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元朗風土誌之八 泝流園


〔錦田書院之三〕

泝流園


 


泝流園是座落二王書院對面的另一書室。這一“泝”字是“溯”的別字,是溯源的意思,學習得要像逆流而上刻苦去學,則會創造出一番功名。此園隔著一條通道,使環境顯得幽靜,也是讀書人的好去處。泝流園屬知稼堂的產業清潔寧靜中門大開,唯是不對外人開放。

門前對聯是:

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後學

誦其詩讀其書友天下之士尚論古今

這已道出是一片文人雅士之地,一塊“父子登科”的牌扁,道盡了道光年代的輝煌。

 
 
 
 
 


道光元年辛己 恩科鄉試中式第三十名舉人鄧鳴鸞

道光二十年庚子 恩科鄉試中式第十八名舉人鄧廷柱


其中門口壁牆花窗“觀澖”兩旁的一副對聯方顯盡文人的意境:

兩霁虹消 大好自然景色

水流花放 無窮活潑文章

此地乃是文人談古論今的高級場所,而非一般的書齋。

 

 
正門簷下的行書龍飛鳳舞,又究竟寫了些什麼?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錦田風土誌之七 錦田書院之二


〔錦田書院之二〕

二帝書院

        二帝是指文昌帝與關聖帝,為的是要讀書人知禮識義,此書院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二戰後荒廢。因族中中科舉者眾,1992626列為法定古蹟。政府全力資助修繕回復昔日風采,並全面對外開放。

        二帝書院是道光年間由族中16名士紳籌組建成。外貌簡樸、課室也算端莊,白石巷為學生的活動空間。

  門前

        現在的門前破落真有點令人傷心,要不是一塊古蹟保護牌扁,你敢進入嗎?一個貨真價實的古蹟啊!?進去之後的別有洞天,或許能找回一點心靈的安慰。放上照片幾幅,大家品評吧。
 課室
 
  庭院
 
                        上面寫什麼
 
                        什麼意思呀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元朗風土誌之六 錦田書院


〔錦田的書院之一〕

周王二公書院

        水頭村與水尾村是錦田鄧族最先落腳的地方,以後才開枝散葉出什麼圍、什麼圍。上述兩村現今還保存著眾多的舊址與廢墟,原住民不會霸佔“無主之地”,仍然保留著昔日面貌。“忠”字牌扁入祠堂,就是很好的註腳。

        縱使是以農耕為主的鄧氏家族,重文化之風也屬農村之冠。村中私塾以教化弟子、能原址保存至今,就有周王二公書院、二帝書院、泝流園和長春園等。

        清 康熙元年( 1661),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鄭成功部眾而實行遷疆50里,香港新界全在範圍之內。殺人放火哀鴻遍野,村莊頓成灰燼。一些人悲憤的告別自己的家、其中亦有不少的冤魂、含恨的死在那裡。疆線外圍清兵守衛森嚴,內進者格殺勿論。

        內遷香港居民多留離失所、死亡甚眾。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上疏朝廷,提出復疆以救黎民。康熙七年( 1667)遂許展界,仍不許出海作業。康熙二十四年( 1689)台灣鄭氏歸降才正式解禁,史稱復界。其後陸續才有大量回遷之人,重新置家是何其苦也!

 


        展界後回到廢墟故居堅強的錦田鄧族人,開始重建家園。對兩廣總督周有德、及廣東巡撫王來任無限的感恩,於1685( 康熙二十年 )建周王二公書院以資紀念。除教育鄧氏弟子之外,祭祀遷界喪生的亡魂也是它的己任。歷時重建次數之多,也是十分罕見的。計乾隆九年( 1744 )、道光四年( 1824 )、乙亥年( 1935 )、乙已年( 1965 )、丙寅年( 1986 )等,至於重修之事,也反映到有關牌扁之上。
 

