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預算案的盲點

香港不需要工業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談發展本土工業。秉承特首的主張只談“金融中心”,不談其他。但從整個篇幅而言卻又有不少的大計遠景,不愧為是一個涵蓋一切的“政府工作報告”。香港不需要工業,一鎚定音。


        香港人只能從事服務行業、金融業或其他,總的來說就是只有受聘於他人的路一條。於是乎千方百計的“創造條件”,吸引外地人投資。


背後的一句就是:別人不來,香港就冇運行!


        如何看待港資企業撤出大陸,偏偏就是不提香港。本届政府頻頻出訪到非洲、越南,按照曾俊華司長所言還要到訪很多的國家。要知道:“做媒人是要包生仔的”。一旦出了事故,特區政府能履行著一個國家級的責任嗎?簡直是“捉蟲”!


        工業能否在香港复甦,關鍵是香港政府的政策。政府工廠大廈有的是,租金也不用與別人相量。一批20年後才退休的人立刻可以做老闆,也可以做工人。他可想過嗎?把工業視為第二產業,可以是發揮香港人開源的另一範疇。特區政府為什麼就想不到,至少當他們退休時也可減少社會的不少負擔,也不是個個都得拿“生果金”。我們的財爺祇是看到自己的銀紙,偏偏就看不到這一批的香港人也能創造財富。


        對今後學生的教育,是要把他們培養為有多種技能的人。一小部分人是管理階層;大部分的卻還是從事工業生產的新一代工人。但司長只提小班教學、只談12年免費教育,從沒有說到要培育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與社會脫節,大多數的人今後靠什麼為生?或許他只是管錢財,如何使用就不關他的份?這樣下去社會只能是矛盾越來越深,他得負起今後的社會責任!


減免所利得稅,工廠主把它用於發展生產還是作為個人利潤?政府又有冇誘因?因為這是一項長期的政策,有冇諗過如何去實行。在香港注冊、在香港設廠的才可納入這一範疇,還是人人有份?在香港注冊、在大陸設廠的,他的產品只能貼上“Made in China”的標誌。濫用香港的低稅率應付,本身就是一種欺詐。在南非設廠的港商還能獲得這種優惠,你問問香港人肯不肯放過他?


強積金今後政府如何監管,是益了受托人還是銀行家?85億的真銀,政府就不能不過問!


500億醫療融資又如何?誰人的受惠最深?


        180億的基金如何運用,未曾發放高、中、低層都爭啦!

        處處用商人的思維去推行政府的運作,社會肯定到處都是嗓音。

3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