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兩錢
有個網友叫我我看看她的藏品“王莽錢”。觸發了我的興趣,寫下了中華古錢的“錢史”。也就是從經濟上錢所產生過的作用來說“錢”,為歷史書中的“社會”給出一個較為集中的概念。
大量的書籍都記載著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偉大事業。那時,一尺是多少呢?一斤又是多少呢?則很少提及。秦時的度量衡標準是:
長度 1尺=23.1㎝
重量 1斤=16兩 1兩=15. 6 g
貨幣 1兩=24銖 1銖=0. 65 g
於是順理成章,半兩=12銖,為貨幣的基本單位,約等於7. 8 g 。
是外圓內方 Φ=3. 3㎝ 的銅錢。
秦始皇時的貨幣單位“ 兩” 是與重量單位“ 兩” 是等值的,“銖”也是可理解為重量。後來由於錢幣的減輕才使它們分離了。
其實在秦惠文王2年( 公元前336年 ) ,就已經有了“半 兩” 的鑄錢。由於國力的興衰不一,錢的重量在3 ~ 6 g ( 5銖 ~ 10銖 )之間變化。
秦始皇統一天下,集六國之財為我使用,當然是覺得秦國富有。況且秦始皇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物,怎不把秦“半 兩” 重量加碼成12銖?以顯示其國力之強大!
修宮殿、建驪山陵墓以及修長城築馳道;拒北胡與開拓南粵疆土,無不都是耗費大量資財的地方。秦二世時就有銅錢減重的報導,但改為多少了卻未見提及。
趙高在秦始皇死後就有想當皇帝的念頭。大殺嬴氏和功臣,從此天下無嬴氏。哪裡管得了發展經濟?“貨”與“幣”開始不等值了。重賦稅、重徭役,天下怨聲載道。陳涉、吳廣率先揭竿而起反抗秦庭,繼而是六國遺民也紛紛效尤舉起報仇复國的義旗,直至秦朝的滅亡。
七年的西楚王朝( 正史上卻把它“遺忘”了 ),不停的劉邦與項羽的相爭,世上還剩餘了多少的財富?漢高祖建立的漢朝本來就是脆弱的經濟,只得繼承秦朝的制度。錢幣還是使用“半 兩”,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就鑄造過8銖的“半 兩” 錢(Φ=3. 0㎝ )。可能這是與秦二世減重的銅錢是相一致的。
西漢的文、景二帝只好用“克勤克儉”來積累財富,鑄造4銖的“半 兩” 錢(Φ=2. 2㎝ )及“三銖” (Φ=2. 2㎝ )錢。
到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年 )時,社會有了一定的財富,廢“半 兩” 及“三銖”錢就有條件了。這種“五銖”錢(Φ=2. 4㎝ )就一直沿用到到唐代近七百年。
※ 錢幣的直徑由於多地與多次的鑄造以及出土鏽蝕等原因,小數後一位數字僅供參考。
參考書籍:《古錢幣》 北京文物局 編 北京出版社
(Empty)
回覆刪除好文章!
回覆刪除貨幣歷史百聽不厭................... 尤其是銖両幣 !!!!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