        1685年書院建成始,打醮超度遷界喪生的亡魂成鄉俗、十年一屆,寓以保佑境內居民。據稱明年農曆十月是最近的一次打醮之期,我們注意到書院旁的藍色臨時屋,擺放著眾多的靈位。奇異之處是,眾多盛著一阜家鄉黃土的黃盆,插上一枝大香,相信這是有代表性的亡魂。希望香港歷史學者能通過“口述歷史”,以填補香港遷疆資料的空白。

 
 

 

        書院內的一塊乙已年立的扁額“復我家族”,就表現出強烈鄉情。正廳的一塊民國乙丑年立的扁額“胞與為懷”,錦田鄉全體眾信敬送,是錦田人建周王二公書院宗旨未變

        書院銘文

昔於一九八六年嵗次丙寅秋日,族老 乾新家先生以自有農地一幅,坐在周王二公祠面前,約稅二萬三千平尺捐出。二公祠為官產,以報晨日為我錦田村民复村之恩。如此美名同群,人神共樂長徹咸欽。特立以誌其事,使後世有所知之焉。

甘棠垂蔭

一九九二年冬日吉立”

        雖然周王二公書院不對外開放,對錦田人來說是真誠的神。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元朗風土誌之五

廣瑜鄧公祠

        從廣瑜鄧公祠的碑誌表示:廣瑜鄧公祠( 來成堂 )建於康熙四十年( 1701 )。是鄧氏二十一世祖鄧像六( 鄧真見 )為紀念十七世祖鄧廣瑜( 鄧松峰 )而興建。清朝乾隆四十七年( 1782 )籌募經費重修祠堂。

後曾一度改為店舖和工廠。經古物古蹟辦事處決定全面修復,廣瑜鄧公祠於1996年竣工。20101112列為法定古蹟,受《古物及古蹟條例》保護,全面對外開放。

 
        廣瑜鄧公祠是清朝民間建築,比清樂鄧公祠降一格,為兩進一院三開間佈局。天井兩旁為廂房,後進正廳設有神龕供奉鄧氏歷代祖先。牆身砌以青磚,屋面是木結構金字瓦頂。看來已吸收了順德祠堂的佈局,一進門後有檔中門。祠堂正面牆壁具灰塑裝飾,祠堂內橫樑刻底有木雕則甚為少見。

        這是超越“二帝書院刊物”至鄧氏十六世為止的介紹,鄧清樂是鄧氏十七世,鄧廣瑜也是鄧氏十七世。對不同堂系的鄧族子孫而言,鄧清樂有祠而鄧廣瑜無祠。二十一世的鄧像六跨代為鄧廣瑜立祠是一種少見之事,這可視為把鄧氏族譜向下延續的一箭雙鵰之舉。在丙子年( 1996)來成堂重光志慶的牌扁“福蔭子孫”,下款是來成堂眾孫敬立,也可看出是徑渭分明。

 
現今鄧氏已傳至27 ~ 28世吧。廣瑜鄧公祠的建立,無疑為錦田鄧氏的傳承史作了榜樣。

2014年7月10日 星期四

元朗風土誌之四


清樂鄧公祠

錦田的鄧氏祠堂的建築特色,一點都不像廣東南()()()的祠堂,可能是以江西老家的模式而建。屋脊與飛簷尖而細的向上撓起是一特徵,全是不用瓦的泥塑、家祠也沒偏間。


 

有“祠”就有“堂”。祠是拜祭先人的地方,堂是族裔人的統稱。鎮銳鋗鄧公祠掛的是“茂荊堂”牌扁,清樂鄧公祠掛的是“思成堂”牌扁,廣瑜鄧公祠掛的是“來成堂”牌扁借以分別後裔族群。

 


唯屋脊出現龍塑只有清樂鄧公祠,鄧清樂曾為高官才能顯此待遇,也就是說明此祠原是建於明朝。由於諱忌,鎮銳鋗鄧公祠在清朝重修時有意隱去鄧清樂明朝的官職,蕪糊帶過。

門前的一副對聯還復原貌:

系出南陽濟濟嗆嗆再覩勲名垂竹帛

派流錦水雍雍肅肅勉敦詩禮振簪纓

三進兩院是鄧氏祠堂的最高規格,能享此待遇者只有清樂鄧公祠和鎮銳鋗鄧公祠。清樂鄧公祠門外另加的一副對聯是:

