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日 星期一

半兩錢



半兩錢

秦半兩


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時期,秦惠文王2( 公元前336 ) 就已經制定了“半 兩” 為命名的鑄錢。由於當時國力的興衰不一,錢的重量在3 ~ 6 g ( 5 ~ 10 )之間變化。也就是錢幣的“ 兩” 與重量的“ 兩” 是不一致的。



大量的書籍都記載著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偉大事業。那時,一尺是多少呢?一斤又是多少呢?則很少資料提及。秦時的度量衡標準與今日的公制對照是:



長度    
1尺=23. 1



重量    
1斤=16    
    1=15. 6 g



貨幣    
1兩=24    
    1
銖=0. 65 g



於是順理成章,半兩=12銖,為單個貨幣的基本單位,約等於7. 8 g 是Φ=3. 3㎝ 外圓內方的一個銅錢。



秦始皇時的貨幣單位“ 兩” 是與重量單位“ 兩” 劃一等值,“銖”也是可理解為錢幣的重量。後來由於錢幣的減重才使它們分離了。



秦始皇統一天下,集六國之財為我使用,當然是覺得秦國富有。況且秦始皇又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物,怎不把秦“半
兩” 重量加碼成
12銖以顯示其國力之強大!



修宮殿、建驪山陵墓以及修長城、築馳道;拒北胡與開拓南粵疆土,無不都是耗費資財的地方。秦二世時就有銅錢減重的報導,據推算應該是8銖“半 兩”( 5.2 g )的貨幣。

趙高在秦始皇死後就有想當皇帝的念頭。大殺嬴氏和功臣,從此天下無嬴氏。哪裡管得了發展經濟?“貨”與“幣”開始不等值了。重賦稅、重徭役,天下怨聲載道。陳涉、吳廣率先揭竿而起反抗秦庭,繼而是六國遺民也紛紛效尤舉起報仇复國的義旗,直至秦朝的滅亡。



七年的西楚王朝( 正史上卻把它“遺忘”了 ),不停的劉邦與項羽的相爭,世上還剩餘了多少的財富?漢高祖建立的漢朝本來就是脆弱的經濟,只得繼承秦朝的制度。錢幣還是使用“半 兩” ,正史記載了一段:“ 漢高祖開國,因嫌秦錢過重,約有半兩。所以改鑄笑錢,每文只重一銖半( 1 g ),徑五分,形如“榆筴”。用這一欺騙世人的大話以掩飾國庫的空虛。



又“ 錢質太輕,遂至物價騰貴,米石萬錢
”,司馬遷的這樣寫《史記》才通得過漢武帝的審查,把根本的原因偷龍轉鳳去了。

8銖半兩    4銖半兩   


漢文帝也看不下去,只好复鑄(Φ=2. 2 )4銖“半 兩” 錢( 2.6 g ),并除盜鑄令,准人民自由鑄錢。實在撐不下去時又鑄(Φ=2. 2 )三銖( 1.95 g )
“半 兩” 銅錢。從而可以看到戰後立國的漢朝經濟,用“克勤克儉”來積累財富。



劉邦死後呂后專權,就鑄造過(Φ=3. 0 ) 8銖的“半 兩” 錢( 呂后8銖錢 )。可能這是與秦二世減重的銅錢是相一致的。



   



    現時存世的所謂“半 兩” 錢重量相距不一,其原因是當時社會經濟衰落的一種反映。



到漢武帝元狩五年( 公元前118 )時,社會有了一定的財富,廢“半 兩” 及“三銖”錢就有條件了。改鑄新規格的(Φ=2. 4 ) “五銖”( 3.25 g )錢,這一重量就一直沿用到到唐代近七百年。



 



 



2013328重新整理稿
 

1 則留言:

  1. 老子午安。這些錢幣是你畫ga?有無實物看一看?
    [版主回覆04/07/2013 23:05:12]這是資料圖片,古錢的價值不菲呢!我要說的是,正史也有愚弄人之時,回复真實的歷史是讀史之人的天職.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