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畫魚的進步

畫出了鯉魚的神韻



自學到了工筆畫表達細膩之後,無疑又上了一個台階。重畫路雨年的魚,感覺已是不一樣。一幅細緻的白描[蘆葦紅魚]、再加上作者的染色指引,真個是事事順景。



第一次畫紅色的鯉魚時,就領教過紅色的不好駕馭。所以紅色一定由淡開始,不追求 一兩 次的染成。多次耐心的分染與統染相互運用,層次變得豐厚了。細心的領略每一片魚鱗的變化,哪裡該多染哪裡該少染。每一步都有其規律,染了幾片就要領悟出來。入得去出得來,才能表現其神韻。比如魚鱗的虛擬軌跡畫法,是路雨年魚鱗排列整齊的法寶。畫越位了的 一兩 片能補得回來不露痕跡,就要拜託虛擬軌跡畫法( 這是我創的名詞 )了。



一條魚有多少魚鱗?如果是不求甚解依樣畫葫蘆,一片魚鱗畫壞了、以後的接不上,一定成了不可收拾的“亂鱗”。不少人對魚鱗望而生畏,僅路雨年自成一家也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魚鱗的染色上,我使用了胭脂+墨的大膽嘗試,魚的立體感更是強烈。



 






2013年5月23日 星期四

螺旋形的提升

 





每畫一幅畫都應有要求



    自學習工筆以來,喜歡觀看各類畫展。香港近年畫展數目甚多,卻也令人目不暇給。雖則是良莠不齊,可學習之處還是不少的。我最感興趣的,當然是工筆畫了。



    一幅能引人入勝的工筆畫,自有著她的潛藏的昧力。工筆畫不單是“工”就一定會令人喜愛。細膩的地方達到無以复加使人百看不厭,這是其中的一種。神韻的栩栩如生,又是另一種。自臨摹梁燕生的[紅山茶]學到了細膩,臨摹宋畫[枇杷綉鳥圖]才能把此細膩盡情發揮。啊,三四年努力的積累呀!



    隨著認知的提高,重溫以前名家繪畫指引的書籍,個中要領才有著深層次的理解。



    這一次是深入練習路雨年的畫作[蘆葦紅魚]。耤著已往積累的知識,隨意找了一張蟬衣紙開始了白描。沒有依照順序先畫蘆葦後畫魚,結果出事了。



 報廢的白描局部   



    其一:用盡心力先畫魚,再畫蘆葦就顯得力不從心,葉片線條出了抖動,急忙的停下來,隔日再戰。



手的疲勞是畫工筆畫的極限,橫衝直撞卻是無益。



    細想畫魚高手路雨年,閒逸的紅魚配上並未染色的白描蘆葦,定有作者的一番心意。原來蘆葦竟是要表現的主角呢!從白描中感受到線條的堅挺細緻。一片一片的蘆葦枝葉,不經細心觀察,如何表達得出來?如果還是漫不經心,還以為是下垂的竹葉呢。



    其二:使用了劣質的厚蟬衣紙,看不清魚鰭骨筋的細膩。隨意補上頓成次品。



    日前到輕雲老師處學藝,看到了師姐黃太的認真:一幅一開二的牡丹白描連續畫了三次才定畫。畫工筆的認真一時觸動了我,於是乎找來了優質蟬衣紙重畫一次,一切的注意事項處處留心。一幅細緻的白描畫誕生了。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享受宋畫―閏色



收筆總結



 



經過了藝高人膽大與患得患失的較量,證明自己的工筆基礎已趨向成熟,這是何等的喜悅。一想到前面即將勇攀頂峰,一鼓作氣又將激勵起來。不能停下,前進就是勝利。



還是離不開本本的仿傚。



模擬殘舊絹本的肌理效果,我就造不出來。因為這是第一次,感受不深刻。新鮮些就新鮮些吧,或許宋朝時的畫就是這樣。這並不一定要跟足,還它昔日的一點青春也好!



枇杷果實用藤黃整體薄薄罩染,未成熟的果實從邊緣提染四綠。果臍部分先斡染草綠再用中墨點臍,以淡墨局部复勾模糊的線條。這一步就做得不夠理想。由於先前色調的偏差以及墨染的不善,不足是要認的。蠻幹不能有好結果,只能作為今後的努力方向。



至於鳥的絲毛未曾認真的練習過,交功課而已。能做得好的一定盡力去做,還欠缺功力的以後努力補上。本著這一信念,也只好把畫完成了。自知很多的不足,還像一幅“宋畫”,其喜悅無可言狀!