南陽世澤

稅院家聲

說明錦田鄧族從此名聲大振。以後的鄧氏書院也用此聯以作弦耀。

        思成堂祖祠重修於壬戌( 1982 )之冬,伯裘祖眾敬賀。

        “思成堂”牌扁是乾隆甲寅( 1854)仲春吉立,顧園初彭齡題。

        其中有同治十年十月牌扁“旨賞換花翎”,進士者鄧榮亮。

        光緒三年丁丑牌扁“欽點花翎待衛”,進士者鄧輔良。
後人出士莫忘告之,是對祖先的一種尊敬。

2014年7月6日 星期日

元朗風土誌之三


鄧氏祠堂

        錦田也曾經有過書香的薰陶,至今完好的廣瑜鄧公祠、清樂鄧公祠、鎮銳鋗鄧公祠。雖經百年來的重建與維修,但也反映族人對祖先崇拜的執著。

        據鄧氏族譜記載:粵派鄧氏一世祖為鄧漢__,而真正定居於此是四世祖鄧符。北宋熙寧二年(1069)鄧符把祖墳遷至元朗一帶,而成為錦田一世祖。幾經歷史演變,而真真正正定根錦田的,卻是十六世鄧鋗、鄧銳、鄧鎮和鄧欽四兄弟,後人稱為開基派人物。

        清朝政府1662年封疆遷界使沿海居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早期的祠堂是遷界時遭族人離去前拆毀,或因荒廢過久而凋敗。復疆後流徙的村民返回原籍,重建祠堂已是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事了。錦田樹屋是封疆遷界的見證者,留空的長方形是原建築物的空間,我相信是書齋多於天后廟。

        錦田有一座鎮銳鋗鄧公祠、一座清樂鄧公祠。這鄧清樂是何許人也?據說是鄧族一位生於明朝的要人。

 
 
 


史料記載,清樂鄧公祠旁原建有鎮銳鋗鄧公祠。鄧鎮、鄧銳、鄧鋗是鄧廣瑜的叔父。是鄧清樂為紀念叔父而建。清樂鄧公祠是鄧族後人的建築。

這裡顯然是出了一個謬誤。按一般興建祠堂的慣例,是眾兒子們發跡後為先父建立的。維繫著各房子孫的日常事務,甚至執行家法。有事到祠堂講,成為最高的家規。所以一座祠堂最高的先祖只能有一人,不可能出現鎮銳鋗鄧公祠的稱號。今日錦田的鎮銳鋗鄧公祠堂,為什麼少了鄧欽一族,可能也有一段故事。

以常理推斷:自一世祖鄧符在北宋熙寧二年(1069)定居錦田算起,各房後裔理應建築了不少的小型祠堂。由於資源關係,失修不可避免。直至明朝時出現了一位鄧氏的顯赫人物鄧清樂,以自己的財力並在族中各房籌募資金,建立一“鎮銳鋗欽合眾鄧公祠”,一致對外建立錦田鄧族的聲威。唯鄧欽一房反對,只成了今日的鎮銳鋗鄧公祠。

鄧欽一房礙於鄧清樂的聲名,只好覓地而遷、另建宗祠,離開錦田。為了照顧族人名聲,鄧清樂願意隱去屬哪一房後人史料,統稱鄧鎮、鄧銳、鄧鋗為其叔父。鄧清樂的付出,成為其後人為他另立祖祠的禮譽。鎮銳鋗鄧公祠原址應在今日清樂鄧公祠傍的空地上。

1981年重修清樂鄧公祠為什麼如此隆重,得到專家協助成今日之規模,恐怕道理亦在此矣。這座祠堂具傳統佈局,三大廳兩庭院。斗拱及橫樑都雕刻得極為細緻,是現存新界中式建築的表表者。

這一祠堂不對外開放,是名副其實的家祠。每年的重大節日,是錦田鄧族慶典的聚會之地方。
為此,或可為填補錦田鄧族歷史空白的一頁,提供一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