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太陽系的形成 很久很久以前,在浩瀚的銀河系裡有一顆不發光的恆星叫太陽,它被能量氣泡俘獲了。變得十分貪婪拼命地吸食著傍邊小星的太陽星,連一點點的宇宙微塵也不放過。它不想自己的體積變大,卻運用起增加密度的方法來縮小自己的體積。科學家用“黑洞”來描述它的存在。因為它吸附了物質後體積不是變大而是變小了。這個答非所問的問題數學上不能表達,只能用“斷點”來解釋。因為参考點不斷在變,“機械的”時空概念都亂了套。逐漸逐漸、違反了宇宙群體間的引力規律,超出了它所在位置的極限體積。科學家估計在距離今天的130億年前,它爆炸了。堅實的外殼炸成9大塊和無數的碎片向太空飛去,出現了尉為壯觀的光芒。強大的氣浪把附近的星座都向外推移,至今還看到很多星球都還在遠離地球而去。太陽星本身變成了一團火球在燃燒,直到今天還未停熄,頓時它照亮了一個新的世界。
太陽星自身在膨脹,無數的碎片也在膨脹。在特定的世界裡,它們回復到應有大小的體積。貪婪的結果最終是粉身碎骨,露出了它的內核。不斷地燃燒著自己,成了今日的太陽,但是它還擁有著99 % 的太陽系的質量。
無數的碎片伴著 9 大火球以拋物線方式遠離太陽,在強大的太陽引力下最終只得圍繞著太陽旋轉。由當初獲得的初速度和自身旋轉的速度,決定了今天它們圍繞太陽運動的軌道。 9 大火球各自一邊飛行、一邊急劇泠卻形成了堅硬的球殼,也就是今日的9大行星。
在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各自各精彩,我們從與太陽的距離由遠而近開始敍述吧:
冥王星(Pluto) 由於離地球很遠很遠,“星光”顯得暗淡,像地獄的幽靈一般因而得名。離太陽平均距離為 59億公里, 1930年被發現。繞太平公轉一週為 248個地球年( 簡稱年 ),它以逆行的方式自轉一週為6,387地球天(簡稱天)。質量不足地球的 1%,它得不到太陽的輻射熱,自身的熱量也漫射怡盡。表面溫度是-205 ℃,連“空氣”也都結了冰,到處是死一般沉寂的幽藍世界。這個星球,白天與黑夜對於它來說顯得並不重要,因為每時每刻都是滿天繁星。
冥王星有一顆與它大小差不多的衛星卡戎(Charon)。
Pluto是希臘神話中的冥界之神,Charon卻是一位冥河中的擺渡者。
冥王星直徑2,200公里,是月球的2/3。衛星卡戎的直徑為1,200公里 ,可謂不相伯仲。衛星卡戎以 6.4 地球天繞冥王星一週,這一對雙行星互相遮掩,對觀測該星的人類看來就變得朦朦朧朧、因而產生冥冥的暇想,就把這顆星命名為冥王星了。
這一對雙星引力的相互作用,連圍繞太陽的軌道也都偏移了。在公轉一週的248個地球年中,就有20個年頭比海王星更接近太陽。
冥王星是唯一沒有宇宙探測船到訪過的太陽系成員,也是有關資料最少的行星。藉著哈勃天文望遠鏡看到的是個亮點灰褐色的圓球。
由於科學定義的嚴緊了,2006年冥王星被開除出太陽系的行星之列。這個懶洋洋 6,387地球天才自轉一周的星球,得不到地球人的青睞實在有點婉惜。人是有感情的,不竟認識他有66年之久!再見了冥王星,路上珍重。
海王星(Neptune) 離太陽平均距離為45億公里,1864年被發現,可見是人類很早就認識的一顆行星。
直徑是地球的 4倍,質量是地球的17倍,而體積卻是地球的 58倍,也就是說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
但由於它有著大的質量,它的引力比地球強 12 %。繞太平公轉一週為 165年,自轉一週為 16 . 11小時。
自轉速度相當快,所以海王星表面刮著700公尺/秒的強風。
它有8顆衛星。由於遠離太陽的關係,表面溫度只有 -214 ℃ 比冥王星還低。
大氣中含大量未被凍結的甲烷,吸收紅光的結果使海王星變得像海水一般的尉藍而得名。
宇宙飛船“航海家-2號”於1989年8月在距離海王星100萬公里的高空送回了海王星的玉照。在爾後的一些歲月裡,“航海家-2號”給人類帶回大量有關海王星的資料。
“航海家-2號”繼續飛向字宙的深處,帶上地球人存在的信息,希望能覓到太空中的知音人。
天王星(Uranus) 離太陽平均距離為 28億 7,000萬公里,1781年被發現。
繞太陽公轉一週為84年。較為奇特的是它躺臥著自轉一週為17小時,其自轉的速度也與海王星相當。
直徑是地球的4倍,質量是地球的 15倍,體積卻是地球的 50倍。
這個裹著藍綠色氣體的巨星有21個衛星,它的引力比地球少11 %,而磁場強度卻是與地球差不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