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樂趣
中國的水墨畫,作者一般都會鈐上朱紅的印章,頓時使整個畫面生色不少。寫書法的人,多會刻章。習畫之人,多找人代勞。一般而言能繪畫者書法並不會太下苦功,兩樣都是頗化時間練習的事,只能專注其一。尤其是習工筆畫的人,更不希望雕刻之力影響日後白描的發揮。
工筆畫中能蓋上一個精美之印章,也是夢寐以求。近日經友人搭橋找到一位刻印高人,得到幼篆幾方。鍾意之物,樂也無窮。
一款清秀的[怡槳齋主人]的“閒章”,蓋在[柿子成熟時]的畫上堵添了幾分的秀氣。大芬村的裱畫師傅一看便認出是出自名師之手,連工筆畫的工力也被多估了十年。雖則是逢迎之語,卻也樂在其中。
遙想“完壁歸趙”故事中的和田玉壁,是一件稀世奇珍。這一和田玉壁後來被秦始皇得到,切割成4寸x 4寸方形高3寸6的“傳國玉壐”。他自以為一世、二世……可以永久相傳。秦朝的1尺相當於今天的23厘米 ,換算出來即9.2 x 9.2 x 8.28厘米 。由此看來,這塊和田玉壁是直徑5寸6、厚3寸6的圓餅。
這個寶壐上面所刻的字為“受命于天
既壽永昌”。由丞相李斯設計和篆寫印文。文體是鳥蟲篆書,今人能寫的幾稀矣。上雕五螭相盤紐式。由著名玉工孫壽雕刻。秦始皇也愛不釋手,用五彩絲線編織成綬帶將寶壐佩挎在肩,整日在宮中炫耀。玉工因琢壐有功稱為玉王,史稱王孫壽。
那知秦朝二世而亡,子嬰降漢交出“傳國玉壐”。王莽篡政逼84歲的太皇太后交出寶壐,老淚縱橫的寡婦一邊罵一邊把寶壐摔在地上。寶壐缺了一角,後來鑲上了金螭成了螭缺一角的玉壐。