獷的風格主要是表現出山林、岩石意境的開闊。在一幅趙元的《陸羽烹茶圖》的細部便可看得出來,人物也只是粗略的幾筆。
趙原﹙元﹚後期的作品卻是一改畫風、效法畫家王蒙,圖畫變得細膩。如《晴川送客圖》、《溪亭送客圖》,人物的筆工生動活潑、真是天淵之別!
因為趙元的《合溪草堂圖》早已失傳了,或許作偽者也曾看過臨摹的《合溪草堂圖》圖照。一時只能找到趙元的後期作品,於是“獨創”出一幅《上博圖》來。乾隆皇帝喜好古畫也是人所共知,用番薯刻一個“乾隆御覽之寶”印章何其易也。況且,一般懂繪中國畫的人都會篆刻。把假畫混入市場又何等容易。“獨特”聰明的人,怎麼會想到這也是他最大的敗筆!
民國初年故宮畫冊的普及,依樣畫個乾隆印鑒也不算犯法。仿古假畫一時成風,買畫的人有幾許的鑑別能力?也容易被奸商蒙騙。鑑別是一門大學問,要掌握的資料也多,不是兩三年便可成家的。高先生也用了近半年時間,只在單一的圖畫上有一點收穫,只是托天時、地利、人和所賜。
四:“后渠寶笈”印章的錯誤使用,使《上博圖》落得了假畫的壞名聲。凡宮殿中涉及皇帝的印鑒都到一個“寶”字,以區分其他的皇族。而這一類的印鑒,都會莊重的蓋在當眼之處。《上博圖》的“后渠寶笈”印章卻蓋在圖畫的右下方,且字跡蕪糊不清。
雖有“后渠寶笈”印章的畫,不一定皇帝都會看。但皇帝看過又蓋上╳╳御覽印章的,均有珍藏府庫的印鑒作為歷史資料並入冊登記。《上博圖》明顯是違反了這一規矩,成了假畫的又一鐵證。
………
圖文並茂使在座的人心服口服,最興奮的莫如錢先生了。高呼:“高先生真能人也”!高先生合上了電腦說了句:“依書直說,多謝抬舉”。
從中午直到傍晚,氣氛一直高漲。錢先生忘形的把桌子一拍:“今晚沙田畫舫,我請客……”。
…………
幾天後,高先生收到了錢先生的電話:“……一切順利,我已返到美國了,多謝你的甄別獨到……有人跟我洽談割讓事兒……”。
高先生感到欣慰,因為是做了一件助人為樂的事。一切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又埋入到他喜愛的歷史故紙堆中尋找它的秘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