 



宋畫枇杷綉鳥步驟 5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享受宋畫―提染


提染的每一步都有驚喜



經分染之後已產生了基本的輪廓效果,以下就要開始產生出真實的藝術感。



枇杷果實以淡桔黃色( 藤黃+朱磦 )從四周往中間分染,以顯示圓球的質感。個別未成熟的果實用草綠分染,底層枇杷略加淡墨分染。



    正葉以花青統染,底層的葉片要多染幾次以增強層次感。空出主筋。反葉用淡褐色從邊沿往內統染。



    在這裡不論分染與統染都要取之適度,而“適度”者又是經驗的一種積累。



    用淡墨分染綉眼鳥的片狀羽部分,邊緣留水線。尾羽末端偏重些,染色和其他片狀羽相比淡些。



    頭、背、腰羽等綠色絨羽,處以淡墨染高法分染。



    上嘴用淡墨從前往後分染。



    經此一役,使整個畫面生色不少。這并未完結,還需重加修飾。



……………………



    修飾雖屬遺補,卻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從大處著眼,用極淡的清墨分染枇杷,務求立體與效果的協調。



    正葉用墨青色( 花青+墨 )整體分染,猶其是對於暗部要敢於深下去。這一步驟很重要,是考量藝高人膽大的一招。是患得患失者舉棋不定的致命傷。在最暗的地方可在墨青色加入少許胭脂提染。



    反葉用淡四綠( 三綠+白 )整體罩染亮部。以稍厚的四綠分染主筋、嫩枝、嫩芽,葉子邊緣的一些蟲蝕和枯萎部分用赭石色提柒。在中國畫的顏料中,只要明白了顏色的調和基理,不一定得買全套顏色的。



    老幹用中墨分染。



    綉眼鳥的綠色絨羽部分整體罩染草綠色,嘴及飛羽部分以中墨提染。一種草綠偏黑的自然色,不依本本,我怎麼也染不出來。



    眼珠勒染淡墨。



    白色羽毛部分的凸起處的提染白色不宜太濃,因為還辰用白粉絲毛。



    初具規模的宋畫還有一步驟未完,雖然已有無限的喜悅,難能可貴的精益求精,遏一步再往前行。



 



宋畫枇杷綉鳥步驟 4

2013年5月6日 星期一

享受宋畫―分染



系統的分染練習



 



    如何實施細膩的分染,以前是沒有體驗過的。分染了三年多只是掌握了皮毛,系統的訓練幾乎沒有。一直都以自己掌握的“常識”,跟著感覺去完成。這一次依足本本,感受了分染的樂趣



    用淡褐色分染果實表現枇杷果的立體感



    進一步用花青分染葉片正面導出了光線的明暗,以及葉片間互相掩映的立體效果。再後才用花青細膩地繪畫葉脈的“水線”。反葉以淡草綠從主筋往兩邊整體統染。由於我對色彩的調製掌握較好,基本上都合乎畫中的色澤。



    老幹用淡墨分染



分染是要很細緻進行。為了達至平滑,三、四次之分染也是平常事。每一次之分染都要觀其效果,以決定是否足夠。其實這不單是耐性,也是一種享受。



用清墨分染綉眼鳥的嘴腰等處,以淡墨統染飛羽、複羽等。至於“清墨”與“淡墨”如何區分,靠的是畫面與靈感了。哈哈,卻是考我的造化!



用淡藤黃分染前胸、肩羽的交界處。



一幅初具效果的宋畫就這樣發出了第一線的光芒。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享受宋畫―平塗基本功






不可忽視的一環



    遵照本本臨宋畫,享受到了細膩的樂趣。從認真的白描開始,一筆一劃盡顯十八描的風韻也是一種享受。能夠領略到這種享受者,也得經年的磨練。



    用藤黃+少許朱磦+微量的墨,造出了仿古絹的假金色。工筆畫中的墨,真是神通廣大!朱磦的運用得法,也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底色的平塗原來是不可忽略的一步。



枇杷果平塗粉黃( 藤黃+酞白 ) ,打破了水色與石色不可混調的偏見,或許是今人的一種創新。不管怎麼樣,方法萬般皆歸一。



    正葉平塗草綠,反葉平塗汁綠( 酞青藍+藤黃+朱磦 ) 。與我平時的觀念,反葉先用赭石“墨染”是相一致的,因為赭石=藤黃+朱磦+淡墨。



    老幹平塗赭石。



    綉眼鳥的胸、腹、下嘴及複羽,平塗白色。眼平塗淡褐色( 赭石+墨 ) ,這又是一次墨的妙用,調出了鳥眼的特有顏色。



    爪平塗淡花青,其餘部分平塗淡草綠。



    一個階段的圖形整體展現出來,既溶洽又可讀。不同底色的平塗,為的是要表現不同的效果,往下就深深的體驗出來!



 



宋畫枇杷綉鳥步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