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

要學習別人成功的經驗

政策與策略


        在本人的﹝點醒你﹞《柯士甸站》一文中,提到有香港“憤青”提出把香港高鐵總站設在朗屏,其實應該是朗原。朗原的地名是我作出來的,指的是從錦田至元朗之間的一片土地。


        坐西鐵從“錦上路站”到“元朗站”的一大段路程上,其間的田園風光、風景宜人,使久居石屎森林的香港人心擴神怡。


錦上路風光:


 

錦上路  1.jpg


錦上路  2.jpg


錦上路  3.jpg


錦上路  4.jpg


錦上路  5.jpg


        香港政府一廂情願地希望發展商先在此開發,當然這只屬“發夢娶媳婦――空歡喜”了。早前的九龍文化中心就曾經出現過一出的鬧劇,政府向地產商招標投資設計開發。三個發展商的設計模型公開展覽徵詢意見,令人大吃一驚的是:一個號稱世界級的文化藝術中心,卻變成了地產的發展項目。最後當然是受太多的香港人反對,不得不擱置下來由政府重新規劃。


        要地產商在“塞外”建樓作開荒牛,簡直是一個妄想!


幾十年前英國人對香港“郊區新界”的發展,都是從建公共屋邨開始的。先創建一個人口密集的經濟旺區,每一個屋邨都有商場、街市、學校及娛樂場所,繼而就有相應的交通設置……,一個一個的生活區連成了一個新市鎮。沙田的發展由農村變得城市化了,何用再通知,眾多的地產商都急不及待的到這裡來分一杯羮!


        東鐵沿線的新市鎮就是這樣崛起的。急功近利的商機才能使地產商青睞,這一起碼的常識,我們的首長真是很少讀歷史了。


        城市規劃掀涉到人口政策,把大量的“低收入”的城市人口自動往外遷移,降低了香港市區建設的阻力。政府工廠大廈設在城市外圍的未發展區。一籃子的設計使得香港人有生計、有屋住,社會的怨氣少也了。香港人懷念那一個年代――這是人民的歷史。


        以政府的主觀意念、硬性攤派就會事倍功半,甚至一事無成。政府的智慧是如何理順民意,把地產商的發展納入到自己的運籌之中。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這是英國人管治香港的一條成功經驗。不要一提到英國人對香港的歷史,就一定要出來反對。資本主義也有好的東西,社會主義也有不足的一面。要恰如其分的取捨,社會才會進步。


        朗原﹙從錦田至元朗之間的一片土地﹚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可以開闢一個新型的市鎮。一個個公共屋邨與低密度別墅式私人屋苑的建築群相影成趣,一個大家都享受到大自然而少污染的香港新區。不要再搞大圍火車站式的屏風樓了,如此下去,城門河快將成為第二條的深圳河!!!


        如果早推行上述計劃並増加交通網站,把菜園村遠遠拋離而相形見拙。以合理的補償和上樓的誘因,用特事特辦的社會就業模式去處理,就不會引起之前社會的強力反彈。當“有利可圖”的環境形成了,地產商自然會找上門來。一個新型後花園式的規劃,是今後“富有香港人”的心願。大家歡喜,又何樂而不為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