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

重新認識黃河


黃河流域圖
 


   以前我們認識的黃河,指的是黃河的主水道(幹流)。歷史書給我們的知識是局限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只是輕輕的一筆帶過,其印象也是蕪糊的。

   對中國歷史頗有研究的臺灣作家柏楊,在專著《中國人史綱》一書裡提到,長江的環境比黃河優異得多。至死也不明白,華夏的祖先為什麼發源于黃河而不是長江?

   唐詩中雖然有李白的名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起過人們的懷念。目睹民間野史、雜記,對黃河的缺堤、氾濫乃至改道,卻有不少的零星散記。從先秦到民國的3000多年來,決溢了1500多次,重大改道30次。這些難忘的災難記錄,造成黃河的負面印記,淹蓋了歷史精緒的一面。

   要知道,黃河的水系是複雜的。它有眾多的支流、以及大量支流的支流…,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水系網統稱黃河流域。認識黃河就是應從黃河流域入手,而不是單單的一條黃河主幹道。

   從眾多的跨學科知識的交織中,運用中國人的知智慧。以現今的科學技術,解決了柏楊的疑問。遠古時代的黃河流域,除有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水之外,鬆弛的黃土,用木棒就輕易製造居住的洞穴;溫暖而於燥的氣候,使食物能作較長時間的保存。一系列的先天性條件,適合我們的祖先在此繁衍。遠古時候的長江流域,潮濕的氣候以及山嵐瘴氣,阻擋了人類的南遷。

大量的考古發現,黃河流域新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大都分佈在黃河支流。早期的文明是誕生在支流,文明是從小河走向大河。二裡頭文化遺址、陶寺文化遺址、石峁遺址的一個共同點就是都位於黃河的支流。

據考證,陶寺是唐堯的都城;洛陽二裡頭是夏朝的古都…。

從石器時代後期和青銅時代,人們開始在黃河的支流湟水、渭河、涇河、伊洛河、汾河…河畔生活。

春秋戰國時代,開始修河堤、開河分流河水;

到秦漢中央王朝時期,人類開始主動治河、引水修渠,向河套平原移民、開渠灌溉綠洲。

……眾多史實的積累構成中國的歷史,華夏的發展軌跡終於蘭圖再現。從今以後,我們的中小學歷史、地理課,應講授黃河流域的歷史,而不再是禿透透的黃河了!

1 則留言:

  1. 幾年前一直追讀老子兄博客,看你畫工筆畫、研究香港史、研究國史、研究鈔票,甚有深度,獲益良多。未知老子兄近況可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