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未醒悟
一日,與出版界人士談起香港人的讀書風氣。她告訴我香港年青一代讀書之風越來越淡薄,尤其是一些知識型的書籍更甚。
我想這與一個社會的結構有關,是整個現實社會的反映。
香港當今沒有了工業。而這一個“工業”的含義是廣泛的製造業。自工廠北移,為國內改革開放作了先驅,香港便成了無根之木。700萬人靠什麼吃飯?大批學生畢業之後的出路如何?知識有何用場,也使同學們感到迷惘。這是一個社會的大問題,是關係到香港將往何處去?
父母望子成龍也只停留在分數上。香港學生的分數是靠死背書而得的,並不是知識的掌握的衡量。一進入社會門檻,便不知信心為何物。
香港的學生每日除了在學校讀書外,還得在補習天王那裡繼續“讀書”。為什麼?還不是父母之命!結果呢,這就更加助長了年青人的叛逆心態――抗拒讀書。因為連童年的自由都給剥奪了,沉迷於吃喝玩樂便成了青少年們的首選。加上商業化社會的推波助瀾,結果是怎樣,大家都心知肚明。
社會問題的揮之不去?究其主因是香港沒有了製造業,何來藏得下後來的年青人?知識在那裡能找得到“歸宿”?香港的書局內只有稀稀疏疏的人流;隔河的深圳數家超巨型書城卻是門庭若市,坐在地上看書的人多的是。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深圳人就是希望多學點知識闖天下,知識有用武之地。香港呢,誰人答得出?香港學生脆弱而經不起風浪,經常都在扮演著空中飛人﹙跳樓事件﹚的角色。誰人邊沿化你了?問問你們游水到香港來的先輩。從“死”中過來的人,就是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今天豐裕的家。是何等的鮮明啊!
太商業化的結果,也使香港的書局自毀前途。現在香港市面上所賣的書,70%以上都是“大陸的書”。以前還好,售價人民幣與港幣1 : 1。現在港幣隨美元貶值了,如果跟隨匯率升也無可非議。但書價升幅的驚人往往超過1 : 0.8,更甚者經常是按質﹙書中內容的暢銷可能﹚升價。這一點是最令“讀書人”反感,何不過一條河到深圳買吧。買兩本書就賺回車費,買三本就賺多一頓午飯。於是乎,香港的書局內始終保持著稀稀疏疏的人流,最後便是日漸式微。買書?過深圳是遲早的事了。
無厘頭就得?0靚模就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