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日 星期六

來魯班先師廟看什麼

        天津薊縣魯班廟位於縣城鼓樓北大街東側,建於光緒三年﹙1877年﹚。其建廟的材料是工匠們在遵化修建康熙、乾隆陵時省下的木料磚瓦,興建了一座魯班廟以求師祖庇護。所以嵌入“城”、“北”、“東”三字的魯班廟就顯得此廟大有來頭。至於“俎豆”是什麼?據管理廟宇的阿叔告訴我,這是工匠用的“墨斗”。“俎”本是指盛載牲畜祀神的器皿;“豆”、“斗”同音,“墨斗”為魯班師傅的一件聖器。圓規和角尺又是準繩,是不能偏離的。


        原來管理的廟宇阿叔亦是三行出身,近90而聲若洪鐘。勞動之人每日上山下山,身壯力健也。


        魯班先師廟看什麼就是看弟子們的工作匯報有木雕佛山石灣的陶瓷公仔、有書、有畫……。


        未曾入門先看看屋瓦簷頂。因與帝王將相無關,用不著神獸飛簷的裝飾。左簷一個老者舉一個“日”,後面有獅子一隻;右簷一個女子舉一個“月”,後面的獅子卻也端莊。這都是很特別的表現方式。


 

屋簷上的女子.jpg


        屋頂一對鳳凰和神鯉襯托著一顆發光的綠珠,下邊的石灣公仔叙述著5組的故事。可惜並無說明,只標示出是 石灣均玉窑聚興選辦 的字樣。兩邊的正面山牆也是石灣公仔而非一般的磚雕


 

屋頂上的石灣公仔.jpg


正面牆上用鐵絲網圍住的陶瓷公仔一愊叫“商山四酷”一愊叫“風塵二傑”,堂而皇之寫上是香港鐘照記造。不知是何原因,顯得特別珍惜。


        簷下的橫木雕“渭水訪賢”也是香港制造,可見當年的香港也是人材濟濟。


        屋簷之下排列著工匠們的字和畫。大小不一、有題無題的晃如學生的書畫壁報,有點兒像南﹙海﹚、番﹙禺﹚、順﹙德﹚一般的家祠格局。雖不屬名作,也顯示匠人對師傅的一點心意。


        當中有一首五言詩,最能表白工匠們的生活寫照:


        雲白天垂線            江清水合窓            相攜尋酒伴            同過石橋東


魯班先師廟是香港最多壁畫的廟宇,不由得你不細細的品嚐。


        魯班先師廟一入門廳,右側是門官福德正神;左側有鐘有鼓。當然也是為善信而俻,不屬暮鼓晨鐘之類。頂頭橫扁“巧傳萬世”是重建的見證,放在“廣悅堂”牌扁之上以示敬重。牌扁的左下角寫著:


        “民國十七年歲在戊辰孟冬之月穀旦 西環魯班廟重建落成 崇陞紀念”。


        大家都知曉房屋上樑是有禮儀的,上牌扁同樣也有禮儀可言,從片言之中也可得到佐證。


 

入門牌扁.jpg


        門廳一對長聯:


        規矩常存記攷工而溯神聖


        道器同貫由格物以開治平


                                                                高要 謝炳奎 書


 

入門對聯.jpg


        經過小天井就是殿堂了。


        只要抬頭仰望四壁皆是畫圖,因年久失於修葺又為香煙所薰染,失色不少。由於光線昏暗,不帶俻望遠鏡很難欣賞得真。泥水師傅能作書畫,真是難能可貴了。


        中國人可真勢利。本來是工匠出身的師傅魯班,一入廟堂卻也“黃袍加身”,但卻找不到他的歷代官銜。我們不是要“撥亂反正”,非要魯班師傅脫下黃袍。穿上就穿上了,只是代表人們對魯班先師的尊崇


 

香港魯斑  1.jpg


歷史切忌重新塑造。歷史是需要後人理解的,這應是讀史之人應有的態度。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