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在身型變化不大的鯉魚可能還行得通。對於前大後小、鼓肚的金魚體型( 向上旋轉了90度的紡錘形 ),可就不是那麼的一回事了嗎?鯉魚魚鱗軌跡是直線菱形,金魚魚鱗軌跡是隨著腹部脹大的曲線而起變化的菱形。
………
反覆試畫幾次都不行。最後只得放棄了菱形的打格的嘗試,找出一行連續弧線(鱗) ,再向上、向下畫連續弧線。結果是越畫越變形。………,又是哪裡出錯了?
我試圖用日本人誇張的畫魚鱗方式,使魚鱗的根部填出黑色的扇形作魚鱗的修正。這一下使我明白了:為了獲得大小相同的魚鱗造形,每一片的魚鱗必需進行“調整”。也就是相鄰的一片魚鱗或是連續或是不連續,才能實現工整。
人眼視覺軌跡的存在把我們引入了盲點,每一片魚鱗上的切點其實都不一樣,它一直在魚鱗邊上“滑動”,“理所當然”的現象把我們引入了岐途-自己騙了自己。若以中值為0點的話,往上鱗片的“切點” 則往下移;往下鱗片的“切點” 則往上移。
想落也覺可笑,不過代價卻是要畫壞好幾張紙呢。雖然我找到了它的規律,如何“調整”呢?靠的可要磨歷經驗。很希望能有名師指點迷津。多用幾張紙一不要緊,紙花了而找不出結果,這才是心心不份的。
我會先放棄畫金魚而改畫體型變化不大的鯉魚入手,從而體現一下每畫一片魚鱗時兼顧左右兩片魚鱗之間的協調關係,或許會找到它的奧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