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4日 星期日

因人而異的正統

什麼是“正統”


         中國歷史均以正朔﹙統﹚為記載的依據,閱讀時要加入當時的背景來理解,才能還歷史的本來面貌,也就是要有向前看的觀點來審視歷史!因為儒家思想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的影響,成王敗寇的思維往往注入到了“正統”中去。


        姬發征討商紂王,《史記》寫得很離奇:紂王無道,其兵皆倒戈相向依附姬發。紂王兵敗自投火海而死,至於嬖妾二女也自殺身亡。他們全都不是姬發所殺,以顯他老人家的仁。


一句“正義武王率諸侯伐天子”,是用“正義”與“非正義”的道理說明它的合法性。與封建道德又不是一回事。


周武王坐了王位之後“改法度,制正朔”,又把道德指針撥回到“0” 的起點,重新計時。所以中國歷史上的“正統”,也是隨時修改的。


周武王追諡其父為“文王”,太祖父姬古公為“太王”,祖父姬公季為“王季”。為什麼稱王季?因為他也曾是王系的子孫。


我們注意到了公季的封號有點特別,因為他是姬古公的幼子,違反了王帝立長傳位的規範。但一脈相承的關係,而又得歸入正統。


一人得道,四代人身價便飛升了百倍,這就是正統的好處。


        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總有它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理由。


雖然儒家的“君臣父子”論,隨處充積。在遇到庶子爭王位而得逞時,其詞甚殷。至於長子為何死去不會正言其事,只僅一字帶過。


如《史記》中的一段:“()武王死還有長子廖,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姬廖因何而死,無隻字交代。用“崩”一字說明他也曾為王,但正史上卻無他的名字。也就是說姬廖不劃入正統。


        周武王建周後二年,問商朝遺臣箕子,殷商為何會滅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武王亦丑,故問以天道。這段說話的意思是,若說殷商的不是,那你姬發還為人臣時起兵伐紂,以下犯上亦有違“君臣父子”之道。最後只以天運如此,一字帶過。


其實“正統”一詞是很曖昧的,它隨時都可以有新的內容。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結果就變得虛無縹緲。讀史之人要明其所以,才能悟出真諦。


        如果陰謀得逞了,“正統”也可以改寫!所以我們看中國歷史時也不必太苛重於“正統”,只看待歷史人物對社會所起的作用便已足夠。


4 則留言:

  1. 成王敗寇,取得政權者即繼承前朝大統,必於泰山封禪,以告於天,即為道統的一脈相承,是為正統。

    回覆刪除
  2. 所有的歷史均為成者、王者所編輯,他們當為自己找“正統”的根據,為其追隨者舖設定“正統”的後路。

    回覆刪除
  3. 得權就是得正統吧

    回覆刪除
  4. 老子兄送隻聖誕貓你養下啦,哈哈!
    [版主回覆12/17/2008 20:21:00]多謝碧蒲的聖誕貓,美麗又可愛!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